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有一次跟朋友争论。科学和非科学之间的区别,两个小时都没有表述清楚。这里就看看大神是怎么解释科学的。
这里的大神是卡尔 波普尔,他有个很厉害的学生叫索罗斯,就那个金融大鳄。他回答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那么多知识该学什么?
说波普尔在年轻时,对各种各样的理论都很感兴趣,其中有一个就是精神分析理论,他20多岁到阿德勒的诊所里工作。
一天遇到一个问题儿童,感觉很奇怪,就向阿德勒博士请教,他介绍完之后,阿德勒博士一五一十的用精神分析中的本我、自我、超我三个概念的冲突和协调来分析。
张三把李四推到河里,王五又把李四救出来了。张三为什么要把别人推河里?是因为他的本我、超我和自我发生冲突。王五为什么把人救起来呢?也是因为他的本我、自我和超我发生了冲突。
当一套理论可以解释任何现象,这看起来好像是这种理论的长处,但实际是他的短处,能够解释任何事情的理论,其实它什么事情都解释不了。
能够解释一切,它自然而然地把他遇到的每个例子,都当做证实自己理论的例子,这种理论虽然不断的积累实证的例子,但这些例子积攒的再多,也不会让它变得更科学。
与之相对的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他的支持者提出了一个重要含义,就是光线遇到质量很大的物体时会发生弯曲,而1919年5月29号,会发生一次日全食,整个太阳都会被遮住,这时候能观察到光线经过时到底有没有发生偏移,最好的观测地点是非洲中部的东海岸。
这个陈述内容丰富,非常准确,而越丰富准确的内容,它出错的可能性就越大,也就是说它被证伪的可能性也越大,波普尔认为这才是科学的特征。
你看非科学追求的是证实自己的例子,科学追求的是那些有可能证伪自己理论的机会,这种对科学和非科学的划分方法,对人的影响持久而深刻。
当我们在学一门学问时,能够分清他到底算不算科学,要不要把他当做一门科学来学。可现实生活中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经济学都是科学,而文学、艺术,还有逻辑和数学都是非科学,它们的性质和作用是截然不同的。
非科学能够给我们带来心灵安慰,思想启发,还是推理的工具。非科学不存在对错,他表达的是一种情感,一种愿望,看问题的角度,或者是一个逻辑自洽、自圆其说的符号系统,它的好处是永真的,永远是对的。
但有个缺点就是不告诉我们任何关于所在地球的具体知识。相对科学的缺点是可错的,但也有个优点就是多多少少告诉我们一些,关于我们所在的这个地球的具体信息,也就是科学和非科学是互补的。
而经济学大部分内容都属于科学,是可错的可验证的。比如实施价格管制,就会出现短缺;提高法定最低工资率,失业率就会上升;缺乏产权保护,人们对行为后果不用负责,就会粗心大意,浪费资源。
问题:你能不能举例说明经济学的原理其实是可证伪的。
比如凯恩斯主义。找一个二战后没有债台高筑的民主国家不就行了吗?但实际上找不到。
地道的经济学思维
什么才叫地道的经济学思维?以真实生活为本才叫地道的经济学思维。现代经济学的发展离不开数学的贡献,模型、统计、方程式,而这有个负面结果就是,它的内容,它的研究跟真实生活越来越远。
这里要说到一个人叫戴尔德利 麦克洛斯基。他喜欢做女孩穿女孩的衣服,直到他50岁的时候,才发现变性是可能的,不是那么难,不是他就决定变性。
他交友广泛,有很多朋友是经济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他当时考虑朋友对他的这个决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结果那些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比较多持否定的态度,总的来说这两门学科是比较看重人的身份认定的。
而经济学家则普遍比较宽容,因为经济学向来是主张我们只研究人的行为规律,至于人的偏好是什么,偏好是怎么来的,是好是坏我们不关心。
麦克洛斯基有部作品叫做《经济学家的邪恶和资本家的美德》书中他狠狠地批评了经济学里面的数学应用。包括第1位,第2位以及第12位诺奖获得者。
他批评第1位诺奖获得者丁伯根,丁伯根创立了社会改造工程学,这门学问把人类社会等同于物理世界,以为改造人类社会,跟改造物理世界一样容易。
而实际上,任何政策人都是有对策的,我们不能够像改造物理世界那样设计,改造人类社会,因为人总是会有反应的,社会发展是一个博弈的过程。
批评第2位诺奖获得者保罗 萨穆尔森,黑板经济学,远离真实世界。萨缪尔森是正式把数学模型引入经济学分析当中,使经济学更科学,更结构化,更优雅。
他写了一本书叫《经济学》预测苏联经济很快会追上美国。现实是1989年苏联解体,真相大白,根本没有办法跟美国的经济相提并论,他本人并没有去过苏联,对苏联的真实生活并不了解。
这件事有个很大的警醒,就是我们在处理数字时,要建立优雅的数学模型时,不要忘记真实生活是怎么样的。
象牙塔里的东西,如果跟真实生活对不上号,那出错的一定是象牙塔里的东西,而不是真实生活。我们一定要避免脱离实际的错误。
批评第12位获奖者劳伦斯 克莱因,他创立了计量经济学。在统计学里我们有所谓的统计结果是否显著的问题,这种显著性是数学性质,是一种统计的结果,是不是符合一定概率要求的问题,这个数字本身跟人文意义上的是否重要,不是一回事。
比如最低工资提高一美元会增加1‰的失业机会,这1‰到底是多还是少?几万人、几十万人失业到底重要还是不重要?科学本身、数学本身、统计学本身是回答不出的,你必须加上人文的价值才能作出判断。
再比如医学研究表明,如果让新生儿在医院多住一天,新生儿得黄疸的机会就会下降3‰,那到底应不应该让所有新生儿在医院多住一天呢?这是个人文判断的问题。
保险公司说不应该,因为没有理由,为了避免三个新生儿患上黄疸,就上997位母亲和他们的孩子在医院多住一个晚上,这样的话成本太高了。
无论决定对错,都是一个加上人文价值的判断,我们不能够以为数学的显著性本身就能够解决,就能够代替人文价值的重要性。
人类在过去200年经济高速增长,到底发生了什么?不是因为有人剥削,因为剥削只能解释财富转移,不能解释财富增长;也不只是单纯的投资,因为只要把钱聚在一块就能增长,过去也有很多人聚财,之后也没有出现这样的经济增长。
其实真正力量是创新,是企业家精神,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商人节俭,遵守合约,精益求精,服务用户的美德,而这些真正推动经济发展的要素在传统经济学体系分析里面是找不到位置的。
麦克洛斯基主张,我们要在经济分析中加入这些不容易观察,不容易刻画,不容易衡量的因素,只有这样才能解释我们正在经历的长久的经济发展。
问题:回忆一下曾经看过的学过的经济学理论,跟真实生活经验相冲突的,看上去很好,实际上是无用的?
比如流传很广的理性人假设。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决策不是这样的,非常感性,有时甚至任性,充满不确定。
而阿尔钦说,经济学不关心人到底是不是理性,研究的是生存的规律,这是一个更坚实的基础。
谢谢欣赏,观点来自《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