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最担心孩子的十大问题中,排在第一位的不是成绩,也不是补习班,而是孩子的身高。看见自家孩子比同龄孩子矮半头,教室里总是坐在前几排,让不少家长颇为心焦……
很多家长有这样的疑问,自己家孩子现在比较矮,同龄人都已经发育了,我家孩子会不会是晚长呢?是否可以选择等待,以后会长上去,从而达到正常孩子的身高?
如今营养水平有了很大改善,晚长的比例已极低,往往是100个等待晚长的孩子97个丧失了长高的机会。我提醒一下各位家长,晚长不能凭经验,更不能凭感觉,成长只有一次,孩子的身高是不能等的。
你的孩子身高在P10以下吗?对照下表,如果发现孩子身高发育属于“矮小”、“偏矮”,即身高属于第十百分位之后,家长千万要注意了!
P10指的是100个孩子身高从低到高排队的话,排在前十个左右。P3以下为疾病范围,P10以下虽然不一定是矮小,但也不要误以为是“晚长”(刚前面我说过了,现在孩子晚长的几率其实很低),需要尽快进行相关检查,测评骨龄,排除矮小风险,帮孩子抓住身高管理的最佳时机。
矮小症,指的是身高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同地区正常健康儿童平均身高的2个标准差。随着暑假的到来,医院矮小门诊的就诊人数更是迎来了一年中的高峰。
虽然暑假看矮小门诊的孩子不少,但是实际上中国矮小儿童的家长中有干预意识的仅占少数,而就诊以后能够展开治疗的更是少之又少。
其实,孩子一旦身高出现问题,及时进行干预是最好的办法,尽量减少对终身高影响的遗憾。
我建议3岁以上的孩子每年测一次骨龄,一旦孩子出现生长迟缓、身高较矮或骨龄提前并且身高不理想的情况时,首先要排查是否存在生长发育疾病,如:性腺功能减退症、生长激素缺乏症、甲状腺功能减低症、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症等。
如果是生长激素缺乏所导致的矮小,即使后来给予治疗,也很难逾越之前延误治疗所造成的差距,而且治疗越晚,差距越大。
另外即便是晚长的孩子,其生长曲线也应与正常的孩子基本平行,如果孩子的生长速率异常,又没有及时干预,那么待到骨骺闭合时往往错过了最佳干预时间,追悔莫及。
很多家长可能觉得父母个子都不高,那这个孩子也高不到哪去。但想要告诉大家的是,遗传仅仅是影响孩子身高的因素之一。
身高遗传公式:
如果自己的身高不那么乐观,也不用灰心,大家注意到后面的加减5.29cm了吗?这个空间其实挺大的,在一定程度上家长们可以通过调整孩子的营养、睡眠、运动、情绪这些方面,让孩子把那30%的非遗传因素发挥的淋漓尽致。
最简单的方法是学会用一个“公式”:
连续三个月,每月测量一次孩子的身高,用第三个月的身高减去第一个月的身高,除以3得到平均值,再乘以12。
如果3岁后年平均值低于4厘米,就说明孩子的生长速率偏低,与同龄孩子的差距会逐渐拉大,这时应及早带孩子到内分泌科、生长发育门诊或矮小门诊检查。早产儿和小于胎龄儿应该要更注重孩子的身高问题。
最后总结就是:个矮 ≠ 晚长,孩子个矮最好不要抱“ 晚长 ” 的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