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音VS空客:离地3万英尺的豪门恩怨(上)

2019-05-10   直新闻

引言

波音两架印尼狮航JT610航班上的189人,埃塞俄比亚航空ET302航班上的157人,可能不会想到,悲剧的种子早在近半个世纪前就已经种下。

那是在1970年,欧洲人成立了一家航空公司,之后与波音开始了40多年的恩怨纠葛,一时间,阴谋与阳谋,光荣与梦想,竞争与合作,纷纷扰扰,你方唱罢我登场。

然而,离地3万英尺的豪门竞争,一旦偏离轨道,悲剧也许就不可避免了。

1,就叫A300!永远排在波音前头!

1970年,当空中客车在法国成立的消息传到大西洋彼岸的美利坚时,美国波音公司的高层们鄙夷地笑了,他们认为,这是一个“委员会设计的飞机”,到处想讨好,但弄到最后,哪里也不讨好。

“空中客车”项目最早从1964年就开始了,欧洲各国争吵不断,有着悠久“议事”传统的欧洲人成立了委员会来协调各国利益,并最终在1967年7月15日签订备忘录,要研制一种中短程客机。

这种客机要有250个座位,双通道,宽体。

空中客车高级主管英国人阿瑟·豪斯回忆说,在一次头脑风暴中,众人讨论起新飞机的名字,他灵机一动说道:“为什么不叫A300呢?因为A在字母表中排在B的前面,这就意味着我们的飞机在任何一种按字母排列的飞机明细表上,都会排在波音飞机的前面。”

空中客车从设立之初就盯上了波音的霸主地位。此时的波音当然不会相信,被他们鄙视的这款A300将成为他们有力的劲敌。

很快,波音将为自己的傲慢买单。

2,被逼急的兔子开始咬人了

其实,欧洲的航空技术并不落后,以英国为例,整个二战期间,英国飞机制造业发展迅速,制造了完整系列的战斗机和轻型、中型轰炸机,生产了17.7万架各型飞机,只给美国人留下了生产运输机的空间。

可是,战争一结束,欧洲人就开始享受美好时光了,夏天蜂拥到地中海岸享受阳光和沙滩,法国东南沿海的尼斯城,由此从沉睡的渔村变为闪耀的滨海休闲胜地。

而对航空业来说,他们一味追求舒适,只面向豪华旅行市场,却偏离了大众,这相当于主动放弃了一大块蛋糕。

另外,欧洲各国航空公司为了争取本国政府的资助,设计的飞机不可避免地为本国国营航空公司量身定做,造成了大量重复建设。

精明的美国人不会放过对手的任何一次失误,以波音为代表的美国航空制造公司,充分运用规模经济的优势,大规模挤占欧洲的民航市场。

兔子被逼急了也会咬人,欧洲企业家和政客们终于意识到他们情况不妙,美国的工业能力令人生畏。

那时候,只有英国和法国还有势力在航空领域一展身手,而这两个老牌帝国恩恩怨怨数百年,彼此都看不上眼,英国人觉得法国人像刺毛虫,法国人觉得英国人傲慢、散漫。

但是神奇的事情竟然发生了,两国的工程师出于民族自尊和职业荣誉,强强联手,最后,最好的东西摆到了桌面上。

这就是“协和式超音速客机”。

协和式到底有多牛?

这么说吧,直到今天,协和式依然是唯一以两倍音速为正常巡航模式的大型飞机,巴黎到纽约的越洋飞行只要三四个小时,而如今的民航客机飞行时间也需要八个小时左右。

这只“完美的大鸟”,高峰时曾达到109架的订货规模,其中包括两架中国民航的订货。

美国人很是担心了一阵,但很快他们就释然了,他们认为,这样的飞机,航空公司是挣不到什么钱的。

挣不到钱的飞机,还能是好飞机吗?

当然不是!

原来,为了实现超音速飞行,协和式采用了涡喷发动机。而涡喷发动机太耗油了,维护成本又非常高。

历史很快证实了美国人的远见。

3,一块钱一架的飞机,要吗?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终结了协和式的传奇。

其时,原油价格飞涨,从每桶不到3美元涨到超过13美元。

这是第一次石油危机,各国航空公司的“协和式”订单,像夏日的雪片一样蒸发了。最后只有国营的英航和法航还在苦苦支撑,最后几架已经开始装配但没有销路的协和式,由政府按一英镑或一法郎的象征性价格,调拨给各自的国营航空公司使用。

继续服役的协和式客机,成了航空公司的一块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终于在2000年,协和式遭遇了一次毁灭性的打击,从此彻底退出了蓝天。

当年的7月25日,一架协和号客机在起飞时,辗过了跑道上一根小铁条,造成爆胎,而轮胎破片以超过音速的高速,击中机翼其中的油箱,之后引发失火,导致飞机起飞数分钟后爆炸坠毁于机场附近的旅馆,造成113人丧命。

