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博物馆日:东平汉墓壁画作为山东镇馆之宝展出

2021-05-20   东平县广播电视台

原标题:国际博物馆日:东平汉墓壁画作为山东镇馆之宝展出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

这一天,全世界大多博物馆都将免费开放!

我们的祖国,有着最悠久的历史,最丰富的文物。

作为世界文物大国,我国各地博物馆中的珍贵藏品数不胜数。并且每个博物馆都有自己的“镇馆之宝”,展示着在不同历史背景中的文化内涵。山东的镇馆之宝是什么呢?

山东博物馆:东平汉墓壁画

这些壁画是山东迄今发现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艺术水平最高的早期壁画,在全国也极为罕见。画面色彩艳丽,造型比例匀称,线条简练流畅,刻画细腻精美,形态生动逼真,反映出汉代画匠高超的艺术水准和绘画技巧。对于研究汉代丧葬制度、民间生活习俗以及汉代绘画,其价值不言而喻。

东平汉墓壁画 :穿越千年再现古人生活

汉代,贵族生活豪华奢侈,厚葬之风极其兴盛,大多按照死者生前的生活,营造豪华墓室,随葬各种礼器和生活用品,同时在墓室内绘制反映墓主人生平事迹或日常生活的壁画。

汉墓壁画,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也是美术史上的艺术丰碑。

2007年10月12日傍晚,东平县山东盛世大同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在老物资局院内进行商城建设施工中发现古墓。该公司立即报告了公安部门和文物部门。县公安局立即出动警力,对古墓进行现场保护。经文物鉴定,这是一座汉代壁画墓,随后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目前,这一珍贵文物,收藏于山东省博物馆,成为“镇馆之宝”。

东平汉墓,一经发现,引来世人惊艳的目光。

1号汉墓壁画

斗室之内彩绘人间万象

古时人们信奉灵魂不灭,即便人逝去,也要享受人间生活。在墓室内石刻或绘制盛宴美馔、圣贤侍女等生前场景,以及仙灵瑞兽、日月星辰、历史故事等,以期永享盛世之乐。

东平此次共清理发掘汉代墓葬18座,出土了较为丰富的陶器、铜器和铁器等,3座为壁画墓,其年代为西汉晚期至新莽时期。其中1号墓墓葬结构规整,壁画内容丰富,布局匀称合理,呈东南西北方向,墓门向西北,南北宽5.7米,东西长4.2米,高1.27米,用巨大石块垒砌,石块之间由凸凹榫卯口连接,异常坚固。墓室分前室和并列4室,并列4室中间两室较大,应是墓主人墓室;左右耳室较小,应是摆放葬品室。

墓室顶部满绘云气纹,色彩鲜艳,云纹勾卷,变换流畅,极具动感。在云气纹中间一红色圆形内绘金乌,作展翅飞行状。

汉墓顶部

墓的前室南壁绘画内容有对饮、舞蹈、仕女、单阙图,西壁南部及墓门横梁上主要是对饮以及方相氏驱疫仪式图,北壁上主要是历史故事、斗鸡图、武士等内容。

汉墓南壁画

壁画各类人物形象多达48人,其中尤以绘制于门楣内侧的12个人物形象神态各异,眉须飘然,栩栩如生。画面色彩艳丽,造型比例匀称,线条简练流畅,刻画细腻精美,形态生动逼真,反映出汉代画匠高超的艺术水准和绘画技巧。

端详这些画面,让人一眼千年,浮想联翩,若没有它,当代人很难对古人的生活展开如此丰富鲜活的想象。

再现古时浓郁生活习俗

墓室南壁踏鼓图中一伎女长袖舞动、身体扭动,双足腾挪踏击身围数鼓,回首观望主人,形象生动传神。

壁画舞蹈为盘鼓舞,为汉代著名舞蹈,是将盘、鼓置于地上作为舞具,舞人在盘、鼓之上或者围绕盘、鼓进行表演的舞蹈。这种舞蹈以使用七盘为多,所以又称七盘舞。敏捷的踏鼓动作和轻盈舞步,时俯时仰、时来时往,如飞似跃,与音乐紧密结合在一起,表现出深邃的意境,所以汉晋诗人墨客常常在诗辞歌赋中加以赞美。汉代张衡的《舞赋》中,有对于七盘舞的要求和描述,那个时代凡有乐舞百戏的场面,几乎都有这一舞蹈。

在西壁及门楣上为方相氏驱疫仪式图,这个场面是在进行大傩,大傩是一种驱逐瘟疫和鬼怪的仪式。

汉墓西壁画像

傩,是上古时期图腾崇拜的一种仪式,目的是祈求神灵逐鬼除疫,保佑生活安宁。《周礼/夏官/司马》记载,“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率百隶而时傩,以索室驱疫;大葬,先柩,及墓,入圹,以戈击四隅,驱方良”。意思就是方相氏负责蒙着熊皮,戴着黄金铸造的有四只眼的面具,上穿玄衣,下着朱裳,执戈扬盾,率领群隶四季行傩法,搜索室中疫鬼而加以驱逐。有大丧,出葬时走在柩车前边。到达墓地,把棺柩下入墓穴时,用戈击刺墓穴的四角,驱逐魍魉。

