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丰都:强化产业发展 促进村民增收

2020-04-24   视界网

今年,三合街道罗山村按照“统筹规划、集中连片、规模开发、整村推进”原则,积极引进产业发展大户,以土地流转的方式,打造观光、采摘等为主的柑橘、花椒、蟠桃基地,带动辖区70余户农户实现增收。

大户带小户 推进共同发展

罗山村距离县城9公里左右,共有5个村民小组514户1647人,其中建卡贫困户37户143人。

4月21日一大早,记者到三合街道罗山村二组的柑橘基地采访。一到基地便看见村民们正在给柑橘树苗除草、打药、施肥,现场一片繁忙的景象。

罗山村的产业路(摄影:李万伟)

基地负责人李小明告诉记者,他流转了500亩土地,打造以观光、采摘为主的柑橘、花椒、蟠桃基地,希望通过自己的示范带动作用,让村民广泛参与进来,达到共同增收的目的。

村民郎维生就是积极响应号召的村民之一。

“听说村里要打造柑橘基地,种植大户来带动我们小户,给我们提供技术和销售方面的支持,我当时就动了心,立刻把自己的5亩地改种了柑橘树,希望可以有更多的村民参与进来,让村里的柑橘产业做大做强,共同走上致富路。”

“柑橘基地预计在2022年全面挂果,可以带动辖区70余户农户增收。下一步,我们准备将一组纳入柑橘产业发展规划中。”罗山村党总支部书记秦闯说,今年2月,该村通过国土绿化提升项目,在三组、四组、五组栽植沃柑、枇杷共700亩,村委会组织村民栽植,树苗及栽植等劳务费由镇农业服务中心统一提供。预计2021年全面挂果,届时可以带动辖区330余户农户实现增收。

基地务工 村民增加收入

记者沿着产业便道一路向基地深处走去,基地务工者大多是妇女和上了年纪的村民。

村民在柑橘基地务工(摄影:李万伟)

“老乡,你叫什么名字?你为什么不选择出门务工?在基地务工的收入怎么样?”记者上前和村民交流了起来。

“我叫代远发,是本村人,自从柑橘基地建起之后,我就一直在这里务工,干一天有70元的收入,既能赚钱又能照顾家里。”该村贫困户代远发告诉记者,几年前妻子患病后,时而清醒时而失常,需要人照顾,自己出门务工又放心不下妻子和孩子,所以一直在家里务农。但收入比较单一,因此成了村里的贫困户。今年村里建了柑橘基地之后,他和另外几个贫困户每个月都会来基地务工,一个月可以收入2000多元,大大缓解了家庭的经济压力。

“柑橘基地每天有20多人务工,主要负责打药、除草等管护工作。一般情况下,我们会优先考虑贫困户来此工作。”秦闯说,当前正是柑橘树苗的重要管护期,劳动力需求比较大,因此可以解决村民的就业问题,增加他们的收入。

完善基础设施 为产业发展铺平道路

“自脱贫攻坚工作启动以来,我们始终以坚持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着力解决村里路、水、产业等问题。”秦闯说,基础设施建设是产业的重要基础,特别是公路的硬化、水利设施的修建和住房的保障等,这些不仅是落实“两不愁三保障”的重要举措,更是一系列扶贫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该村五组村民代旺发尤为高兴。

“以前道路没有硬化的时候,做什么都不方便,不像现在做什么都可以用车子运输。以前村民都是挑水喝,现在家家户户都用上了干净的自来水,我们居住的房子也变得宽敞明亮,这些改变是以前从来没想到过的。”代旺发说。

目前,罗山村通过移民精准帮扶项目,建设农村公路25公里,新建人行便道19公里。从以前的道路不便,到现在的村村户户通公路。整治水渠2.8公里,整治山坪塘19口,解决了全村人畜饮水及灌溉问题。为了让群众住有所居,该村还积极推进危房改造工程,目前共完成C级危房改造146户,D级危房改造60户,有效改善了群众的住房条件。

(作者: 李万伟)

(作者单位: 丰都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