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雷雷今年五岁了,是一个非常有礼貌的孩子,见过几次面都给人感觉特别有好感,可就在昨晚,雷雷妈妈和我聊天说了在雷雷身上出现的问题。
也是从雷雷妈那里,我才了解到雷雷原来是一个非常胆小的孩子,而这个胆小也不仅仅局限于情绪方面,打个比方来说,虽然每次同其见面,小家伙都会礼貌的打招呼,可那也是在做了很久的思想准备后才达到的效果。
雷雷妈妈说了一件比较严重的事件,就是当她把雷雷送去一家新的辅导班的时候,小家伙表现的特别的抗拒,不仅在头两天一直不肯去辅导班,哄了好久之后到了辅导班也是自己一个人在角落里坐着。雷雷妈妈也和辅导班的老师提前沟通了情况,老师还专门找了两个孩子主动去和雷雷交朋友,结果却是雷雷吓的直接哭了出来。
而当私下里进行谈心后,雷雷妈妈才知道自家孩子真的是非常的"胆小",来到陌生的环境会很难适应,也非常紧张陌生人的靠近,甚至产生了类似"被害妄想症"一样的心理活动,很担心会受到他人的欺凌。
这让雷雷妈不知如何是好,想知道为什么孩子会这么的胆小,又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怕黑、怕陌生、怕欺凌?这样的情况其实并非雷雷一个特例,而是存在很多孩子身上,只是情况严重程度不一样而已。
而如果家中孩子胆小,家长们就要及时的寻找原因所在,在解决方法上,推荐了解并使用"马太效应"法。
一:为什么孩子会这么"胆小"?
1.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指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 他用狗来作为实验对象,把狗放在一个铁笼子里,只要警笛一响,就会对狗进行电击,而这个时候的笼子门是关闭的,狗无法逃避只能哀嚎的接受电流攻击。但是就在反复操作后,实验人员把笼子门打开了,这个时候警笛再次响起,狗却没有从笼子里逃出来,而是非常直接倒在地上哀嚎。
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而孩子如果在经历了一些刺激其情绪出现剧烈波动的事件后,如果负面情绪得不到缓解和疏导,时间久而久之也就会出现习得性无助。
2.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虽然我们努力的想要保证孩子的安全,但现实生活中仍是存在欺凌事件,这就可能导致被欺凌者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指个体经历、目睹或遭遇到某些重大的创伤性事件,例如自己受到严重的伤害、死亡的威胁等,随之会出现并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PTSD的核心症状有三组,即创伤性再体验症状、回避和麻木类症状、警觉性增高症状。
而遭受到严重欺凌的孩子,自身的弱势思维得到强化,害怕再次受害,长期处于抑郁状态,机体产生了保护自己的机制,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这也就需要专业心理辅导的介入来帮助孩子了。
除了这两个原因,其实还有很多主客观原因导致孩子变得"胆小",但都是一种情感上的缺失,需要家长们引起注意,及时的对孩子进行疏导,避免对其自身以及生活造成更多不便和伤害。
而在缓解方法上,我在这里推荐各位家长了解"马太效应"。
二:什么是马太效应?
《马太福音》25章29节: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
马太效应是一种社会心理学的现象,是指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现象,是由莫顿提出了这个概念。
心理学中的马太效应可以说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积极的一面表现在对于初出茅庐的人给予以磨难,防止他们轻易成功后变得骄傲自满。消极一面体现在许多有识之士得不到赏识和机会,在打压下失去了前进的动力。
而针对本文中孩子们存在的"胆小"问题,其实是马太效应中的"贴标签效应"。要说明的是,这一客观现象的形成,与人类认知的惯性脱不开关系。不管是孩子还是成年人,我们总有思维定势,对于形成的认知不愿意轻易去改变,所谓"成见"一词也是源自于思维定势的延伸。
比如孩子本来是怕黑的,而这个时候家长为了锻炼孩子,还可以营造出黑暗的环境,这样就会加重孩子的恐惧心理;亦或者是孩子原本只是比较害羞见到陌生人,但是家长却批评孩子说:"你这孩子怎么就这么胆小、这么没礼貌呢?"再者就是总是受到欺凌的孩子,有专门针对校园欺凌的调查显示,长期被欺负的孩子大部分有一个共性便是,被欺负时候不敢大声反抗和求助的。孩子在面对欺凌的时候,会自然的出现恐惧情绪,这种恐惧情绪让孩子会一时发不出声音,
这样的遭遇如果反复的遭遇,就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和习惯性的暗示,导致孩子越来越胆小懦弱,不敢反抗和尝试。
马太效应的负面影响之所以可怕,就是因为一旦认知形成,不管是外人还是自己都很难去改变,这样的固有认知是不全面的,只会导致情况更加的糟糕,所以家长要及时的引导孩子走出心理阴影。
三:利用马太效应让孩子不再胆小
1.帮助孩子进行计划设定
首先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要细心和耐心的观察孩子,看到孩子在某一方面取得的优势和进步,就要及时的表示肯定和鼓励,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同时,保持与孩子的有效沟通,关注孩子的变化,发现孩子的潜能所在,帮助孩子开发和积累这方面的优势,更系统、更全面的帮助孩子理清学习目标,制定进一步的实行计划,为孩子的计划设定合理的目标。
也可以运用在,当孩子对某一事物存在恐惧和抗拒心理的时候,家长和孩子一起面对问题,一起想办法解决,让孩子更有安全感和勇气去克服心理阴影。
2. 利用"试误说"帮助孩子积极尝试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提出了学习的联结理论,"即试误说"。
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就在于形成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联结是通过有机体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而逐步建立的;学习的过程即是一个盲目尝试错误的渐进过程,在试误过程中,有机体会逐步形成S-R的学习联结,通过反复,这种联结的力量可以得到加强和巩固。
简单来说其实就是给予孩子试错的机会,让孩子不要畏惧失败,而是从失败中总结经验。
3.培养孩子的优势竞争力
马太效应中的"强者越强"其实也是在告知我们注重培养孩子的优势所在,任何个人、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方面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父母要积极的为孩子创造一些有利于孩子潜能发挥和优势发挥的条件,让孩子在这些条件的引导之下更好的取得进步和发展,更好的为自身的优势积累一些经验,为今后的成功做好充足的准备。
孩子成长出现问题家长不必慌张,只要找到问题根源所在,就可以及时准确的解决问题。
我是鲸鱼奶妈,也是3岁宝宝的妈妈,专注育儿知识和分享育儿经验,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关注我,做一个合格的父母。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