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家洼村: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大队企业
曾昭强
文化大革命时期,我村的村级组织叫曾家洼大队。大队由曾家洼、曾家店、贾家店、许家洼4个自然村组成,隶属营子公社,地处营子公社的最西边。大队三面环水,东边是东北方向来的东 河,南边被东河和东南方向来的营子河汇流成的南河环绕着,西边是弥河。在这个年代,我大队是营子公社“万亩方”良田的指挥部驻地,又是远近闻名的先进大队。随着大队集体经济的发展,大队围绕农业生产、社员生活需要办起了大队企业。
这时大队的企业不叫企业、也不叫工厂,叫大队副业,由大队成立的副业队统一管理运行。我大队的副业主要有机磨坊、油坊、烘炉、肉干子(猪肉店)、联社、理发店等小车间、小门店。这些副业除联社外,大部分集中在副业队院里,集中管理。后来又建了红砖窑场。
机磨坊,设在大队的副业院里。初期有一台体积很大、声音宏亮的老旧柴油机拉着的磨面机,专为大队社员磨小麦粉,从业人员有3人,白天黑夜的干;后来大队机磨逐渐增多到3、4台,并为大队的技术队、社员家庭养猪磨饲料、磨糠,带动机磨的动力也变成了体积小、声音小的8马力柴油机,随着大队的通电动力又变成了电机;再后来副业队又上了为社员磨煎饼糊子(做煎饼的基料)的磨糊机,全部从业人员有6、7人。机磨坊的扩大发展,大大节省了社员尤其是家庭妇女的办饭时间和推碾倒磨的劳累,提高了劳动效率。在无机磨坊前,机磨做的这些活全靠社员各家人推碾压、用磨砬完成,十分费时费劲。为节省几毛钱、三块两块的钱,这时有的社员家庭或有时仍自己宁肯受累推碾倒磨,不舍得用机磨。
油坊,是大队里加工大豆产出豆油和麻糁(现在叫豆饼)的房子。全大队的豆子都集中在油坊加工,有从业人员4、5人。
烘炉,又叫铁匠铺子,有铁匠3、4人,是为全大队的生产小队和社员家庭制作铣镢锄镰及其淬火用的地方。
肉干子,又叫杀猪店。是将大队、生产小队养的肥猪调配过去或将社员家庭养的肥猪收购过去,集中屠宰加工,集中销售的地方,工作人员2、3人。
联社,是公社供销社和大队合办的小卖部,相当于现在的日用百货小商店。联社有店员1、2人,负责进货、卖货。那时好多东西是凭票购买的,如食盐、红白糖、布匹、火柴、点灯用的火油等。
理发店,有2个理发员,是为社员理发的地方。那时社员凭大队发的理发票或社员每次交5分钱,就可以到理发店理个发。
红砖窑场,加工建筑盖房用的红砖。窑场从业人员有30、40人,机构由场部、压坯组、砖坯组、装窑组、烧窑组、出窑组、保管等组成。所加工的红砖,由大队统一调拨到大队、小队建房、修建水渠等建设项目和社员家庭轮着盖房无偿使用,很少一部分卖给外大队。
我大队这个时期的工商企业(副业队),产权归大队集体所有,组织机构单一,管理粗放,从业人员少,生产加工设施简陋,销售简单甚至不用销售由大队统一调拨,是国家计划经济下的村计划经济运行模式。这些队办企业,在这个年代对提高效率、减轻社员劳动强度,改善社员生产生活条件,起到重要作用。
二〇一九年五月二十日
(本文作者单位:临朐县经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