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小丑》将于10月3日在北美公映,目前北美的分析师预测,《小丑》的首周末票房介于7000万美元和9500万美元之间,或能达到1亿美元。
《小丑》电影剧照
备受期待的《小丑》在威尼斯电影节上做了全球首映,全场观众给予长达8分钟的起立鼓掌喝彩,为这部将于10月3日在美公映的大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小丑》首映之后,媒体和影评人都给出了非常高的评价,各大影评平台也都给出了非常高的评分,IMDb开局9.8分(目前9.6分),豆瓣开局9.7分(目前9.2分),当然一部好的作品不是评分能够完全概括的,这部《小丑》还有更多值得讲述的东西。
IMDb《小丑》页面截图
《卫报》影评称,这一版的小丑“大胆得很壮丽”,而《全电影》杂志则说,这是一部具有“挑战性和颠覆性”的电影。
据悉,《小丑》将于10月3日在北美公映,目前北美的分析师预测,《小丑》的首周末票房介于7000万美元和9500万美元之间,或能达到1亿美元。
菲尼克斯或再获得威尼斯最佳男主角
《小丑》由曾三次获得奥斯卡提名的华金·菲尼克斯领衔主演,人物形象取材于DC超级英雄漫画,但整个故事基于原创,因此在一众漫画改编作品中,显得尤为不同。在《小丑》之外,电影实际上改变了超级英雄电影的格局。
以往,“小丑”这一《蝙蝠侠》系列漫画中的大反派,也曾数次被搬上大银幕与电视荧屏,观众最为熟悉的是杰克·尼科尔森那一版与已故的希思·莱杰的那一版。
这一次,对于华金·菲尼克斯来说,如何与两位前辈演出区别开来,成了这个角色最大的挑战。
菲尼克斯主演的电影《她》
戛纳封帝之作《你从未在此》
在日前举行的电影节记者见面会上,他表示:
“对我来说,之所以会接下这部戏,最吸引我的一个地方就在于,导演说了,这一次我们要以自己的方式来讲这个故事。所以我对以往那些版本的小丑,完全没有任何借鉴,这部电影就是我们自己的独创,对我来说,这一点特别重要,也是整出戏的关键所在。”
据悉,为演好这个角色,菲尼克斯迅速减重23公斤,而这段痛苦经历也帮助他更好地融入了这个角色。
“减着减着,我发现原来这件事会在心理层面对你产生重大的影响,整个人真的都要发疯了。”他告诉记者。与此同时,导演托德·菲利普斯还帮他买了一本空白的日记本,让他把自己减肥过程中想到的一些笑话、段子什么的,都给记下来。这同样也是一个融入角色的途径,最终,其中不少内容,也被用到了影片之中。
《小丑》在故事上完全独立,与以往任何一部《蝙蝠侠》电影全无关联。托德·菲利普斯将其时代背景,设定在了1981年的哥谭城,华金·菲尼克斯饰演的阿瑟·弗莱克本是一个与母亲相依为命的平民百姓,靠着当小丑来挣一份微薄的收入,养家糊口。因为罹患脑瘤,他的身上出现了不少奇怪的变化,其中就包括他随时随地都有可能突然爆发出来的那种变态的大笑,而这直接影响到了他梦寐以求的脱口秀艺人的事业理想,令其最终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他其实是拼了命地想要找到幸福,想要获得归属感,想要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爱,而这一点,正是这个人物最让我感兴趣的地方。”华金·菲尼克斯说,“我们也是在拍摄的过程中慢慢地在发现这个人物,第一天开拍时我对他的理解,跟影片杀青那一天时我对他的理解,完全就在两个层面上了。”
《小丑》电影剧照
《小丑》在威尼斯的大受欢迎,也意味着菲尼克斯很有可能继2012年的《大师》之后,再次获得威尼斯最佳男主角的殊荣。也有媒体称,菲尼克斯或终于能拿到奥斯卡影帝。
44岁的菲尼克斯过去曾经凭《角斗士》《与歌同行》《大师》三度获得奥斯卡奖提名,不过至今未曾获奖。
导演托德·菲利普斯所说,漫画改编电影不应该停留在超级英雄角色身上,就像小丑这样一个无超能力的角色,为什么他能被IGN评为是“史上最伟大反派”,主要是因为角色本身的魅力和内涵,R级人物和超级反派值得一个更好的挖掘方向,而不仅仅是凸显他们的超级能力。
为何大银幕如此迷恋这个角色?