这是协和号服役期间唯一的一次的失事,但从此一蹶不振,2003年,协和式正式退役。

一个传奇故事,就这样永远破灭了。

就在协和式还在苦苦支撑的时候,欧洲各国启动了“空中客车”项目,参与的国家包括法、德、英、荷兰和西班牙,这一次合作,波折更多,争论更多,有技术层面的针锋相对,有融资方面的现实困境,甚至还与各国的国内政治形势缠夹不清。

但是,这并没有影响A300最后的成功,1972年10月实现首飞,由于降低了营运成本而大受航空公司欢迎,迅速在250座级宽体客机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这下,波音不得不重视这个初生牛犊了,开始研制波音757、767应对。

而空中客车这款“双通道宽体客机”的最初灵感,其实来源于波音公司的一位负责人。

4,波音故事,从一个辍学的木材商开始

发生在美洲大陆上的很多传奇故事都与辍学有关,比如比尔·盖茨,比如乔布斯,再比如威廉·波音。

相比豪掷数百万美元,造假也要挤进美国名校的中国人,这些主动从名校辍学的美国人的选择,实在让我们看不懂。

1903年,22岁的威廉·波音,尚未毕业就从耶鲁大学机械工程系退学了,沿袭父亲的生意成了一名木材商,在倒卖林地的生意中发了财,但是他的工程师贼心未死。

1910年,他与几个朋友结伴去参加加州洛杉矶举行的“美国第一届国际航空展”,全美第一代飞行先驱举行飞行比赛,波音去和飞行员们商量,能不能带他上天过把瘾,结果这个土财主被人拒绝了。

那时候的波音一定很受伤,一年后,他在西雅图的大学俱乐部里结识了一位年轻的美国海军军官,乔治·康拉德·韦斯特福。

韦斯特福是一位海军工程师,在麻省理工学院学过一点航空工程。两人都沉迷于航空,觉得相见恨晚,他们终于找到一个机会,坐着一架柯蒂斯飞机上了天。

天啊!这架飞机连座舱都没有,飞行员和乘客是坐在机翼上的。两人从天上下来之后,立刻决定:造一架更好的飞机。

于是,波音出钱,韦斯特福设计,1916年,造出了第一架波音飞机,命名为B&W,这是波音和韦斯特福名字的首字母。

同一年,波音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太平洋航空制品公司”,并于1917年改名为波音公司。

5,柯尔克飞机:今天你对我爱理不理 明天我让你高攀不起

建立初期,波音公司以生产军用飞机为主,二战结束以后,波音公司的主要业务转向商用飞机。

1957年的707是波音首架喷气式民用客机,获得上千架订单,此后,717、727、737相继问世,然后时间到了1960年代初,美国空军要求制造一架能够运载750名士兵或者两辆战车飞越大西洋的巨型运输机。

波音撸起袖子准备加油干,但是美国空军没有给它机会,它在竞标中输给了洛克希德公司。

波音很失望,后果很严重,它决定研制自己的巨型货机。

就在这时候,一手创立了泛美航空公司的胡安·特里普看到了这个机会,联系到波音公司,大胆建议将巨型货机改成大容量远程客机,并当场拍下5.5亿美金定金,订购20架。

干不干?当然干!

不干是傻子。

波音公司立即投入到研发中,这就是未来的747。

747的关键在于如何将350名乘客在一排6座的布局下,塞到一个机身里,同时还要保证机身的长度不能超出容许的范围。

有人提出将机身设计成麦当劳“巨无霸”汉堡包一样的双层客舱,但很快被否定了,因为一旦紧急疏散,对于上层乘客来说,就会如同噩梦一样可怕。

设计出现了重大突破。工程师们提出将机身加宽到足以容纳两个并排放置的2.4米×2.4米的标准货运集装箱的宽度,这样所有的乘客就可以坐在一个机身的客舱里了,正是出于这个设计理念,宽体喷气飞机的概念产生了。

当时,波音747项目的总负责人是乔·萨特。他跟美利坚航空公司技术总监弗兰克·柯尔克聊天时,说起了这个项目,柯尔克深信这种宽体设计正是他需要的飞机。但是,对他来说,波音747太大了,不能在中程航线中盈利,他需要一款仅有250座的飞机,要尽可能经济,只需要配备两台发动机,飞行距离不超过3200米。

经过一番勾勾画画之后,柯尔克绘制了一幅草图,被称为“柯尔克机器”,1966年4月26日,他分别致信给波音、道格拉斯和洛克希德,问他们是否有兴趣研制这种宽体双发(两个发动机)飞机。

当时,波音集中全力在747项目上,对科尔克的游说无动于衷,而道格拉斯根本就不接受“柯尔克飞机”的理念。

只有洛克希德表示出了兴趣,但是当“柯尔克飞机”被介绍给美国其他航空公司的时候,他们都明确反对,洛克希德公司不可能为了美航一个客户,而冒险大规模地启动民用科技项目。

