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分手大师》和《恶棍天使》两部“豆瓣低分”电影之后,邓超和俞白眉第三次合作,推出电影《银河补习班》。
“邓超+俞白眉”作为一个长期接受网友批评的导演“组合”,这一次却表现得十分自信,甚至可以说是“怀有抱负”。
在首映之前,该电影在全国进行了30多场路演,主创人员面对观众数次落泪,模仿《我不是药神》的宣发手法,提前5天展开全国大规模点映,意图以口碑拉动票房,在点映期间,陆续有“又一部《我不是药神》”的名声流出。
种种举措,又碰上《少年的你》、《八佰》、《伟大的梦想》几部电影连续撤档、换档,《银河补习班》紧急地插空提档,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今年7月“暑期沙漠档”中最受关注的电影之一。
然而,7月18日首映结束,《银河补习班》豆瓣评分是6.3,今天的评分滑到6.2,还有继续下降的风险。
“邓超+俞白眉”导演3.0的“口碑翻身仗”,又要失败了。
01
“赌客”的新电影
吴京的客串,让电影一开场就定下了某种基调,在观众的心内留下猜想,《银河补习班》会不会是一部“太空战狼”。
但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电影的故事,看似是这样的,宇航员马飞(白宇饰)在太空中遇险,关键时刻想起自己的父亲马皓文(邓超饰),最后解决了飞船问题,成功返回地面。
白宇饰马飞
但电影看到10分钟时,观众们就会发现,错了。
太空场景只是一个引子,其实是为了引出马氏父子的感情故事。含冤入狱的父亲,错过儿子的成长,出狱后弥补快乐的时光。
电影看到1/3,观众们又发现,不是这样的。
感情故事只是背景,这部电影真正要讲的是教育,一对父子以弱小之姿,挑战“万恶”的应试教育。
当电影继续推进到2/3,观众们再一次发现,教育大概只是虚晃一枪吧?电影要讲的分明是家国。
1990年,少年马飞是亚运火炬手之子,1997年,与香港同时回归生父的怀抱,1998年,他是大洪水的幸存者,2019年,他是宇宙航天飞行员,成年、成熟,独自克服困难。个人的成长紧紧地和国家的命运、发展联系在了一起。
当电影接近尾声时,观众们又惊讶而疲倦地发现,电影探讨的,可能是人性,和原谅。
147分钟,终于结束了。
从选题来看,《银河补习班》探讨教育、父子、梦想、家国,相比于前两部纯粹的商业片来说,已经有所用心了。
但是在一部电影里,塞进近乎三、四部电影的题材内容,大包大揽,并没有起到完全的正面作用,而只是让人怀疑,邓超和俞白眉这一次是不是急了,甚至急得乱了。
前两部电影的连续“低分”之后,“邓超+俞白眉”的共同导演,已经成为了电影舆论市场上的一个羞耻性的“符号”。大批网友们无法理解,为何邓超作为一个演技已经被证明了的男演员,非要去做导演,一而再地和俞白眉合作,制造出“低分电影”来。
这种舆论的强大压力,和邓超、俞白眉第三次的执着合作,产生了对冲。话题性产生了,压力在空气中叠加。他们这一次,必须趁机证明自己。
邓超与俞白眉在片场
于是,化用电影编剧芦苇曾说过的一句话,来形容今日的“邓超+俞白眉”导演3.0也是合适的。
舆论压力、电影环境与市场利益,已经把邓超和俞白眉卷入到风险浪涛中,他们摇身变成了一心翻账、火急火燎的赌客。
02
“3.0合作”的心机
这一次的邓超和俞白眉,不是无备而来。
相反,《银河补习班》处处有“心机”。其“心机”之密布,体现在角色选取、电影情节、台词布置等等各个方面。
但可惜,它的“心机”指向的是商业,而非艺术。
先是选角的心机。
三大主演,邓超、白宇、任素汐,一个是影帝、真人秀MC,一个是网剧当红男偶像,一个是文艺片演艺女担当,三人各有其忠实粉丝,但辐射领域几乎不重叠。这样的一个演员阵容,不显山露水地完成了一个“流量”的全覆盖。
然后是电影情节与台词的心机。
豆瓣网友有一句热门评论说,这是一部在市场调控的每个点上都做到了精准投喂的“大数据电影”。
所谓精准投喂,就是电影里每隔几分钟会出现一次金句,或者一个视觉“嗨点”,牵引着观众投入精力。
不同时段的“嗨点”主题不同,梦想、父子、教育、家国、时代,风格也不同,励志、搞笑、温情、壮阔。
这些金句放在电影的各个情景里不一定合适,但就是一听上去就“真对!”,说到人的心坎里。
《银河补习班》的“嗨点”,大多不是为了电影艺术服务,而是在取悦观众。
它们近乎套路地均匀分布在147分钟的电影里。只要计算到观众可能会想要什么,电影就提前给什么,雨露均沾、面面俱到。就像大数据下的精准推送,切合电影市场这张用户画像的需求。
这是“邓超+俞白眉”导演3.0的一种近乎偏激的追求,他们希望用同一部电影,来满足不同观众的各种需求。而观众需求的任何一种被满足,都可以转换为电影的收益。
算盘是这样打的,当电影里的金句就像流弹一样袭来时,总会有观众被击中,倒下的观众越多,他们的赢面就越大。
但问题出现了,电影里很多“嗨点”和金句,并非是自创的,而是从网络或是热门韩剧中直接“复制”过来的。
电影中的一句重要台词,“爸爸也是第一次做爸爸”,就来自于韩剧《请回答1988》。
还有电影里的一些其他情节,令观众联想到了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摔跤吧!爸爸》和日本电影《垫底辣妹》。
所谓“邓俞”3.0的心机之最,就在这里了。
复制“嗨点”,可以带来编剧的低智力成本,“嗨点”的不断叠加,又可能会获得观众认可的最大化。将一个又一个的“嗨点”串联起来,一部“精准投喂”的电影就产生了。
但问题出现了,《银河补习班》真的变得更有看头了吗?