《后汉书/礼仪志》记载:“先腊一日大傩,谓之驱疫……方相氏,黄金四目,蒙熊皮,去衣裳,执戈扬盾……凡使十二神追恶凶,赫女(汝,指鬼)躯,拉女(汝)干,节解女(汝)肉,抽女(汝)肺肠,……”。此壁画中,方相氏夸张的环眼朱口,面相丑陋,左手持一圆状物置于胯部,右手持斧。其上方一女子穿长袖法衣舞动,一女子双手提拽恶鬼双足掷向釜中,而恶鬼双手抚于釜沿,作挣扎状。后一女子手持经幡作送行状。方相氏左上方横梁上并列十二神,姿态各异,持物不同。整个画面构成一幅神秘的驱疫仪式场面,与历史记载相符。

揭秘孔子“真容”

北部画像内容分三层,上层或是“导引图”,即古人认为死后升天,有人引路升入天堂。此画像分两幅,一幅是导引者站于右方,长裙曳地,头戴花冠,身前一男子跪拜双手持书册,导者伸左手呈接收状。另一幅则是右手持镜照面,而左臂长袖后甩……

汉墓西壁画像——“导引图”右手持镜照面、左臂长袖后甩

历史故事是汉墓画像的重要题材,其中“孔子问礼图”是非常典型的代表,在为数不多的已出土汉代彩绘壁画墓中也有发现,表现的是“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这段历史故事。《孔子家语》载:“孔子谓南宫敬叔曰:‘吾闻老聃博古而达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即吾之师也。今将往矣。’遂至周,问礼于老聃焉。”

东平汉墓画像中也有这一题材,其绘制于北壁画像的中层。孔子、老子二位圣人相对,身穿绿色袍服的老子略显瘦小,身稍外侧,双目微垂,欣然受礼,身着黑色袍服的孔子身材魁梧,身体前倾,双手拢于胸前,头微微昂起,面向老子躬身作问礼状。这幅沉睡地下2000年左右的孔子画像,为研究这位古代圣人的实际形象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汉墓北壁画像

关于孔子的形象,一般认为很丑,后世据历史记载概括为:唇露齿,眼露睛,鼻露孔,耳露窿,奇丑无比。东平汉墓壁画中的孔子绘画像与历史记载较为相符,也是容貌较丑,且为一老者形象。虽然容颜不佳,似乎也透露出他“眉有十二彩,目有二十四理,立如凤峙,坐如龙墩……身长九尺六寸,腰六十围”以及“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的圣人形象。

汉代出现的孔子问礼题材绘画,体现了汉代丧葬习俗中注重儒道思想的风气,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展示了儒家思想“兼容”与“发展”特性。

遥想2500多年前,两位伟大的圣哲见面,这一天的洛阳,应是天降祥瑞,凤鸾长鸣,擦出了绚丽的思想火花,

北壁画第三层则是斗鸡图和出行图。斗鸡图中两只鸡四目相对,一只鸡脖子羽毛直立,曲足翘尾,另一只则昂首挺立,均作攻击状,色彩艳丽,造型比例匀称,刻画细腻精美,形态生动逼真,汉代画匠高超的艺术水准和绘画技巧让人惊叹。斗鸡图右侧西壁石上前者一人佩剑向前作行走状,后二侍从均右手举剑、左后持盾跟随,意谓出行。

千年古冢谁家墓

汉代人相信,人的灵魂是不死不灭的,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另一个阶段的开始,是另外一种生,生命循环往复、生生不息,人的肉体死去,而灵魂将在另一个世界里继续存活。

基于这种思维,汉代墓室壁画往往是围绕着生命的主题进行描绘,其核心内容一是辟邪,千方百计让死者不受地下妖魔鬼怪的伤害;二是事死如生,就是尽量根据现实生活来为死者打造地下世界,所谓“厚资多藏,器用如生人”,以保证墓主人死后享受像生前一样的富贵。三是得道成仙,希望墓主死后能够升仙,过上神仙生活。

东平汉墓群在发掘清理过程中,又出土了140余件壶、灶、楼等陶器和40余件铜镜、带钩、钱币等铜器,其中不乏文物精品。

令人惊喜的是,在发掘墓葬群过程中,于17号墓发现一枚印章,有“张私印”字样,这是唯一发现与墓地姓氏家族有关的文字记载。虽然已从墓群内出土的古钱币中考证出墓群的年代,但发现这方小小的印章后,我们就可以确切的说,这是一处张姓家族的墓葬群,并且在汉代这个家族还是豪强望族,从而也丰富了“东原文化”的研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