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希龄小传:一生致力慈善的民国总理,毛泽东对他赞不绝口

2019-07-23     万象历史

(万象历史特约作者:一声雷)

熊希龄小传:一生致力慈善的民国总理,毛泽东对他赞不绝口

熊希龄,1870年7月23日生于今湖南省湘西凤凰县。他自幼禀赋聪颖,有“湖南神童”美誉,15岁中秀才、22岁中举人、25岁中进士,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人生就像开了挂一样。

1895年(25岁),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政府一败涂地,签订《马关条约》,熊希龄深受刺激。

1896年(26岁),熊希龄给当时的洋务派首领、两湖总督张之洞上书,强烈要求变法维新,他本人也正式投笔从戎,被张之洞任命为两湖营务处总办。

(青年熊希龄)

不久,陈宝箴就任湖南巡抚,开始轰轰烈烈的维新运动。熊希龄极力支持,曾赞助湖南第一所私立中学——长沙明德中学,参与创建了南学会,创办了湖南的第一份报纸《湘报》。

1897年(27岁),熊希龄创办时务学堂,谭嗣同、梁启超、唐才常等人任教员。时务学堂成为了维新变法的前沿阵地。

8月,光绪帝通知湖南巡抚陈宝箴,要熊希龄“迅速来京,预备召见”。不料,熊希龄突然患病,上吐下泻,等病愈后准备进京时,已是9月下旬。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戊戌变法失败。熊希龄逃过一劫,遭到:“革职、永不叙用并交地方官严加管束”的处分。

熊希龄一度非常悲观失望,很少外出。1903年(33岁),赵尔巽任湖南巡抚,对熊希龄很是器重,上奏免除了对熊希龄的处罚。

1905年 (35岁),清廷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经赵尔巽推荐,熊希龄出任参赞。回国后,由他执笔写了考察报告。此后,清朝开始预备立宪。

(时务学堂总理及教习合影,左五为熊希龄)

1909年(39岁),在赵尔巽推荐下,熊希龄任东三省农工商局总办,掌控整个东三省财政大权。这期间东北经济发展迅猛,全国领先。

1911年(41岁),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土崩瓦解。中华民国成立后,财政濒临破产,袁世凯便请“理财能手”熊希龄就任财政总长。为解决危在旦夕的财政,他向英、美、法、德四国银行团借款一千二百余万两,由此招致舆论哗然,被迫辞职。

1913年,熊希龄调任热河都统。任职期间,他整理了热河行宫(今承德避暑山庄)的遗物,并卖掉了部分文物字画,以缓解当时的财政危机。但不少人都谣传熊希龄私盗国宝。

3月,宋教仁遇刺,孙中山趁机发起“二次革命”。熊希龄通电支持袁世凯,痛斥日本密谋利用“二次革命”分裂中国。

7月(43岁),经国会通过,熊希龄担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民选总理。他组织的内阁,包括梁启超、张謇等社会名流,因此被称为“第一流人才内阁”。期间,他顺从袁世凯签署取缔国民党,还制定了民国第一部宪法。

不久,舆论界重提热河行宫盗宝案,熊希龄百口莫辩。1914年2月(44岁),熊希龄宣布辞职,从此逐渐退出政坛。

1917年(47岁)夏,河北遭遇50年来未有的洪涝灾害,几百万灾民需要救援。熊希龄出面主持京畿一带的赈灾事宜。从这次救灾开始,熊希龄决心为慈善事业奋斗终生。

1920年冬(50岁),熊希龄设立北京香山慈幼院,自任院长,收养了许多无家可归的孤儿。他四处忙碌奔波,募集院款,对每一位孤儿都关怀备至。

他还邀请蒋梦麟、胡适、李大钊、张伯苓等当时著名的教育家,帮助慈幼院办教育。他推行学校、家庭、社会“三合一”的教育体制,曾开办婴儿教保院、幼儿园、小学、中学、师范、职业学校等一系列教育机构。

(熊希龄与香山慈幼院孤儿合影)

1922年10月(52岁),熊希龄在北京成立世界红卍字会,是中国最早的大型慈善机构。熊希龄连任三届会长,长达12年之久,参与组织慈善活动无数。

1931年(61岁),“九一八”事变后,他与黄炎培等组织中华民国国难救济会,致电张学良、冯玉祥、阎锡山等将领,吁请坚持抗日,共赴国难。

(熊希龄和毛彦文的结婚请柬)

1935年2月(66岁),在女儿熊芷的撮合下,熊希龄和留美大学生,时年38岁的毛彦文女士在上海举办婚礼,轰动一时。婚后两人相敬如宾,关系甚好,但未生育。

1937年(67岁),淞沪抗战爆发,熊希龄在上海设立伤兵医院和难民收容所,收容伤兵,救济难民,支持抗战。

上海失守后,熊希龄夫妇转移到香港。不料刚到香港,1937年12月25日,熊希龄就因脑溢血去世,享年67岁。

熊希龄去世后,毛彦文出任北京香山慈幼院院长,继承了丈夫的慈幼教育事业。不到40岁的毛彦文拒绝改嫁,保持独身,直到1999年在台湾去世。

毛泽东曾这样评价熊希龄:“一个人为人民做好事,人民是不会忘记他的,熊希龄是做过许多好事的。”

(慈善伉俪毛彦文与熊希龄的合影)

(万象历史·人物传记写作营的第420篇作品,营员“一声雷”的第24篇作品)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R_Mt4GwBJleJMoPMjUj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