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中国食品报上刊登了庐江生态芡实的相关报道
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神奇果实
一起去看看吧
生
态
芡
实
鼓
起
水
乡
农
民
钱
袋
子
盛夏
正是盛夏时节,一年里最热的天气,记者走进我县著名的东南水乡白湖镇杨柳大圩,眼前大片的农田里,随处可见硕大的翠绿叶片,层层叠叠,一眼望不到尽头,令人震撼。细看之下,叶片周边还零星地挺立着紫红的小花,很是别致。陪同的白湖镇农技站站长郑先报欣喜地说,芡实逐渐成熟,开始采收了。
芡实成熟
车子拐弯,远远看见有十几个人集中在一块田间劳作。我们便停好车,沿着田埂走至近前。一个中年汉子笑着跟我们招呼:“真是辛苦你们了,这么大热的天,还到我们这里来!”
记者了解到,他叫鲍俊明,白湖镇杭头社区人,今年种植芡实100多亩。他介绍说,今年春间育种时增加室温提前了几天,这不,大家都还没动,他提前几天进入采收,目的就是赶一个好价钱。
虽然才是早上8点多钟,但太阳炽烈,几位他请来帮忙的村民正挥汗如雨,用小刀划开上面带刺的叶片,顺着主干在水下迅速抄起一个一个形如鸡头的果实。记者笑称,芡实俗名“鸡头米”,真是名副其实。郑先报说是,他说,“芡实全身是宝,种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等,可作优良滋补品;种子外壳可作染料;叶柄和花梗去皮后鲜嫩清香,可作蔬菜食用;根茎富含淀粉,可作饲料。芡实是一种深受群众喜爱的绿色食品,营养价值高,种植成本小,利润大,生产管理简单。同时芡实也是一种常用的中药。以种子入药,主治脾虚泄泻,遗精及带下等症。用芡实煲老鸭,既可治疗糖尿病,又是脾虚水肿病人的营养食品。”
技术保证
记者问田里收果子的村民,一天一个人能收上来多少斤。几位村民抢着说,这个不一定,有的田多有的田少,有的还没有成熟。现在天大热,只能早上干几个小时,平均一人一天收个二、三百斤没问题。
鲍俊明告诉记者,芡实平均亩产可达45公斤以上,每公斤价格目前在150元左右,每亩可实现产值6500元,效益还可以。关键是芡实种植采收还带动了村民就近做工,2个月的采收季一般有6000多元的人均收入。
谈起芡实的种植技术,郑先报介绍说,“我们农技站主要是为广大农户提供:从选种、育苗、移栽、在大田管理等生产技术方面的环节,提供技术服务,并且对产品的销售提供信息。”
“首先是选地,”郑先报如数家珍,一一道来,“芡实适宜在池塘、水库、沟渠、沼泽地及湖泊中生长。清明前后将上一年留下的种子取出,清洗干净后进行粒选,及时播于苗床,当幼苗生有4-5张圆叶,最大圆叶直径在30厘米左右时即可移栽、定植,一般种成10米见方的方格,每个方格种20棵,亩栽130棵左右。”
郑先报说,芡实在种植过程中,清除杂草、除虫害、施肥、采收,每一个环节都非常重要,现在倡导绿色、环保为主题,要确保芡实优良、上乘,必须管理要到位,技术要保证。
致富果实
随后,记者又来到杭头社区驻地,与社区党委书记邓英德进行了交流。
当记者问起芡实是什么时间是何人引进到杭头种植的,邓书记脱口而出:“2002年,刘爱军,他当年在苏州搞水上运输,接触到芡实,回家来试着种了几亩田,发现这玩意在我们杨柳水乡一样适应。关键是芡实市场多年来一直坚挺,于是我们杭头从最初的几亩、几十亩,发展到现在已经达到3600多亩了。”
“全村田亩有多大面积?”记者问。
“7000亩。”
“那就是超过一半多面积了。”
“是。”
郑先报插话说:“我们白湖镇全镇芡实种植面积现在有6000多亩,杭头占了大头。”
邓英德说,芡实真正成了我们杨柳水乡农民的致富果,而且果实市场一直是供不应求,种植户人均可增收3000多元,贫困户农民以土地入股、灵活就业等形式获得收入,种植户和非种植户都可以取得相应的收益。
邓英德告诉记者,超百亩以上的种植大户,杭头社区总共有十二、三位。他一一数来,“刘爱军、刘建波、张世苗,他们都是一、二百亩,也种了多年,技术、市场,都很好。最近几年,还先后成立了几家芡实种植专业合作社,大户们抱团发展,扩大面积,增加产量,提高品质。”
销路不愁
记者电话采访了白湖镇联富芡实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建波,他说,“这两天忙得团团转,要接待苏州来的老板,还有广东、福建的老板马上要来,都要来上门收购。目前销路很好。”
刘建波说,“关键我们生产的芡实,一直是本着绿色、生态为基础,坚持不打农药、不施无机肥,而是施有机肥,我们一直是人工除草。我们生产的芡实一检测,没问题,一品尝,口感好,必须要靠这个质量才能赢人,才能赢市场。”
出品:庐江县融媒体中心
往期精彩回顾
庐江抗旱保苗战正酣!
为他点赞!庐江的他拟被表彰为“全国绿化模范奖章获得者”
前方高甜!今天带你揭秘庐江人最爱的葡萄品种
希望你用不到,但是要知道!“劳动能力鉴定”了解一下
图/左学长
文/巢志斌
编辑/施杰
微
聚
庐
江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传播庐江声音
展示庐江风采
就知道你在看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RmignGwBvvf6VcSZHlE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