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一起多人“疑似食物中毒事件”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广东揭阳惠来县神泉镇的11名顾客吃了河粉之后,先后出现呕吐、腹泻等疑似食物中毒症状。又是因为“河粉”这类的食物诱发的食物中毒,此事应该如何看待?用理性的态度看待此事,读过新闻,我们更应该学会的其实是“预防”。
为何食用河粉之后会诱发食物中毒?
这次因为河粉诱发食物中毒的“中心物质”是一种我们并不常见的细菌物质,名为“椰酵假单胞菌”,这种细菌在生长繁殖的过程中会产生“米酵菌毒素”,从而就会诱发食物中毒,“椰酵假单胞菌食物中毒”多发生于夏秋两季,此时这个阶段正处在“夏秋换季间隙”,温度较为不稳定,这个温度环境恰好符合椰酵假单胞菌的最适繁殖条件。从食品角度来看此事,有三类食物更容易被椰酵假单胞菌污染,诱发食物中毒,而“XX粉”就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一类食品,比如您各位比较爱吃的河粉、米粉和红薯粉等食物。
“椰酵假单胞菌”喜欢侵袭这三类食品:
- 谷类发酵食品:
糍粑、玉米淀粉、发酵糯小米、发酵玉米面等食物。
- 薯类食品:
马铃薯粉条、甘薯面、山芋淀粉等食物。
- 已经变质的木耳和银耳。
之所以这三类食品更容易发生“椰酵假单胞菌食物中毒”,是因为它们更容易被环境当中的椰酵假单胞菌侵袭、污染,另外如果储存时间过长或者储存环境不当,那就更适合细菌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就会产生“米酵菌毒素”,人体在食用后即可能诱发食物中毒。
中毒机理:
椰酵假单胞菌食物中毒,其主要原因是“土壤当中含有椰酵假单胞菌”,这种物质很可能是随着加工原料进入到食品中,进而污染食品;然后再经过符合细菌生长条件(温度、湿度)的存放最终产生米酵菌酸,从而才会导致中毒。
对于米酵菌酸而言,其耐热性相对很强,一般在120摄氏度的高温环境下处理一小时仍然会保留毒性物质。
中毒反应(症状):
“米酵菌毒素”的中毒反应发病急促,症状与一般食品中毒症状类似,轻微中毒时会出现恶心、呕吐、上腹不适、头晕、无力等症状;严重中毒时会有皮下出血、肝肿大、血尿、意识不清、抽搐甚至死亡等后果发生。
重中之重—“学会科学预防”:
- 细心选购“米粉类食品”:
很多人喜欢吃米粉、米线等食物,吃可以,前提要“认真挑选”。购买“米粉类食品”的时候,望您多关注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给自己留出足够的“品鉴时间”,最好可以现吃现买;关注食品的外观,安全的食品一定是外形规则、色泽正常且没有霉变的食品;另外,假设您在品鉴米粉等食物的过程中感觉到了食物有酸败气味等异味,应立即将其吐掉,降低中毒风险。
如果您一次性并未吃完购买的米粉、河粉,剩余部分应立即妥善放入冰箱储存,并抓紧吃完。
- 自家制作“谷类发酵食品”,态度要谨慎:
品鉴美食是人人都会有的一种“正常欲望”,这很正常。并不反对大家“自制食品”,只是想和您强调一下安全性。自家制作谷类发酵食品时,原料的选择应该“细心+谨慎”,选择玉米等谷物原料时,没有哈喇味、不存在霉变是“主要原则”;浸泡谷类食物的过程中要及时换水,确保食品的卫生和安全;储存谷类食物时应该做好防潮、通风和防晒工作,安全且合理。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降低椰酵假单胞菌污染食物的风险,整个加工过程应该严格避免谷物食品直接接触土壤。
- 安全品鉴木耳和银耳:
两种食用频次较高的食物,心中牢记“安全处理(食用)”。首先,请拒绝食用自采的的鲜木耳或者鲜银耳,对已经发霉变质的木(银)耳要拒绝,这类物质的中毒几率更高;购买正规超市(农贸市场)售卖的木(银)耳,不购买商户自行栽培的食品。其次,食用木(银)耳时一定要清洗干净,使用干净的容器和纯净水泡发;现吃现泡,避免剩余。用木(银)耳拌凉菜,必须要用开水对其焯熟之后才可凉拌食用。
一旦发生此类中毒,该如何处理?
假设吃了上述的某一种食物发生了“疑似食物中毒事件”,首先应该立即停止食用该类别食物,然后对中毒者立即催吐,排出胃中的内容物,减少伤害;接下来应抓紧送医治疗。
一起热点事件,再次将“河粉、米粉”这类食物推向了高潮。碰到这类热点新闻,其实大可不必过于恐慌;“食物中毒”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没有基本的预防和处理常识;所以,接下来,请您科学预防、靠谱食用,最大程度降低“米酵菌毒素”对身体带来的危害。
注:王思露原创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RvYkF3QBd8y1i3sJDtK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