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赣州福寿沟等6处遗迹上榜“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使赣州国保单位总数达28个。与福寿沟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慈云寺塔作为第六批国保单位,也备受关注和热议。
最引人关注的,是慈云寺塔内15年前发现的南朝至宋代珍贵文物有了新动态。这批文物堪称微缩版“敦煌文物范例”,当时受损严重,面目全非,如今“疗伤”归来,揭开面纱,以考古资料的形式让世人一睹真容。
慈云寺塔
探寻千年奥秘,触摸历史烟云。连日来记者踏访慈云寺塔,走近这批千年文物,探访它们与古城赣州的前世今生。
佛塔暗龛的秘密
赣州古城的千年发展传承,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地域文化遗存,散发出浓郁深厚的历史文化气息。
兴建于北宋初年(公元1023年)的慈云寺塔,见证了赣州古城当年的车水马龙和盛世繁华。如今,这座古塔依然静默地屹立于老城东南角,惊艳了时光,温暖了岁月。当年从古塔里抢救性清理出来的文物,无声地诉说着千年传奇,至今仍有诸多不解之谜。
慈云寺塔六面九层,原高42米,几经修葺后现高近50米,造型秀丽,端正大气,具有浓郁的宋代江南砖塔造型艺术风格,因隶属于宋代著名佛教寺院慈云寺而得名。
媒体报道
2004年5月26日,赣州市政府对塔身进行修复施工时,工人无意中在第四层的塔心内壁发现一个暗龛。赣州市博物馆随即对暗龛内隐藏的文物进行了抢救性清理。
经考古人员现场勘察清理发现,暗龛是一个面宽55厘米、进深33厘米、高117厘米的暗室,室内零乱堆放着佛像、经卷等种类众多的南朝至宋代的宗教和世俗文物,包含经卷、木雕像、泥塑像、青铜像、瓷像、供养人画像、纸绢残片等,材质不一,品类不同。
媒体报道
经考古人员小心清理,初步清点出书画和经卷16件、木雕造像13件、泥塑造像6件、青白釉瓷观音像1件、铜佛像1件,共计37件完整件和较完整件,以及残破经文、纸绢彩画、各种零散构件400余件(片),部分文物为全国首次发现。
出土文物
然而,因年代久远和受自然侵害,龛内文物损坏严重,面目全非,文书、纸本画、经卷等已经深度霉烂变质,彩绘泥塑佛像大部分已经碎裂,部件散落一地,需要经过复杂的修复才可一睹真容。
出土文物
赣州市委、市政府很快作出指示:一定要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要求,聘请国家顶级的文物修复专家对这批文物进行整理、修复、保护。
倾尽心血的修复
赣州市政府和国家文物局先后拨款70万元专项资金,由赣州市博物馆聘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为这批文物的修复责任单位,邀请我国纺织考古学家、纺织考古学科奠基人、曾参与马王堆汉墓丝织品文物保护修复工作、荣获“大国工匠”荣誉称号的王亚蓉担任首席修复专家。
彩绘观音像
2006年,王亚蓉受国家文物局委派,两次赴赣州检视这批文物并制定保护方案。她首次见到的这批残损文物虽支离破碎,但清雅的头面、精美的木雕及绘画残片上精美的描摹与着色,都展示出其不凡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王亚蓉被深深震撼了。
“由于这批文物材质不一,受损严重,给修复工作带来极大挑战,迫使我们在新技术与新材料的运用上进行了新尝试,并实行了多学科结合创新。”王亚蓉说,在整理修复绘画文物时,在这个领域首次尝试应用“桑蚕单丝网+聚乙烯醇缩丁醛黏合剂加固”辅助手段,并取得了成功。最终,成百上千块的细小残片被一一分拣出来,并按照画意逐步拼出成幅的北宋初年绢本、纸本绘画30余幅。
彩绘供养人像
从2006年到2012年,品类众多的60件文物终于完成修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朱岩石表示,各门类专家团队倾尽心血、不断实践、精心修复、研究和探索,终于化腐朽为神奇,修复过程中新技术的使用也为考古工作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无限可能。在2012年举行的文物验收讨论会上,得到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
2019年9月1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赣州市人民政府在北京联合举办《慈云祥光——赣州慈云寺塔发现北宋遗物》新书学术成果新闻发布会。
《慈云祥光》正式发行
该书由王亚蓉担任主编,以图录的形式概述了这批文物出土情况、修复过程和修复成果情况, 由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首都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赣州市博物馆等单位的相关专家共同参与,为学者研究南朝至北宋时期宗教、美术、服饰、民俗等领域提供了珍贵样本,为进一步认清这批文物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奠定了重要学术基础。
