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语言暴力毁掉的孩子,作为父母的你心痛吗

2019-11-04   爱梦教育家

有种伤疤,是痛一辈子都好不了的。

01

前两天去接女儿放学,刚接到女儿,就听到旁边有位母亲拎着自家孩子的耳朵在教育:

“这次怎么又考那么差,你是猪吗?”

“猪都比你聪明,整天上学不知道学了些什么!”

“还有脸哭,你都快成废物了,还好意思哭?”

……

10岁左右的孩子,却因为考试成绩差被亲生母亲如此诋毁,我不知道孩子心里有多委屈,可看着他想哭又不敢哭的样子,心就揪揪地疼。

女儿在旁也听见了,她皱着眉问我:“爸爸,那个男生好伤心啊,为什么他妈妈要这么说?”

我无法回答她,只能叹口气,带孩子开车走了。

其实这样的场景在很多家庭并不少见,有些父母还会顾虑到面子问题,不会在大庭广众下打骂孩子,但就算如此,回到家,孩子也逃不了一顿臭骂。

明明是自己的亲生血脉,骂起来却是如此之狠,恨不得把今天遭受的所有憋屈都发泄在孩子身上。

是因为孩子是弱势群体,不知反抗吗?还是因为在大多数父母的眼里,孩子只是自己的所有物?想说就说,想骂就骂,想控制就控制?

“说说又没事,小孩子有什么关系?”

“孩子不骂不成器,我这是为他们好!”

“从小受不了批评,长大以后该怎么办?”

……

类似这样的“打击式教育”论调,在绝大部分家长的观念里,是正常的,是无可指摘的。

他们压根意识不到,语言,也能成为一种暴力,尤其是来自亲人的责骂和侮辱,对孩子来说,更是一种赤裸裸的伤害。

心理学家的多种实证研究表明,如果孩子的成长环境是经常实施语言暴力的,出现以下行为的几率是正常孩子的数十倍:

自我否定、怀疑、消极、不懂得控制情绪、不能清晰表达自己的需求、暴虐、逃避责任、不会处理正常人际关系,甚至青少年犯罪和童年时期遭受语言暴力之间有强烈的正相关关系。

别再对脱口而出的“语言暴力”不以为意了!

02

谢勇导演在他获得的戛纳国际创意节银奖作品《语言暴力》里,设计了这样一段动画,引起了广泛关注:

“废物”变成了一把长枪。

被语言暴力毁掉的孩子,作为父母的你心痛吗

“丢人”变成了一把斧头。

“猪脑子“变成了一把手枪。

“怎么不去死”变成了一把利刀。

你对孩子说出口的每一句脏话,都变成了一把凶器。

著名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说过:

“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试问,如果有人说你“废物”、“一无是处”、“比猪还不如”是什么感受?

如果成年人都会觉得刺耳,凭什么会以为孩子可以毫无悲伤地忍受否定和辱骂?

知乎上有个问题:语言暴力对人的伤害会有多大?

有个点赞量高达10000的评论说:在你今后对我好的日子里,都像是错觉。

其实绝大多数的父母都是爱着孩子的,可爱不是伤人的理由,哪怕之后付出2倍的时间、3倍的温柔去弥补,也无法让一颗漏洞般的心恢复原样。

网上看到一则令人伤心的段子:

一个孩子问:为什么我做错了大人可以打我骂我,大人错了我不能打他们骂他们?

有人告诉他:因为你打不过他们,也骂不过他们,而等你长大了,他们就会开始跟你讲道理了。

有时候想想,孩子,多委屈啊。谁没有做错过事、考差过成绩的时候,难道大人们,就总是能够十全十美吗?工作可以一直顺利,人生可以一直走上坡路吗?

如果都做不到,那凭什么孩子就必须得比大人多忍受一份难过呢?

03

小学语文课本上有这样一则故事:

北风和南风比威力,

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

北风吹出了刺骨的冷风,

行人因为害怕寒冷,所以裹紧了大衣;

而南风吹出了柔和的微风,

行人觉得很温暖,便解开了大衣。

故事虽短,道理很深。

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好好读书,能成材,能懂事,能知分寸,可有人选择温柔的肯定,有人却选择了刺骨的否定。

同一种教育目标,不同的教育方式,谁优谁劣,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

但往往,对很多人来说,道理是道理,现实是现实,哪怕当时再认同、再自责,当再一次发生类似事件时,还是会用激烈的情绪去抨击孩子,原因是:忍不住。

习惯是很难改变的,但最难改变的,不是习惯,而是你的思想。归根究底,那些一次又一次忍不住朝孩子语言暴力的父母,多数只是贪图用最简单的施压方式就能让孩子服服帖帖地懂事。

儿童心理专家曾分析,孩子的内心世界是很脆弱和微妙的,而孩子心目中的评价是非标尺也是极为鲜明的。

你以为孩子不懂,其实他们明白的道理比你还多。

当父母微小的心理变化表现在嘲弄辱骂中时,无形中就会形成一种负面的心理场,这种心理场强大的辐射会改变孩子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

你对孩子有多否定,孩子对这个世界就有多否定。

不经意间的语言暴力,会成为孩子一生的枷锁。

04

可以做温暖的南风,就别做刺骨的北风,温暖会孕育温暖,寒冷却只会孕育寒冷,谁也不希望把亲子关系变得永久僵硬冰冷。

家庭教育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孩子,既然为了孩子,就选择让彼此都舒服、都受益的方式吧。

  • 1、 接纳孩子的所有不完美。

没有人是完美的,无论是孩子还是父母,大家都是第一次做孩子,也都是第一次做父母,何不相互理解一下呢?

如果你不是完美的父母,就别要求孩子必须得完美。做人最重要的是开心,做孩子最重要的也是开心。

  • 2、 把否定换成鼓励和肯定。

孩子成绩差,但如果相比上一次有进步,依然值得肯定,所有人的成长都需要一步步来。

孩子做错了事,相比责骂,先关注他做错事的原因,做错事后的表现,再考虑该怎样让他改正错误,而不是一看见他出错就来不及似的批评。

孩子的自信心很脆弱,无法承受一次又一次的打击。

  • 3、 奖罚分明,树立原则。

哪怕做了温柔的南风,该有的原则也必须得有。

孩子如果对某些错误一犯再犯,那就事先和他约定好奖罚规则,表现好有奖励,表现不好有惩罚。

奖罚分明也能让孩子变得更有动力去做好一件事,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树立父母的威信,这比语言暴力有用得多。

试着去理解一下孩子吧,正如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多理解一下父母。

毕竟,温暖有爱的家庭,才有幸福可以诞生啊。

来源:智慧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