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内瓦时间2020年1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WHO)总干事谭德塞根据《国际卫生条例(2005)》再次召集突发事件委员会议,讨论中国发生的2019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以及其他国家出现的输入病例情况。
会议持续5个多小时,并于北京时间1月31日凌晨3:30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会议结果:中国本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 PHEIC)。
5个多小时的会议讨论了哪些内容?PHEIC是什么?决策依据是什么?基于当前情况中国该怎么做?小编为您梳理如下。
图片来源:世界卫生组织官方推特
《国际卫生条例(2005)》突发事件委员会由国际专家组成,其成员是从WHO总干事确立的条例专家名册和酌情从世卫组织其他专家咨询团挑选。
条例的专家名册由在疾病控制、病毒学、疫苗开发或传染病流行病学等领域的国际专家组成。
世卫组织专家咨询团和专家委员会的成员不从本组织领取任何报酬。
突发事件委员会在“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情况中向世卫组织总干事提供技术建议。该委员会就以下方面提出意见:
此次的突发事件委员会由来自13个国家的15名专家组成,其中包括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体改司司长梁万年。
图片来源:世界卫生组织官方网站
1. 汇报疫情数据
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代表报告了现况和所采取的公共卫生措施。全国目前(截至北京时间1月29日24时)共有7711例确诊病例和12167例疑似病例。在确诊病例中,1370例为重症病例,170人死亡,124人已痊愈出院。
世卫组织秘书处概述了其他国家情况。目前在18个国家中出现82例病例。其中,7例无中国旅行史。在中国境外,有3个国家出现了人际传播。其中一例为重症病例,没有人死亡。
2. 肯定中国政府的行动
对中国政府最高领导人的领导作用、政治承诺和在透明度方面的决心,以及为调查和控制当前疫情所做的努力,委员会表示欢迎。中国迅速识别了这一病毒,并分享了病毒的基因序列,从而迅速开发了诊断工具,使其他国家能够迅速作出诊断和采取防护措施。
3. 疫情符合PHEIC标准
委员会同意,本次疫情现已符合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
委员会强调,这次宣布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本着支持和赞赏中国、中国人民以及在此次疫情的最前线中国所采取的各项行动的精神来看待,并希望中国的透明行动取得成功。
4. 不建议任何旅行或贸易限制
根据现有信息,委员会不建议任何旅行或贸易限制。
5. 向中低收入国家提供支持
WHO应加强对防范和应对的支持,特别是在脆弱国家和区域,制定措施确保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能快速开发和获得潜在的疫苗、诊断工具、抗病毒药物和其他治疗手段。
WHO总干事谭德赛:宣布新冠肺炎为PHEIC的主要原因不是中国在发生什么,而是别的国家在发生什么。
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在2005年世卫组织颁布《国际卫生条例》后出现,是由世卫组织下的紧急情况委员会依据《国际卫生条例》发出的一份正式声明,判定一项卫生事件是否“通过疾病的国际传播对其他国家构成公共卫生风险”,并且“可能需要采取协调一致的国际应对措施”。
一般情况下,PHEIC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标准:
当然,除了以上三个标准外,疾病感染病例、死亡病例、传染性、治疗效果、疫区人口密集程度;病情发展速度;是否传出国境;是否需要限制国际旅行及贸易等也是影响疫情是否构成PHEIC的因素。
首先,世卫组织并没有针对“疫区国”的具体定义。“疫区国”这一概念主要针对动物疫病流行国家。
其次,世卫组织将新冠肺炎疫情定为PHEIC,并不是针对中国或某个具体国家,而是一种全球性的协调机制。因此,网传的定为PHEIC就成为了疫区国并且为期三年的说法不实。此次世卫组织给出的临时建议有效期为三个月,三个月内/后如果疫情得到缓解,则可以取消PHEIC状态;反之,三个月后该状态也会自动失效,需重新评估。
历史上,共有五次事件被划定为PHEIC,包括2009年甲型HIN1流感、2014年西非埃博拉病毒。这两次PHEIC分别给墨西哥旅游经济造成了50亿美元的损失,给西非造成32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WHO 的PHEIC判定造成了经济损失,而是疫情本身造成的。WHO宣布的PHEIC只是对疫情发展程度的判定,其给出的建议并非强制性要求缔约国实施,但相反,在WHO宣布PHEIC之前,多个国家对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做出了应对措施,限制各类活动。
截至1月31日9:40,除中国外,全球共有19个国家出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共101例,2个国家出现疑似病例。
自疫情爆发以来,各国积极应对并展开合作。突发事件委员会认为,全球需要团结一致,协调努力,加强世界其他地区的防范工作,并向可能需要更多支持的地区提供协助。
正如WHO总干事谭德塞在发布会上所说:我们无人能置身事外,必须一起阻止疫情。此时此刻,需要事实,而非恐惧。此时此刻,需要科学,而非谣言。此时此刻,需要团结,而非污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