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偃师市概况

2019-04-24     旭东读史

偃师,洛阳市下辖县级市[1][2],位于河南省中西部地区,南屏嵩岳,北临黄河,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2°26′15″~113°00′00″和北纬34°27′30″~34°50′00″之间。

偃师市现辖4个街道、9镇、214个行政村(585个自然村)、12个居委会、2240个村民组,总人口61万(2013年),总面积668.58平方公里,是中原经济区郑洛城市工业走廊上的重要节点城市,河南省首批10个小康达标县(市),也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河南省26个城镇化发展重点县(市)、35个扩权县(市)和第二批对外开放重点县(市)之一,综合经济实力居全省前列。

偃师因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东征伐纣在此筑城“息偃戎师”而得名,先后有夏、商、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七个朝代在此建都。境内有二里头夏都斟鄩遗址、尸乡沟商城遗址、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和唐代帝陵唐恭陵。偃师还是客家先民首次南迁出发地和丝绸之路东方起点之一。[3]

2018年11月,偃师市入选“中国县级市全面小康指数前100名强”,排第88名。

位置

偃师市位于河南省中西部地区的洛阳盆地东隅,地理座标介于东经112°26′15″-113°00′00″和北纬34°27′30″-34°50′00″之间。偃师市东西长约44 km,南北宽约34 km,总面积948.43 km,约占洛阳市总土地面积的6.24%,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0.568%。偃师市东邻巩义市,距巩义市30 km;西接洛阳市郊区和孟津县,距洛阳市30 km;南倚嵩山接登封市、伊川县;北与孟州市隔黄河相望。[9]

地形

偃师市南北高中间低,地貌景观略呈槽形,地表形态复杂多样,大体可分为山地、丘陵、坡地、平原四种类型。南部万安山,山势由东向西降低,海拔300—900米,最高峰1302米,面积占全市的16.72%;万安山北侧为丘陵和洪积冲积坡地,海拔 150—400米,面积占全市的35.71%;中部伊洛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海拔115—135米,面积占全市的31.37%;北部邙山丘陵,东西走向,岭脊突起,海拔140—300米,最高峰403.9米,面积占全市的16.2%。[9]

气候

偃师市地处暖温带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4.2℃,无霜期年平均为211天,年平均降水量在500—600mm之间,全年实际日照时数为2248.3小时,全年日照百分率为51%。多年平均风向以东北风、西风最多,其次是东风、南风,北风最小。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9%。

水资源

偃师市境内河流属黄河水系,黄河沿邙岭北麓流过,境内长1km多,伊、洛河在境内流程最长(伊河37km,洛河42km),还有马涧河、刘涧河、沙河等季节性河流。全市共有水库13座,其中,中型水库2座:桃花店水库、九龙角水库;小型一类水库6座,小型二类水库5座。水资源年平均总量3.8亿m,其中,地表径流1.21亿m,地下水1.22亿m,地表客水1.01亿m,外引水0.36亿m。水资源的总量多,可利用量大,基本可以满足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需求,但分布不均,利用率低,伊洛川区相对丰富,其它地区比较缺乏。中州渠受洛阳市工业废水严重污染,市区的皮革厂、化肥厂、化工厂等对洛河水也有一定程度的污染,对农田灌溉和人畜用水有害。[9]

土地资源

偃师市土地利用的特点是利用类型齐全,耕地面积相对较多,后备资源不足。根据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资料,全市土地总面积142.03万亩,已利用120.53万亩,利用率84.72%。其中,耕地72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50.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0.9%),人均耕地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09亩/人)。园地1.83万亩,林地7.31万亩,水域7.54万亩,交通用地3.48万亩,城镇和农村居民点13.5万亩,工矿用地2.45万亩,未利用地21.73万亩,未利用率为15.28%。[9]

