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宁杨青显散文——追忆新城中学

2019-08-09   洛宁城事

1981年春节后,我们洛宁师范和陕县师范的十几名毕业生被分配到洛宁县新城中学工作,开始了布道授业解惑的教书生涯。

新城中学是县教育局直属的唯一一所初级中学,校址在教育局的后边。当年的新城中学条件非常简陋,只有四排坐北向南老旧的砖木结构教室,在南部紧挨教育局和西边挨着原一高中的地方分别有两排低矮的土木结构住室,整个的校园建筑就像一个“匡”字型。最具生气的莫属后院的几棵垂柳了,枝条上已吐出了鹅黄的嫩芽。

当时教育形势正处于转型期,乡村的学生主要集中在所属的乡镇学校,县域内异地求学的很少。新城中学的近400名学生主要是县直单位干部职工的子女及西关村的孩子们。学校共分三个年级六个教学班,没有学生宿舍和食堂,学生全部实行走读制。

由于历史的原因,学校原有教师20多名,大部分是家住城区的老公办教师和西关村的民办教师,女教师占相当的比例。同年分配到该校的教师有谢爱生、余铁民、杨耀山、卫作宇、范崇俊、公少波、温书彦、张中涛、宋丙治、崔耀军等,加上上年分来的杨建文、张少曾、雷发玉,暑假后又分来的曹耀卿、张思超、贾安成、郭妙贵、公新民、周少敏、张中贤、吕保民、李伟平、张京亚等共有20多人。我们这一批青年教师的到来,彻底改变了学校原有的教师结构,给学校注入了新鲜血液,使这所老校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学校住室本来有限,又增加了年轻教师,学校就安排我们这批新教师暂住在学校外面的西关旅社内。与其说是旅社,倒不如说是简易住房,也就是土木结构的瓦房,土墙土窗口土地面,竹竿上面搭上苇席就算吊顶了,每间房子住四人,住室兼办公室。

到校第二天,教导主任高成效找我谈话,他是一位和蔼的老者,身材高挑,面容清癯。他先问我想教什么课,我回答想教语文,他用商量的口气说初三物理教师调县委组织部了,你先教这两个班的物理课如何?我稍作思考,认为这是学校对我的信任,就答应了。谁知这一教就是四年,直到离开该校。

高主任交给我一本初中第二册物理课本和一本很薄的教学参考书,这本教学参考书充其量说就是一本习题答案册,简单得连解题分析和解题过程都没有。好在学校有一个实验器材室,久未打扫过的器材室里杂乱地堆放着许多实验器材,这些器材显示出新城中学在全县初级中学中的独特地位,也给理化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条件。

怎么上好第一课?我阅览了初三物理教材的全部内容,经过思考,我决定脱离课本上一节实验启蒙课。

开班第一课,我在课堂上作了简单的自我介绍,然后说,今天我给大家耍两个小魔术。首先,我用一个玻璃三棱镜对着从窗户射进来的阳光,教室的黑板上立即出现了一束排列整齐的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像雨后的彩虹一样艳丽夺目,学生们都露出了惊讶的神色。接着我把一块土豆放在盛水的玻璃容器里,土豆立即沉入水底,然后我再一点点地往水里加入食盐,并不停地搅拌,土豆慢慢地上升,最后浮到了水面上,这次学生们更加惊讶,反应更强烈。我给学生们解释说:同学们,这不是什么魔术,这是物理实验,这正是物理学涉及的光的折射现象和浮力现象,我们今后学习的物理课,就是为了解释这些现象和应用这些知识,物理在科学上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从学生们的反应上看,这节课达到了预期目的,收到了理想的效果。首节课的成功,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学习物理课的积极性,也坚定了我上好物理课的信心。

根据当时中招考试制度,初中应届毕业生升学实行统一考试,分批录取。可以报三个志愿:一是中专(学制三年,公费包分配),二是重点高中(洛宁一高),三是其它高中。全县初中一百多所,高中二十多所,而重点高中只有一所,所以在教学和考试上竞争非常激烈。

