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赛生物拟公开发行4167万股新股,正启动科创板网下路演

2020-07-30   梧桐树下V

原标题:凯赛生物拟公开发行4167万股新股,正启动科创板网下路演

科创板获准注册的上海凯赛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凯赛生物”),已于7月27日启动了网下路演,向符合要求的网下投资者进行网下推介。凯赛生物本次拟公开发行不低于4167万股,占发行后股本比例不低于10%。

长链二元酸主导市场 戊二胺打破瓶颈

凯赛生物是一家从事新型生物基材料的研发、生产及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商业化生产的产品主要聚焦聚酰胺产业链,为生物基聚酰胺以及可用于生物基聚酰胺生产的原料,包括DC12(月桂二酸)、DC13(巴西酸)等生物法长链二元酸系列产品和生物基戊二胺。

二元酸和二元胺聚合可得到聚酰胺,亦可作为香料、热熔胶、润滑油、涂料等合成原料。

凯赛生物是全球领先的利用生物制造规模化生产新型材料的企业之一。目前,凯赛生物围绕聚酰胺产业链生产的生物法长链二元酸系列产品、生物基戊二胺及生物基聚酰胺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电器、纺织、医药、香料等多个领域,与杜邦、艾曼斯、赢创、诺和诺德等国际知名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商务合作关系。

主要产品

长链二元酸产品是凯赛生物的主要收入来源,2017-2019年度,生物法长链二元酸系列产品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分别为99.62%、99.70%和99.56%,占比较高。

在近年的市场竞争中,传统化学法长链二元酸逐步退出市场,凯赛生物以生物法生产的长链二元酸逐步主导全球市场,曾于2018年被工信部评为制造业单项冠军,是全球范围内能够大规模产业化长链二元酸产品的龙头企业。

另一方面,凯赛生物在生物基戊二胺及生物基聚酰胺产业化上实现了行业突破。

聚酰胺产品可通过二元酸与二元胺缩聚或内酰胺开环聚合而成,主要产品之一聚酰胺66由己二胺与己二酸聚合生产,其关键原料己二胺的前体原料己二腈市场长期由欧美主导,公司凭借生物制造方法自主生产生物基戊二胺,实现二元胺生产的技术突破,有望解决目前国内聚酰胺行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同时为市场、客户提供来源于可再生生物质原料的新型“生物制造”新材料。

目前阶段生物基戊二胺以内部使用为主,作为公司生物基聚酰胺生产单体;部分提供给下游客户进行应用开发。公司的生物基戊二胺实验性产品经下游国际客户验证,已用于汽车表面漆涂料,该应用获得欧洲新材料大奖(ECS Innovation Award)。

截至招股书签署日,公司生物基戊二胺和生物基聚酰胺产品已完成中试,乌苏工厂的大规模产线正在进行设备调试,该等产品的规模化生产有望解决国内双单体聚酰胺行业核心原材料依赖进口的瓶颈难题。

技术壁垒较高 募资主要用于扩充产能

凯赛生物自创立以来,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在合成生物学、细胞工程、生物化工、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学科积累了大量研发成果,公司核心技术均应用于公司主营业务,技术先进性直接反映在公司产品的质量、性能、客户认可度及经济性上,并且在产业化试错过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有效降低后续研发成本。

公司总部及主要研发实验室设立在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作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最发达的核心地区,长三角及其周边省份相关产业链较为完整,下游企业数量较多,便于吸引高端人才。截至2020年3月31日,公司已取得120项境内授权专利、19项境外授权专利。

虽然长链二元酸、戊二胺等物质早在20余年前已在实验室中实现了生物转化,但对于潜在进入者来说,在规模化生产过程中由于技术瓶颈的存在,导致产出率低、成本高、产品质量不达标等问题,从而无法实现产业化。

上市前,凯赛生物借助西门子数字化企业解决方案,依托新疆原材料供应优势,在乌苏地区投资建设数字化工厂,工厂一期规划产能年产3万吨长链二元酸、5万吨戊二胺、10万吨生物基聚酰胺,扩充产能的同时,实现公司产业链向下游延伸,提升公司整体竞争力。

近年来,亚洲地区特别是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对聚酰胺66需求较高,但受制于对己二腈等原料的进口依赖,聚酰胺66的生产能力却并不充足,且缺乏对关键原料的议价能力。

凯赛生物的生物基聚酰胺产品作为一种生物基材料,其应用推广将对改善我国关键材料对外进口依赖有着积极作用,对国家战略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凯赛生物需要继续扩充产能,以满足市场需求。在募资完成后,凯赛生物将用于投资三个与主营业务相关项目,分别是凯赛(金乡)生物材料有限公司4万吨/年生物法癸二酸项目、生物基聚酰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凯赛(乌苏)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年产3万吨长链二元酸和2万吨长链聚酰胺项目。

金乡、乌苏项目建成后,将提升生物法长链二元酸、生物基聚酰胺产品的品类和产能,完善聚酰胺产业链的布局,提升凯赛生物的整体盈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