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听到很多厂家在抱怨:现在的经销商越来越谨慎了。
制定的政策,推出的新品,越来越难吸引经销商了,连一些老客户都不买账。这样的状况不仅出现在小品牌身上,大品牌存在同样的困扰。
经销商变得谨慎,完全是市场造就。
1、之前被各类厂家奇葩产品欺骗多次,已经杯弓蛇影。
有多少经销商被厂家欺骗过?
答案:100%。
每一个经销商都有这样惨痛经历,每一次选品被厂家各种奇葩产品包围,开始各种“忽悠”。完全没听过的概念,高大上的定位,再配合各种优惠许诺……最后脑袋一拍,热血沸腾的代理产品。
当年多少经销商因为脑袋一热代理RIO,品牌大,产品热,投入多,媒体宣传支持……火极一时,但是最终结果如何?连这样品牌都会出现问题,代理品牌还敢不小心。
经销商的小心谨慎,都是在厂家一次次锤炼之中养成的,不能怪别人。
2、商超费用,网点赊销,企业管理成本高,让经销商苦不堪言
一个产品推出来需要投入多少?
压货占一部分资金,商超陈列费,条码费各种费用投入,各种促销支持费用,业务员的工资,在加上赊欠成风……每一笔费用都是一笔血泪。
各方面的重负已经让经销商苦不堪言,并且所有风险都让经销商承受,选品不小心结果就是万劫不复,怎么可能不小心谨慎。
3、消费回归,暴利产品越来越少,稳扎稳打做市场,没了耐心,吃不了曾经的苦。
消费回归,销量上去了,但是利润却下去了。原来的金牛产品开始下滑,新产品成长缓慢,真正暴利的产品越来越少。而无论厂家还是消费者,都越来越没耐心了,产品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
依靠一款产品就一飞冲天的时代过去了,现在只能稳扎稳打的做市场,慢慢成长起来。但是无论员工还是经销商都已经吃不了曾经的苦了。
4、大经销商越来越规范,小经销商市场机会越来越小。
大经销商时代来了。
从农夫山泉开始大经销商制度后,小经销商的市场越来越小了。大经销商越来越规范,无论从产品,渠道,市场还是员工福利等都在不断碾压小经销商。
抗风险能力弱,选品空间小,市场小……小经销商逐渐被蚕食。市场竞争越来越恶劣,一点错误都是对手的可乘之机。
5、电商冲击,各类交易平台冲击。京东、阿里巴巴,都在自己做配送。
电商冲击之后,新零售掀起线上线下的融合,进一步入侵经销商的生存空间。京东、阿里巴巴,在线上之外不断布局。新通路和零售通直接连接厂家和终端,京东便利店和天猫小店不断蚕食终端市场,再加上对大商超的不断下手,经销商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经销商变得小心谨慎更多源自内心的不安全感,未来不改变的经销商没有未来!!
未来这几类经销商必死无疑:
1、做商不转型行商,不走出去。
坐商是市场经济初期的产物,因为产品供不应求,缺乏相应的竞争环境。经销商往往能够轻松的展开业务,靠着良好的环境和政策,经销商能够轻易获得利润。在近几年,市场竞争越来越大,产品供过于求,消费者越来越挑剔,想要获得市场只能走出去。
这样的状况不仅存在于经销商之中,从2016年开始,大品牌也进入这样的困境。为了进一步控制市场,无论经销商还是厂家开始将经营目标转向三四线城市,甚至直接控制终端。
经销商面临不转型必死无疑的局面。
2、不与时俱进,害怕互联网而不是研究。
“不促不销”、“促而不销”……逐渐成为市场的现状,经销商在近两年的营销越来越艰难。大多数经销商在这样的状况下仍不与时俱进,贫乏的想象力与促销手段已经无法吸引新的消费者。
面对新零售,电商的促销手段,更多的是害怕,很少有经销商会深入的了解,深入的研究。
3、产品没有竞争力,没有核心爆品。
每年一年到头都是在选品,每年的产品都在更换,每一个产品都很快被市场淘汰。每一次选品都只看产品的利润,以低价为竞争手段,没有市场竞争力……
自身的产品不够硬,竞争对手步步紧逼,经销商生意越来越难做。市场红利消失,业务难度增大,没有连贯性的销售,经销商很快就陷入困境。没有长期利润产品,经销商必死。
4、网点太少,管理不善,客情太差。
大多数的经销商属于区域性经销商,员工数量有限,加上管理不善,业务员拜访没有固定流程规划。在拜访的过程中没有固定的服务,只是一味的推销产品,终端基本没有客情,很容易被其他经销商取代。
这样的状况造成,经销商网点有限,而且十分不稳定,熟客数量少,加上外围竞争,互联网大咖杀入,经销商基本没有竞争力。
5、不懂的联盟,思维落后,心胸狭窄。
大品牌不断施压,阿里、京东等大咖动作不断,而经销商内部仍旧在无序竞争。各种窜货,低价等手段不断,不断内耗,一盘散沙,根本无法竞争力。
所有失败都是人的失败,经销商的失败同样如此。经销商想要发展的更好,一定要从自己开始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