矿产资源

偃师市南部万安山富含多种矿藏,已探明的有煤炭(地质储量约7亿吨,可采储量达4亿吨)、铝矾土(探明储量5200多万吨)、石英石(储量2亿m)、石灰石(储量10亿m)、白云岩(储量2-3亿m)、花岗岩(储量7亿m)、钾长石、钠长石等23个品种。其中,“云里梅”、“菊花青”被誉为世界独特品种。[9]

生物资源

偃师市动植物资源较为丰富,林木达1200多种,各种动物220余种,与许多产业密切相关,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较大的影响。

会圣宫碑

山化镇寺沟村的凤凰山上,有一通“中州第一巨碑”——会圣宫碑,千年前北宋皇室祭扫陵墓,先要在此缅怀先祖功德。

会圣宫原为“三圣宫”,“会”足重温、缅怀的意思,“圣”就是君,是每年春秋季皇室祀祖祈福时,临时住的行宫。碑文中,大量篇幅为宋王朝歌功颂德,描绘了当时会圣宫“隐若中天,宛若仙域”的盛况。市文物局李秋展介绍说,该碑刻立于北宋景右元年,公元1034年,通高9.4米,分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碑首篆刻文字,碑书楷书,共36行,每行84字,全文3024字,记述了会圣宫的由来和建造经过,以及会圣宫的地理位置、山川和当时建筑的宏伟,以及奉安、盛荣、礼仪等,意在歌颂北宋三圣的政绩和太平盛世。

该碑上刻飞鹤流云牡丹纹,帽顶盘守六条浮雕舞龙,碑额篆书“新修西京永安县会圣宫碑铭”,整体刀工精美,浑然天成。碑文文字之多,为全国碑文之最,其撰文、书肘、铁笔并称三绝。[22]

刘国故城遗址

该遗址位于偃师市西南方向约20公里外的万安山北麓,南望青罗山,北瞰伊洛河,东濒浏河,西临涧河的支流小西河,东西北三面都是深约20余米的河沟,南面是一块开阔的山前缓坡地,遗址座落在天然形成的半岛上。

据调查可知,该城呈不规则形,南北长约1220米,东西宽约650米,在该遗址城区内耕土层中散落着大量春秋至汉代的板瓦、筒瓦,各式砖等建筑材料及盆、壶、豆、瓮等陶制器皿残片,陶家村的东北壕沟断崖上暴露出有残存的夯土城墙,系该城的南城墙。墙体分东西两段,东段东起浏河西岸,沿壕沟的北沿向正西延伸,长137米,厚约24.5米。西段城墙从村民姬木太宅院西北角开始向西南倾斜,到距小西河东岸约50米的陶玉亭家院内消失。在东西两段城墙之间的城门,作为向外的通道,城外修有护城壕。与春秋时期各国都城布局基本相同。[23]

水泉石窟

水泉石窟位于偃师市东南30公里万安山断崖上,坐东朝西,依山面水,开凿于北魏至唐宋期间,整座石窟足在一个原始溶涮的洞壁上凿龛造像而成。窟深6.5米,宽4.8米,高约12米。窟面略呈呈方形,后壁中央雕主佛两尊,现仅存北侧一尊,高约3米。窟壁间雕大小佛龛400多座,造型各异的石佛造像1000多个。

水泉石窟价值珍贵,开凿时间早于洛阳龙门石窟,后来可能因为石质的原因,没有继续雕刻。其外南壁依山而刻的摩崖石碑,记载了水泉石窟的许多历史,洞窟龛内造像多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也有不少的交脚弥勒造像,但令人奇怪的是石窟主佛是两尊,在我国其他石窟中没有见到。有专家们称,这可能与北魏时太后听政有关:一佛象征皇帝,一佛象征皇太后。

石窟造像刻工简朴硬直,体现了北魏石刻艺术的特点。龛楣及近侧多刻飞天、化生、莲花、帏幔、缨络,佛座下有金 刚力士及蹲狮子、卧兽等。在窟外北壁上雕有一处先天二年的像龛,系盛唐作品,雕刻技法细腻迥异,让人叹为观止。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ReA-BGwBmyVoG_1Zed-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