他在深山里开了家餐厅,两次因人气太高歇业,提前一个月还约不到

2019-08-27   艺非凡

一派自然和谐,本就是世界该有的样子。

食养山房


食养山房开在山里,是个餐厅,但没有菜单,老板林炳辉也不像老板。

别人开餐厅,唯恐食客少了,他倒好,人气一高就歇业,甚至曾打算完全关门。

林炳辉十几岁闯荡台北,后来做了建筑。

但是压力很大,没赚到钱,于是跑到山里隐居了。

他先租的,是一处做土鸡城的山,机缘巧合之下,在那里开起了餐厅。没几年客人越来越多,他就把店偷偷搬到阳明山的松园。后来又再一次,因为同样的原因搬店。

松园的食养山房这一次是在新北市的汐止,那是一个安静的山谷,澄明、舒朗,倒是和林炳辉有些相似。

林炳辉喜欢穿一身白衣,很是出尘。

人也淡淡的,甚至都不与自然争抢。

去食养山房的路上,总会让你有种误入桃花源的错觉。

它隐匿在几千平米的深谷里,与零星的几座建筑作伴。

沿着满是青苔,和蕨类植物的小路往里走,步行不远,隔着一条山涧溪流,就看到了对面的二层小楼,食养山房。

这里最初是一栋老石屋,做了消毒处理后,除了贴近自然的心意,他并没有做别的规划。

他先用一座铁皮屋来改造,但一次下雨,员工忘记盖上防雨布,全新的铁皮生了锈。

只有在自然中的铁才会生锈,本就打算向自然投降的林炳辉,干脆将铁皮屋全部做了生锈处理,如此一来,反而更有种自然的本真。

依托着原本已经70多岁的老屋子,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轻易融为一体,让人“一看就很喜欢”。

还有室内的布置,用绝妙来形容都稍显刻意,处处的细节,都是一种禅意的洒脱与自然。


林炳辉常常在室内走动时,走到哪里停下来,就微调一下眼前的桌椅花木,然后整个室内便像换了一幅场景。


早已绝版的竹帘,斜放的茶桌,暖黄的纸皮灯笼,简朴的小桌,淡雅的茶器。


还有露台外,那随意翘首展姿的植物,屋内屋外留下了没有一丝响动的静谧,也衍生出或恣意或傲娇的热闹生机。


或许,这才是生命应该有的样子。

食养山房有三个茶室,其中的一个,只用来接待朋友,不对外开放。


去食养山房,甚至要提前一个月预约,就算如此,还极有可能约不到位置。

食养山房所有的食物,都是最应季最新鲜的食材,林炳辉会亲自挑选,搭配。

没有菜单,所以不会有,看着菜单不知选什么的无措,只有对每一道菜的翘首,和等待安排的愉悦。

在食养山房用餐,就像把心情交给了四季,把身体交给了自然。


春天是鲜笋,夏天,有菱角、鸡头米,冬天煮芋艿、白薯……

一餐里10道菜,每上一道,就像拆了一次生日礼物,有神秘,也有新奇。

像一幅幅画一样的摆盘,也总是让人不忍心动筷,恐惊扰了它们的和谐美丽。

台湾传统的糕点,简单的手工豆腐,或者日本新鲜的鱼虾……

最有人气的一道菜,是将一朵干枯的莲花,放在热腾腾的土鸡汤上面,随着鸡汤的热气徐徐四散,莲花一瓣瓣绽放,直至完全盛放在汤水间。

在每两三道菜间,还会送来水果醋或是桑葚酒,清一清味蕾,再给你下一道菜的惊喜。


作为食客,即便离开了,也仍觉得余味缠舌。

林炳辉做菜就是做菜,从不会去主动和食客打招呼,询问东西是否可口。

曾有传闻,即使是赫赫有名的人物前来,他也没有多言多坐。

食养山房,有时也有一种修行的味道。

来此一饭,就只想“逢饭饭,逢茶茶”

夏季的午后,是最好的选择。

携友人一起,感悟茶间呢喃,享受晚餐的细腻妥帖,还有夜里的萤火虫作伴。

久居都市的烟尘里,快忘了什么是自然,我们的追逐,不过是生命原始的模样,穿衣、吃饭,人间温暖。




图片源自网络,艺非凡原创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