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看古人喝酒是一大乐事。
李白有诗,“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苏东坡有词,“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 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
两人都把酒痛饮之辈,只是看他们的饮酒诗词,都可以连喝三杯。
但要论及酒后醉态的形容,南宋豪杰辛弃疾说自己是第二,那没有人可以说是第一,他的一篇《西江月·遣兴》,短短49个字,醉态可掬,形神兼备,惟妙惟肖,千年来无人能够超越。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以前,我每次读一遍都忍不住笑,真的太形象了。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此句可以参照唐代罗隐的《自遣》句,“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但我更喜欢对照范仲淹的《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一起读: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孙权刘备。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地。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一醉? 人世都无百岁。少痴𫘤、老成尪悴。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
辛弃疾说自己是“遣兴”,范仲淹自嘲“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一醉?”,实际都是无可奈何之下的自我开解,与其说是潇洒,不如说是“笑里藏苦”,欢笑的内涵其实是苦闷、痛苦。
人的成长都是从品味痛苦、失意开始的,在这首词中,辛弃疾是“遣兴”,而在另一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可知沙场秋点兵才是辛弃疾心心念的志向,而偏偏是壮志难酬,他也只能是醉里且贪欢笑了,不然,饮酒取乐就是,何必来一句“要愁那得工夫”?所以,欢笑是假,愁得深刻是真,辛弃疾此词看似最潇洒,其实是最痛苦。
潇洒在于不信古人书,以松树相戏,痛苦在于壮志未酬,知音难觅。
清醒的人最痛苦,因为孤独和寂寞,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里,还有“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在这里,辛弃疾已经是苦闷欲绝,字里行间哪里是欢笑,其实字字都是血泪。
要知道,辛弃疾平生之志就在于收复中原故土,他学了一身的艺业,可于千军万马中取人首级,更是知兵法,通韬略,可是呢,他一心想建功立业,可是终究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北伐大业成幻梦,朱熹也曾概叹辛弃疾身负大才而不见用,可惜之极。而现代人执迷于酒色名利,更是可悲可叹。
话说,还有眼睁睁看着梦想一点点熄灭更痛苦更残忍的吗,辛弃疾词中多用白发,其实就是在感叹时不我待、大业成空啊。
聊以释怀的唯有喝酒了,一个人在夜里喝得酩酊大醉,看着松树的模样像人,他要问一句:我醉得怎样啊——别人看是醉态可掬十分好笑,我却觉得深夜无人,天地冷清,辛弃疾孤身一人,只能以松树为友,其情其景,可为之一哭。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古今圣贤豪杰之辈,确实都是大寂寞啊。
最后,辛弃疾哪怕是走不稳了,也还是不要人/树来扶,一手推开:去!一个字可见豪杰性情。
当时虽然辛弃疾不见用,但他仍然是个富家翁,家资颇厚,经常大摆筵席请客。可是,“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有几个明白他的痛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