小丑的角色最初是在1940年4月出现在第一部《蝙蝠侠》系列漫画里,这个角色的标准形像是绿色头发、庸俗的着装以及永远挂在脸上的痴笑。
在过去,很多出色的演员都曾经演绎过这个角色。
杰克·尼科尔森(图片版权:华纳兄弟)
第一个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由曾经凭《唐人街》和《飞越疯人院》两度成为奥斯卡影帝的尼科尔森扮演的小丑,2007年,尼科尔森在接受《Esquire》杂志访问时曾说过:“我对自己扮演小丑时的表演特别自豪,我将它看作是一种波普艺术。”
希思·莱杰(图片来源:电影剧照)
2008年在《黑暗骑士》中,希思·莱杰扮演的小丑成为影史经典角色,其表演令人印象如此深刻,甚至在他去世后仍然为他赢得一座奥斯卡小金人。
希思·莱杰大胆地将小丑重塑成了一个无政府主义的乱世代言人。“小丑的角色实在太好,无法拒绝。”莱杰在2007年曾说,“我当时就知道,它是可以作全新演绎的。”
杰瑞德·莱托(图片版权:华纳兄弟)
凭《达拉斯买家俱乐部》获得奥斯卡最佳男配角的莱托在2016年的《自杀小队》中饰演的小丑只是一个边缘角色,但是他参考已故音乐人大卫·鲍伊气质的演绎令人有意外惊喜。莱托曾向BBC表示:“你可以有绿色头发,有白色皮肤,有疯癫的笑,但是我觉得你必须要重新开始,走一条全新的路。”
在蒂姆·伯顿执导的《蝙蝠侠》中,杰克·尼科尔森饰演的小丑的表演方式奠定了小丑的疯癫形式。
小丑这个角色,已经从一个超级英雄电影反派配角,逐渐变成了一个具有颁奖季受欢迎体质的角色。在9月中旬,另一部近年引发热潮的小丑主题电影续集《小丑回魂2》也即将上映,前作曾经在北美创下极佳的票房成绩,名列恐怖片票房榜前茅。
在新京报的一篇报道中,影评人耳朵这样描述小丑之所以在好莱坞受欢迎的原因——无论是商业体系下还是艺术电影思辨下的小丑形象,都有极高的价值。为什么好莱坞特别迷恋“小丑”角色呢?应当可以分为两个层面来看待这个问题:
一个是溯源,欧洲文学与欧洲电影中小丑形象的流变;
第二个是流行文化,美国流行的小丑商业模式的负面影响。
在欧洲文学中,大文豪雨果笔下的《笑面人》与《巴黎圣母院》中有两个著名的“小丑”式人物。两个“小丑”人物有很明显的区别,也和雨果个人的创作变化相关。《巴黎圣母院》的故事大众较为熟悉,创作出一个文学史中最为著名的面恶心善角色。而在较为早期的《笑面人》中,“笑面人”这一形象悲剧性十分明显,他是一个政治的牺牲品,在寻找身份认同的过程中不断迷失,从面容的外在深化进心灵层次,最终投奔怒海。DC漫画中小丑一角,也与好莱坞早期改编电影《笑面人》有着较深的渊源。
文学与电影艺术大师赋予小丑形象无限的哲思,而在好莱坞体系中,小丑象征着一种童年恐惧。我们常在美剧、好莱坞电影看到,小丑作为儿童生日派对或其他庆祝活动的表演嘉宾出现,意在逗乐儿童。
消解恐惧是好莱坞娱乐商业片的重要叙事功能,因此将小丑作为恐惧对象创作影片,也成了符合市场需求的选择。
名导如蒂姆·伯顿、诺兰等人精心结合欧洲文艺哲思与好莱坞商业法则,重新塑造小丑角色,让这一角色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他仿佛成了中年男性最好的代表,压抑的情绪爆发成反社会的高智商暴力行为,也就是将人性的阴暗面以一种极具扭曲魅力的方式,转化为银幕奇观,从而收获好口碑与好票房。
在未来,可见小丑式的角色还将会成为颁奖季男性角色的主力军。
综合自澎湃;BBC;新京报/耳朵(影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