细心的读者注意到,这本书的图录均没有命名,全部是以数字符号代替。这要从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原考古系主任宿白教授说起。当年,年逾九旬的宿白教授还亲临实验室对这批文复的修复进行了指点,对刚修复完成的纸、绢供养画给出了明确意见:“这批东西太重要了,很多东西看不明白,鉴定和定名时应当审慎,谁也别先下结论。公布所有材料,提供给大家认真研究。”
尤其引人关注的是,该书出版的意义还在于体现了学术研究观念的重大转变,从“我研究”转向“大家研究”,甚至是甘愿成就“他人研究”,用无私的研究精神体现了良好的工匠精神和中国文博工作者的胸襟境界。
《洗钱图》(暂命名)
参与抢救整理这批文物的前赣州市博物馆馆长、研究员万幼楠介绍举例说,编号为GZ—11的画卷是令人印象深刻的纸本设色画之一。一位妆容典雅、身姿丰腴的女性,盛装端坐屏风前,正在接见献宝的胡人。她的前方有两人似在水盆中洗捞钱串,左侧男子身穿宽袍,袒胸露肱,右侧男子赤膊纹身,呈跪地洗钱状,满地间饰金银锭等宝物……这幅画被众人戏称 “洗钱图”,但至今还没有人能具体解释清楚,他们究竟是不是在洗钱串?为什么古人会有赤膊纹身?男子袒胸露肱的豪放服饰是古人的睡袍吗?这些谜底都还有待于大家去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洗钱图》(暂命名)局部
目前,经过多年精心修复的这批文物被分批送回至赣州市博物馆收藏,有关基础工作也告一段落,相关研究保护工作正在酝酿中。
江南宋城的荣光
慈云寺塔文物的面世,于方寸间纵览千年历史,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七斗星君图
七斗星君图局部
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的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这批文物数量多、种类全、质量精,部分文物为全国首次发现,时代跨度之长也属全国罕见,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和历史意义。其中如南朝梁的纸本写经《四分戒本》,北宋的纸本设色《三圣像》、纸本设色经变画《大圣降瘟图》、纸本设色《七斗星君图》、纸本设色《洗钱图》(暂命名)等均为全国首次发现。我国类似性质的发现,过去仅见于西北的敦煌。
《四分戒本》手卷,卷首落款时间“大宝二年”
因此,结合目前我国一带一路历史文化的研究,这批文物具有举足轻重的价值和意义。专家们建议将这批文物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从宗教、美术、民俗等方面进行多角度的深入研究,以彰显其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
千佛名经手卷
经修复认定,这批文物全部属于千年以上,是研究我国南朝至北宋时期宗教与世俗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尤其是对研究赣州的中古历史提供了诸多宝贵资料,填补了史载赣州人文在唐朝以前“率以荒服”的空白。这批文物为重新审视和认识赣州宋城文化提供了实物资料,提升了赣州的知名度。结合赣州市当前“一核三区”文化建设,为打好江南宋城文化牌,提供了良好助燃器。
彩绘泥塑观音
前赣州市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张嗣介认为,这批文物中出现了一些宗教与世俗社会的罕见资料,反映了唐宋时期的民间风俗与市民生活,内容丰富,风格不一,有的具有较明显的北方地区文化特征。这些不同风格的古代艺术品同时在赣州慈云寺塔出土,进一步证实唐宋时期随着大庾岭的开通,赣州已成为南方海上丝绸之路连结我国内地黄金水道的一个重要节点。
木雕供养人
据赣州市博物馆馆长朱小宁介绍,继参与召开修复成果专家座谈会和出版《慈云祥光——赣州慈云寺塔发现北宋遗物》之后,赣州市博物馆还规划2020年在赣州举办专题学术研讨会,让更多专家学者深入研究赣州慈云寺塔北宋文物,并推动其得到更好的保护利用。为满足广大市民的观赏愿望,还将举办一次特展,让大家一睹为快。
木雕荷莲童子
“一座赣州城、整部宋代史”。赣州在宋代为全国36大城市之一,素有“江南宋城”和“宋城博物馆”的美誉。因此,对它们的深入研究,可以进一步提升人们对宋代赣州在全国经济、文化发展史上重要地位的认识,以及对赣州古代历史的再认识,从而将赣州“宋城文化”的研究和宣传推向一个新高度。
来源:前端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