没有。
它变成了一锅大乱炖。
最糟糕的是,为了维系一个又一个的“嗨点”,电影的基本情节发展逻辑受到了挑战。
一系列脱离现实的情节设定出现了。
电影的硬伤,随之显现。
03
以父之名的“毒鸡汤”
很少有一部电影,像《银河补习班》一样,这么急切地塞给观众一个“爸爸”。
尤其这个“爸爸”,是个完美“假爸爸”。因为它完全剥离了家庭属性,而进入个人成长领域。
父亲,是一个属于家庭的称谓,他同样也是丈夫,还是家庭的重要支柱。但是邓超饰演的马皓文,就非常单纯,他真的就只是儿子马飞的爸爸,这个角色只为了维护儿子的成长,而专属存在。
相对的,他可以不是一个好丈夫,甚至可以不是一个逻辑合缝、经济独立的社会人。
单位设计建造的桥垮了,他先是自己主动背锅,后来又一再泣血伸冤,完全悖于常理。他出狱后,和社会脱轨,吃不起饭,甚至没有住处,但积极地从土大款馨予(任素汐饰)家庭中接手抚养孩子。
任素汐饰馨予
出狱的第一天,马皓文信心满满地拿着蛇皮袋子,在全校学生面前和教导主任打赌,要把儿子从年级倒数第一,一学期变成年级前十。
如果他不是疯了,那这个情景的解释就只有一个,邓超饰演的马皓文,不仅是一个相信儿子的好爸爸,还一个不平凡的好爸爸。
“邓超+俞白眉”导演3.0,隐藏最深的心机出现了。
将电影的无数硬伤,捆绑到“父亲”的身份之上。
“献给父亲,送给儿子”,这是一枚情感驱动的“特赦令”,有了它,导演和编剧们就可以开始放心大胆地攒“嗨点”,再畅快地使用万能“爸爸”,和稀泥了,无论这多么地脱离现实。
这是一个非常中国式的情节发展,也是“邓超+俞白眉”导演3.0对于中国观众最深层次的定点“浇灌”。
父子关系,尤其是中国式父子,向来是复杂、难言、深重的。“完美爸爸”的掩护之下,支离破碎的情节与主题,都被诉诸于对一个父亲形象的寄托中去。
尽管《银河补习班》很想讲一个教育的故事,一个航天梦想的故事,一个名誉的故事,但中国观众们对于航天科学需要什么样的技术,成为宇航员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是否会有政审,建筑物的坍塌,以及后续的法律官司进展的,通常都是不太关心的。
那些都是陌生的,他们最关注的是感情,父子亲情。
这导致了它无法认真地去探讨教育,甚至无法认真地探讨电影中出现的任何一个问题。
当电影用一个爸爸的树立,和另一个爸爸的垮塌,来完成新与旧的教育制度的更替时,一个充满逻辑漏洞的故事,瞬间具有了一种值得信赖的象征性。
《银河补习班》塞给观众一个完美的假爸爸,如果观众足够相信“爸爸”,那“爸爸”就能“拯救”这部电影里所有的bug。
“只要一直想,一直想,就可以做好地球上的任何事。”
这是马皓文的一句话。这句话帮助马飞从1998年的洪水中逃生,从学渣逆袭,从外太空修好了宇宙航天飞船回到地球来。
一直思考,确实是不会错的,有梦想也不会错。但一直想,真的就能做好地球上的任何事吗?
它到底是大道至简,还是一个只提供给美好愿景,而不提供具体实施方法的“毒鸡汤”?
联想起电影里,一幕幕被父子亲情糊弄过去了的破绽剧情,观众们难免生出一丝担心:《银河补习班》是不是在骗我。
有观众识破了,就彻底不会再上当了。
一部电影里太多主题就是无主题。
而商业心机包裹下的父子情怀,与我们真的父亲,也没有多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