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的“美学实验”

2021-05-21   三声

原标题:抖音的“美学实验”

抖音为大众共创生活美学提供了新工具,用户在抖音内通过影像创作表达自我,共同构建了新的生活美学系统。

作者|陆娜

用丙烯颜料临摹大自然的局部画面并绘遍全身,选定合适角度站入背景,转眼间人就会仿佛“隐形人”一般消失,完美地融入自然环境。@隐形人·王亮在抖音进行了一系列这样的人体彩绘创作,并累积收获超800万点赞。

5月12日,他和@大提琴吴临风一同作为抖音内的艺术创作者代表,出席了由抖音、北影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联合举办的“短视频、直播与生活美学”论坛,分享了自己在抖音的创作动机与体悟。有关大众生活美学的一份重磅研究报告也在论坛正式发布。

图为抖音艺术创作者@大提琴吴临风 在“短视频、直播与生活美学”论坛

除了这两位创作者外,抖音内还有许多记录生活美学的影像故事。抖音为大众共创生活美学提供了新工具,所以无论是艺术家下场分享生活日常,还是拥有艺术梦想的普通人的练习与表演,甚至是用户对朴素生活中对于美的觉知,都在抖音内共同构建了新的生活美学系统。

正如抖音的slogan“记录美好生活”,抖音上的影像作品也形成了美好生活的群像。大众有了构建美好生活新空间的需求,各界也在不断支持培养高层次的审美情趣。这一切成立的前置条件,是社会发展和物质生活不断被满足之下大众的内容消费升级。

“如果我们的社区、院校、城市处处都透露着美,我们的获得感、幸福感会明显提升。短视频平台正好提供了一个让大家发现、记录美的工具,服务了健康美好生活氛围的形成。”北京电影学院副校长胡智锋说道。

01|生活美学新工具

国家统计局1月18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如期实现。随着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人们追求高品质精神生活的需求也越发强烈,对内容消费也有了升级需求。

相较于传统内容,短视频与直播更加注重于观众的主体体验与内容诉求,也更加鼓励大众主动参与视频内容的创作,而在过程中,用户对于多元艺术文化也有了更高的接受度。基于这些鲜明的特色与优势,短视频与直播已然成为了推新大众文娱,提升、建构大众审美素养,建构生活美学的理想内容载体与艺术空间。

而抖音作为日活超过6亿的平台,其内容生态愈发丰富,抖音内包括艺术领域在内的生活美学记录视频数量也逐步攀升。其“记录美好生活”的理念,不仅有助于健康美好氛围的形成,也提升了大众生活幸福感。

丰富多元的文化艺术交流氛围离不开抖音早期的支持和投入。早在2019年,抖音的艺术内容消费就初具规模,当年8月,抖音联合北京师范大学、启功书院发起了"DOU 艺计划",持续与专业的艺术机构、院校合作,邀请他们为抖音指出审美方向,同时双方联合多元艺术实践。

例如去年10月底,抖音和中央美术学院联合举办"DOU艺计划-美在剑川"活动,由6位抖音上的央美艺术家,深入云南山区,与当地15名小学生进行为期4天的互动教学后,孩子们在家乡山野里创作了51幅画,并现场成展。活动期间,中央美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赵力用他的抖音账号全程直播孩子们的作画过程。

再比如今年4月5日,今日美术馆为其“遇见浮世·博览江户——江户时代浮世绘原版珍藏展”开放了“抖音专场”,邀请艺术家与创作者通过视频、直播,带着无法到场参观但对浮世绘感兴趣的用户一起逛展。

大众通过抖音欣赏艺术、交流艺术的趋势已形成。而短视频、直播平台的出现降低了影像内容创作的门槛,使得大众不再仅仅满足于高品质内容的消费,也加入了内容创作的大潮。

自上线起,抖音就一直在倡导、支持用户通过影像创作表达自我主动参与创作,记录生活中点滴平凡而细碎的美好。如今,抖音上仅粉丝过万的艺术创作者就超过20万名,而生活之美不独属于艺术馆和舞台,抖音为创造生活美学提供了新工具,超过6亿用户,都在这里成为美好生活新空间的构建者。

去年12月发起的#抖音艺术推广官#评选活动中,有4.3万名创作者通过抖音发布了原创艺术视频,用户通过绘画、跳舞、唱歌、戏曲等形式表达自己对于美的理解、对美好生活的感知,一些“冷门绝学”也在抖音得到再次生长,被大众所认知和喜爱。

