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考98分的妈妈抑郁了:“想做你的孩子,可是我怕没这个运气”

2019-09-12   雪児诉心肠

01

最近,一则关于“孩子考98分,妈妈患抑郁症”的新闻,引发了很多人的讨论。

39岁的秦女士是杭州一所重点小学老师,同时,她也是一位要强的妈妈。

儿子5岁时,开始上小学。(至于为何能提前入学,我也不知情)

对于孩子的成绩,秦女士的眼里只有一个标准:永远是100分。

有时孩子考了98分,秦女士都要训斥:“我班上的孩子一半都考了100分,你为什么考不到……”

对于儿子的表现,秦女士觉得自己非常失败,甚至为此还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

作为重点小学的一名老师,秦女士的心结主要在于:

教得了别人的孩子,为什么自己的孩子这么愚钝呢?

自己还是一位老师,老师的孩子,居然考不过别人家的孩子,颜面扫地啊。

02

很多父母的眼中,只有分数。

评判孩子优不优秀,参考的依据也是分数。

其实,这是一个可怕的家庭教育现象。

当你只能从孩子身上发现分数时,证明你这个父母本身的教育就是失败的。

分数,可以检验孩子的学习成效,也是督导孩子努力奋进的一种标尺。

但是,分数不代表一切。大家都考了100分,除了能证明孩子们对这些试卷内容掌握的非常好,还能说明什么呢?

难道,一张试卷的分数,就能判定一个孩子的未来?

答案,肯定是否定!

举一个这几天热搜榜风云人物马云的故事:

马云,三次参加高考。

数学成绩都不理想,分别为1分、19分、89分。

最后一次数学高考,虽然取得了很大进步,可依然距离本科录取线还差5分。

后来还是因为英语专业招生未满,马云英语成绩突出,被破格录取成为一名本科大学生。

成名之后的马云,关于考试成绩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念高中的时候,没有得过第一名。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知道我得不了第一名。

第二,当第一名太累。

第三,第一名只有一个!

当然,马云只有一个,马云的成功之路也不可复制。

举这个例子,不是让孩子荒废学业。当今这个社会,读书依然是提升自我的最好出路。

讲这个故事,就是想告诉很多父母:

分数的高低,不代表孩子的全部。

当孩子拿着98分的成绩单,递到你面前时,

不要只紧紧盯着那缺失的2分,而是,允许孩子出现失误。

学会和孩子一起,从失误中提升。

03

很多父母,喜欢用自己的价值观去强迫孩子。

总是把“我觉得”、“我以为”、“我想”这些口头语挂在嘴上,从来不去打探孩子真实的内心世界。

就像前一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小欢喜》,乔英子的妈妈,就是很多父母错误教育观念的原型。

每次看到乔英子和她妈妈宋倩的戏份,就觉得十分压抑。

从关心照顾上,宋倩是一位合格的母亲;可是从理解沟通上,她也是一位失败的母亲。

这种压迫式的爱,已经走火入魔,让英子喘不过气来。

所以,造就了英子出走等叛逆行为,也造就了她两种性格特性。

一方面她觉得母亲是最爱她的人,想要和她分享自己的志向和喜悦。

一方面,又害怕志向被最亲的人否定,所以很多事情忍不住要瞒着母亲。

所有矛盾的根源,就在于:

英子,想做自己。

可又害怕自己成为不了母亲期望的那个人!

通过这部电视剧,我们也明白了一个道理:

成为父母和子女的前提,我们得先是自己。

孩子依托我们的身体而来,但他不属于我们。

父母和孩子永远是分开的个体,不能将所有的事情都混为一体。

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才能帮助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04

有人评论说,这位要求儿子考100分的妈妈,你作为母亲合格吗?能打100分吗?

我们为人父母后,工资不高,没时间陪孩子玩耍,经常为了一点小事训斥他们,甚至没有给孩子一个稳定的家······

可他们从来不嫌弃我们,经常鼓励和原谅我们,总觉得我们是他们心中最好的爸爸妈妈。

孩子总是愿意无条件包容我们,爱我们,可我们呢?

总是凌驾于一切,将自己置于高高的云端,留给他们的只有抱怨和指责。

孩子是第一次当孩子,父母也是第一次当父母。

孩子,愿意接受你作为父母的平凡。

身为父母,我们也要学会接受孩子的平凡。

就像那个喜欢坐在路边的孩子一样:

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英雄,总有一些孩子,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05

我很喜欢《我在天上挑妈妈》这首诗:

你问我出生前在做什么

我答

我在天上挑妈妈

看见你了

觉得你特别好

想做你的孩子

又觉得自己可能没那个运气

没想到

第二天一早

我已经在你肚子里

也将这首可爱的小诗,送给所有看过这篇文章的爸爸妈妈们或是即将成为爸爸妈妈的你们。

父母子女一回,终究是一场逐渐目送的放手和离别。

今生的有缘,希望每一位父母都能:

放下自己的过度焦虑,尊重孩子的每一份付出。

除了分数,学会发现孩子更多珍贵的“发光点”。

只有你的发现、肯定和理解,才能让每一个“踏遍千山万水”来找你的孩子,努力绽放,开出最美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