时任新城中学校长是雷声一,雷校长原来在山底公社(今景阳镇)任教革办公室主任,由于该公社高中在恢复高考后连年录取率高,教学成绩显著,而被调到新城中学任校长。此人老成持重、不苟言笑,不轻易表扬和批评教师,但却具有相当的威望和亲和力。雷校长经常召集毕业班任课教师开会,研究解决教学方面的具体事宜。他主持制订了毕业班学科教研交流制度、教师中考奖励等制度。他非常关心任课教师的生活问题,亲自调整教师住室,安排毕业班任课教师进校区办公住宿,这样我才得以从西关旅社搬到校区和谢爱生共居一室。

一次秋假毕业班补课,学校炊事员回家收麦,学校让我们几个补课教师就近到学校对面的县委招待所食堂吃饭,餐费自付。待我们去吃午饭时,招待所那个掌勺人板着脸说:不是什么人都能来招待所吃饭的,我们凭什么伺候你们这些教书的?这话呛得得我们灰头土脸,我们回校后说与雷校长听,雷校长说,你们让招待所的学生都回招待所上课吧。这一招真灵,招待所领导不但批评了那个炊事员,还请我们从下午开始到招待所食堂吃饭。后来那位炊事员笑着对我们说:你们“一声雷”校长真正厉害!

初三共两班,张光普、杨建文教毕业班语文课,谢爱生、宋丙治教数学,我教物理,方志超教化学。毕业班除张老师和方老师是文革前的老教师外,而我们几个都是刚参加工作的师范生,年龄都在二十岁上下,血气方刚,风华正茂,工作热情高,劲头足,思想负担小。我们认真备课写教案,不但备重点难点、备作业、还备语言、备板书、备教具器材、备学生。对于初中学生,不但教要给他们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同时还得让他们反复练习、加强记忆。我们到处搜集补充资料,并把有代表性的习题用蜡纸刻写油印后指导学生作题练习。

同时学校初一初二两个年级的主课也大都换成了从师范分配来的年轻教师,整个学校的任课教师基本上实现了年轻化专业化,实现了新老交替,加强了三个年级的交流和衔接。

教师工作说白了就是个良心活,其中的乐趣和酸甜苦辣只有自己知道。所谓的付出多少就能收获多少,只有到考试时才能体现出来,并且必须是可比性考试。在新城中学的四年时间里,每年毕业班中招考试成绩一直处于全县第一位,考上中专和县一高的学生数量和成绩远远领先于各乡镇学校,从此奠定了新城中学在全县初级中学中的霸主地位。此后全县性的教学观摩交流活动经常在该校举行,我也曾在理化观摩课上主讲了《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一课,并取得成功。

随着学校教学质量和知名度的提高,几乎天天有家长托人求情让孩子到新城中学来借读,仅两年时间学生数量就翻了一番达到近千人,每班学生增加到70多名,学校再也挤不出一个教室,教室里再也插放不下一张课桌了,扩校增容已迫在眉睫。

1983年,学校在原址的东北部,坐南向北盖了一幢四层单面教学楼,共16个教室,并建了一批教师宿舍,年底新城中学整体搬迁新址。

在新城中学工作的日子是我们生活最清苦的时期,第一年每个月工资只有29元,第二年定级后31元,第三年转正后33元,光伙食费开支就占去了一半,生活捉襟见肘,兜底一贫如洗,月底经济总是出现赤字。遇同事结婚随礼,礼金仅1元钱。有一次杨建文的爱人在她工作的知青综合门市部捎回一批深蓝色中山服套装,每套17元,还可以赊销,很适合我们我们这一批年轻教师,我们就每人买了一套。每当同事结婚过事时,我们统一服装,骑自行车结伴而行前去贺喜,总能引得众人欣羡,纷纷赞叹新城中学的教师真是队伍整壮,年轻帅气。

虽然当时物质是困乏的,但精神是充实的。清廉高效的管理体制,聚力向上的崭新风气,兄弟般的同事友情,朋友般的师生关系,都是我们努力工作的无形动力。新城中学是我们参加工作后的第一站,我们在这里开启了事业的风帆,在这里收获了爱情,在这里结婚成家。虽然后来我们都调离了该校,虽然学校几经扩建搬迁,虽然又更名为洛宁县实验一中,但她永远是我们心中的丰碑,我们将永远怀念曾经的新城中学。

作者简介:杨青显,网名朝花夕拾,退休干部,洛宁县作家协会会员。喜爱花卉盆景、篮球运动、文学和石艺,曾在《洛阳日报》、《河南粮食报》等报刊发文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