其中95后@壁画师·佳佳在抖音记录了她壁画创作的过程,我们得以看到一把小小的镊子下是如何诞生了雄伟的高山和辽远的山林,个人作品累计超4000万赞。年过花甲的@钢琴生产队也在抖音分享他或深情或技巧惊人的钢琴演奏,有用户评论“虽然我对乐器一窍不通,但喜欢听音乐,好的就会有人喜欢”。

在平台内,关注、点赞都是对于出于内容的认同,而用户自发转发和评论则进一步带动了社区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念和氛围。这些互动也正是集体创造当代生活美学的过程,用户与创作者之间共同完成了审美的期待和相遇,审美需求在一次次观看、拍摄、评论中被激发。

因此我们会发现,无论自身职业身份是什么,借助抖音这一生活美学新工具,人人都能参与到生活美学的创造、传播、交流中来。

02|生活艺术化

除了主动联动线上、线下举办活动,为用户提供空间和场景进行美学交流之外,抖音还分别与武汉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发布了3份短视频、美育相关的学术报告,旨在共同探索在艺术推广与美育上短视频还能做些什么。

5月12日,一场名为“短视频、直播与生活美学”的论坛在北京举办,论坛不仅有专家学者的观察与洞见也有创作者的心声,现场还发布了学术研究成果《艺术生活影像力:短视频、直播构建大众生活美学研究报告》。

报告指出抖音作为短视频、直播平台,降低了影像内容创作的门槛,让原本高度专业化的影像内容创作成为大众日常,对于艺术生活的表达、传播也带来了新的生产驱动力。因此抖音也在用户心中留下了“窗户”、“画布”、“桥梁”的形象定位——多元生活和美学想象不断被看见,并彼此连接。

除了垂类的艺术内容、文化内容之外,抖音也有很多其他专题性质的话题和活动,比如爱护宠物日的相关话题、全方位服务知识内容创作者的“DOU知计划”、打造古城旅游的“DOU Travel”等等。但有趣的是,在这些同样重要的领域上,抖音内也出现了一些具备审美素养的创作和表达,呈现出生活艺术化的趋势。

正如论坛上北京电影学院副校长胡智锋所分享的观点:生活艺术化正在不断上扬提升,艺术与生活的关联和融合度也越来越深。@钢琴生产队等等那些年长的老人或许没有机会到大剧场和大舞台去展示艺术才华,但是将作品上传抖音,其他用户会为他们对艺术的爱而感动、喝彩。

抖音用户@大提琴吴临风和@隐形人·王亮,当天也作为创作者代表到场论坛并分享了自己的创作心得。吴临风从北京大学本硕毕业后,最终还是选择了成为大提琴老师,平时会将很多教小朋友练琴的有趣瞬间记录下来。后来他意识到可以将内容投放到更大的平台,分享给拥有不同艺术理解、从事不同职业的陌生朋友,而抖音就是不二之选。

抖音艺术创作者@大提琴吴临风

吴临风认为,在抖音上观看者的欣赏门槛和心理准备更轻量一点,动动拇指就能看下一个视频,不会再觉得要在礼堂正襟危坐才有资格欣赏,艺术不再遥不可及。另外这些短视频的传播也能起到大提琴推广的作用,会激励更多音乐爱好者投入学习。王亮则是在疫情的冲击下,想通过新的渠道来展示作品。而原本小众的艺术经抖音传播后,王亮的第一条短视频就收获了30万点赞,积极的反馈激励他持续在抖音创作至今。

而即使是日常生活中最平凡而普遍的家居生活,经过用户赋予想象力和寄托着情感的创造性改造,也会呈现出高度艺术化的一面。胡智锋认为,“这是生活艺术化的一种充满激情、浪漫和想象力的景观,让我们普普通通的生活场景变成了艺术化的场景”。

@菜园一只猪会用家里废弃的编织袋做手提包、连衣裙,也会仿照Pink Floyd的专辑封面在家里的墙壁上涂鸦,平实的居住场景在他的奇思妙想下衍生出35条极具艺术化的创作。@李启航则为自己朴实的奶奶拍摄“写真大片”,不需要精致的妆造,仅仅是将奶奶扫地时“偶遇”的塑料袋作为道具,也能在他的镜头下呈现出别致的美。

抖音艺术创作者@菜园一只猪

截至2020年12月,抖音上的艺术视频播放量超过2.1万亿次,而在“生活艺术化”的语境之下,抖音上的所有用户以及其上传的影像作品,都是在共同构建大众生活美学。

抖音帮助用户完成生活艺术化的愿景,抖音用户,尤其是艺术创作者的分享,都进一步推进了艺术生活化和社会的美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