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发声痛批,德云社和郭德纲被点名,观众需要什么样相声?

2019-09-06   南方的宝宝588

如果说赵本山振兴了小品和二人转,那么郭德纲和德云社则把快要失去的相声又带了回来。近年来,德云社在相声界一家独大,其商演所到之处,往往场场爆满,一票难求,可见大家对德云社相声的喜爱非同一般。


前些日子,德云社在苏州的专场,德云社的相声演员张番、刘铨淼在给台下观众表演《论捧逗》时,相声中含有一些成人化的内容,因此演出被现场的执法部门直接叫停,此事在网络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如今,距离这件事已经过了一段时间,但事情却并未因此而停止发酵。9月1日晚上,人民日报对德云社相声中涉嫌的一些低俗问题进行痛批,同时也点名了郭德纲及其一些弟子。

人民日报表示:相声不仅是一种通俗艺术形式,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应当比艺术本身更值得珍重。相声虽不追求高雅,但接地气并不意味着就要低俗。一句话,相声要接地气但绝不能低俗不雅。


相声是我国老百姓最喜爱的民间艺术,是说给普罗大众的听的,是广大基层民众工作之余,劳作之余,茶余饭后轻松一下,放松片刻的娱乐形式。因而,有方言市井下里巴人的故事,又有来自民间的俚语歌谣,既有知识有教益,又欢乐了大家。这是接地气的相声。

阵容庞大的德云社,近年来陆陆续续新进了很多人员。老郭的那些新进弟子,缺乏社会生活体验,说学逗唱那一个行,但内容已经脱离了相声这门艺术。到最后,成了为了少数人的口味取乐而取乐,沾荤带腥的,哗众取宠,很难创作出令人回味的“包袱”。这是低俗的相声。

老一辈侯宝林、马三立、马季等大师的相声接地气,作品常常反映的是老百姓的一种喜剧心态和对生活的智慧表达。他们的“包袱”抖得文明、有文化、耐人寻味,幽默而又针砭时弊,不低俗,赢得广大群众的喜爱。

沾荤带腥、口无遮拦、信口雌黄的相声,毕竟只能在少数人群流传,却不能深入人心成为经典。而德云社成立于1995年,经历了二十四年的风雨历程走到今天实属艰辛,也绝不是靠低俗段子享誉相声界。

其实早在2014年7月,德云社就开展净化舞台、抵制低俗活动。北京德云社官方微博更是放出大招,称若观众发现德云社表演中存在低俗、色情既其他问题,可向德云社微博进行举报,并将给予举报者适当奖励。


郭德纲说:“演员艺字当先,不仅有艺术,还要有艺德”,更是立誓“舍得一身剐,要把低俗变高雅”。如今看来,执行的不是很到位。诚然,说相声既要讨老百姓喜欢,又要不低俗,这确实需要极大的智慧。在接地气和大众传播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是对德云社的又一个考验。有批评、有警示不一定是坏事,德云社不妨趁这个机会做点调整,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有利于德云社做得更好,走得更远!

德云社把中国相声发扬光大,老百姓们喜欢听德云社的相声。相信大家喜爱的郭德纲老师一定能挺过难关,带领德云社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亲爱的小伙伴们,关于德云社说低俗内容这件事,你是怎么看的呢?

(本文由南方的宝宝588原创,欢迎点赞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