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网红村一个收废品的老爷爷,64岁找到热爱,太励志

2020-08-27   若有所思CS

原标题:呼和浩特网红村一个收废品的老爷爷,64岁找到热爱,太励志

在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旅行的时候,去了一次恼包村。

你没有听错,就是这三个字:恼包村。这名字,是不是有点迷糊?“恼包”一词源自蒙古语“敖包”的音译,意思为“石头堆积的小山”,是蒙古民族举行祭祀活动的地方。

“青山水镇、魅力恼包”,这个特色旅游小镇,是内蒙古呼和浩特远近闻名的网红村。走在村里,小桥流水、亭台楼阁,你会完全忘记身处塞外。

独特的地域文化魅力,唯美的江南园林风光,一个经过改造的村庄,成了人们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之地。

这个村庄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是由当时来此地垦荒谋生的山西籍移民聚集而居形成的村落,距今已有300余年历史。

经过一系列的改造,曾经破旧不堪的恼包村已经消失,如今大力打造乡村旅游产业,集合了地方美食,特色民宿等各种功能,据说夜晚恼包村,热闹非凡。

这个村庄不简单,还先后荣获“呼和浩特市乡村旅游示范村”、“自治区文明村镇”、“全国文明村镇”、“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森林乡村”等荣誉称号。

恼包村隶属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保合少镇,全村总人口3000多人,由蒙、汉、维、满、回五个民族组成。

漫步在美食街,这古色古香的建筑,哪像是在逛一个村庄啊,感觉走在一个古镇的街道上。这里集合了很多的小吃,可以开启逛吃逛吃的小火车模式。

恼包村大食堂,多气派。

商业街,养老院,文体活动中心,儿童游乐场,文化大院,民俗展览馆...你能想到的,这里几乎都有,而且都是免费对游客开放的。

在这里,你也可以了解蒙晋文化的融合。当年来自山西“走西口”的群众,是怎样在这里安顿下来,带来了一系列的变迁。

假山、湖泊、湖心岛、凉亭、瀑布、小桥流水、雕塑、四合院、古建筑、音乐喷泉...

让你真的不敢相信这里竟然是农村。

这湖里,居然养了这么多黑天鹅。

但是那天的恼包村,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偶遇的一个老爷爷。

这个老爷爷名叫王栓明,今年已经64岁。朴素的衬衫,苍白的头发,憨厚的笑着。他的身边,是他工作用的三轮车。他是在恼包村里收废旧物品的。

地上摆满了一些书法作品。一问,原来是王爷爷自己书写然后在村子里售卖的。连装裱150元一副,他说,光装裱费就花了80多元。

和王爷爷聊天,他说他在收废品的间隙,开始练习书法。练了一年多了,生活找到了寄托。

有时候收废品忙,但空下来每天都会练几笔。也没有人教,一开始都是临摹,后来慢慢的自创了这种字体。

在村子里卖字画,并不是为了挣钱,只是觉得自己的作品被别人喜欢和肯定,心里就十分的快乐。

王爷爷在阳光下,开心的向我们展示他的书法作品。

临走的时候,和王爷爷拍了张合影,心里十分感叹。一个依靠收废品生活的老爷爷,坚持着自己的爱好,精神生活如此富足。

64岁又何妨?!真的想去做一件事,80岁都不晚。

那天还去参观了恼包村的一个四合院的民宿,大开眼界。

这个民宿的住宿费是9999元一晚,大约有九个房间,最多可同时入住20多个游客,有一个漂亮的院子,霸气侧漏。

这豪华程度,哪像是民宿,哪像是农村啊!

这是一间起居室,这雕梁画柱,金碧辉煌的,非常气派。

还有传统的炕,可以饮茶,可以休憩。

恼包村,依托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人文底蕴,深入挖掘当地历史文化资源,弘扬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切实打造文旅融合发展的特色乡村。

如果你去呼和浩特,也可以去感受下。如果你偶遇王老爷爷,可以买一副他的书法作品鼓励一下。

欢迎关注江南小女子-若有所思CS,一路分享旅途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