柯尔克的希望破灭了。

就在这时候,空中客车派人到美国考察,对欧洲人来说,要想制造一架民用客机却不了解美国航空公司的想法,是很不明智的。就是在这次考察中,空中客车高级主管阿瑟·豪斯结识了弗兰克·柯尔克。

当柯尔克听说欧洲正在准备制造一种新型客机时,他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因为他知道这个世界需要这种飞机,而只有美国对此不以为然。

于是,他将“柯尔克飞机”的设想和盘托出。

就这样,“柯尔克飞机”的概念虽然在他的祖国遭到冷遇,却引起了4800千米之外的欧洲人的强烈兴趣,并将其付诸实施。空客A300这种宽体双发飞机,灵感正是“柯尔克飞机”,它强大竞争力,未来会让波音感到头疼。

6,小怪兽第一次露出了獠牙

空客A300信心满满地走向市场时,遭遇到与“协和式超音速客机”相同的困境,那就是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石油危机席卷世界,民航市场一片萧风瑟瑟,航空公司大幅缩减订购。

空客,必须在营销上下功夫,1975年2月,空客第一任总裁亨利·齐格勒退休,继任者是年仅46岁的伯纳德·拉蒂埃。

拉蒂埃是一位营销大师,上任后,他奔走于各国航空公司之间,为推销空客飞机不遗余力,一年乘飞机旅行的里程数可绕地球赤道10圈。

拉蒂埃认为,要打开世界市场,先要打开美国市场,此时,美国三巨头中的道格拉斯和洛克希德因为决策失误和金融灾难,已经一蹶不振,退出了主流地位,波音已经一家独大。

空客与波音的正面对抗不可避免。

此时,波音的日子也不好过,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经济被越南战争严重拖累,陷入一场经济衰退,波音曾经连续18个月没有卖出去一架飞机,一度裁员60%以上,西雅图风声鹤唳人人自危,有好事者竖起标牌:“最后一个离开西雅图的人,请把电灯关掉。”

为了活下去,除了黄赌毒,波音几乎什么都干,业务涉及到计算机培训、工程计算、集成制造系统、警察保密话音通信、沙漠作物灌溉系统、联邦政府房屋管理、城市轻轨、海水淡化、风力发电,甚至还参加了美国宇航局的“旅行者探空器计划”。

经过垂死挣扎,波音终于挺过了难关,迎来了70年代后期的经济复苏,结果一个后起之秀“空客”出现在本来被它独占的跑道上,这个它曾经根本看不上眼的“小怪兽”虽然还很孱弱,但是已经朝它露出了锋利的牙齿。

波音必须迎战了。

无论是阳谋,还是阴谋,波音可能不在乎用什么手段。

7,波音递来的橄榄枝,竟然带着刺

1976年,那是一个春天,美国市场依然向空客关闭,刚问世不久的空客气若游丝,就在这时候,波音却意外地向欧洲抛出了橄榄枝,提出合作。

波音公司首席执行官特里斯·布里翁说,波音公司正在生产第500架737-200,非常有兴趣与欧洲开展探索性接触,为7X7或7N7寻找合作伙伴。

他找到了法国宇航公司。

不得不提一句空客的组织架构,空客公司相当于成员公司的邦联,只负责规划和销售,对成员公司没有指手画脚的权力,成员公司在空客产品范围外,有权自主和其它公司合作。

波音钻的就是这个空子,从软肋击破,此后,它与法国宇航来往频繁,但是关键性的谈判一直没有进展,法国宇航希望自己在波音7N7项目中占有实质性地位,而波音则坚持保留“城堡主人”的位置,限制合作伙伴的作用,特别是欧洲的合作伙伴。

波音还建议,用波音的机翼和空客的机身结合起来,制造一架新飞机,连名字都想好了,特别卡哇伊,叫BB10。

但是评估后,欧洲人发现BB10根本就是一条死胡同,他们才回过神来,中计了!

波音递来的橄榄枝,竟然带着刺,它根本就不是真心的,法国人皮埃尔·斯帕克在他的著作《空中客车:一个真实的故事》中说:“美国是在磨灭欧洲的雄心,同时削弱欧洲的竞争力吗?答案是肯定的。”

双方很快终止了还没开始的合作,波音的“疲欧阴谋”破产了,而空客在美国的开疆辟土,却取得了零的突破。

当时,美国的东部航空公司经济困难,想要A300,但是没有钱,拉蒂埃大胆采用了全新的促销方式:免费租借4架A300使用6个月,6个月后,如果东部航空满意,可以把飞机买下来;如果不满意,就还给空客,谁也不欠谁的。

空客的赌博成功了,6个月后的1978年6月26日,东部航空签订了23架A300订单,另外追加9架意向,后来全部确认。

不久之后,比东部航空更大的泛美和美航也下了订单,至关重要的美国市场终于打开了。

与此同时,波音也迎来了黄金时期,747的巨大容量、超长的航程、较高的巡航速度,很快成为民航界身份的象征,成为各国航空公司不可争议的旗舰机型。

波音与空客,在更大的范围开启了残酷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