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杀》是一部烧脑犯罪片,就像一匹突然脱缰而出的黑马,进入了亿万观众的视野,也走进了千万家庭的内心。
观影之后,大家也不禁陷入热议,到底肖央扮演的父亲李维杰是不是杀死素察的凶手,素察究竟是怎么死的?……
一系列的疑问让人们陷入思考,但我们今天想要探讨的不是影片的创作问题,而是在家庭教育方面,何为真正的“误杀”?
单从影片来看,施害者和被害者非常明显,施害的人自然是富二代素察,而被害者必然是李维杰的女儿平平,可是看到影片最后,是否好人胜利坏人得到惩罚了呢?其实远没有这么简单。
为了给平平报仇,李维杰也间接害死了素察;而素察的父母因为失去了独生儿子,哭着询问尸首所在,他们看起来那样的悲伤和悔恨莫及,让人动容。
所以,施害者也变成了被害者,而被害者也成为了施害者!
双方父母实现了身份的互换,也注定了两个家庭的悲剧不会在短时消亡。这样两败俱伤的悲剧,其实两方父母都难辞其咎,他们才是真正误杀孩子的人。
电影情节:富二代公子哥素察玩世不恭行径恶劣,仗着父母的权势为所欲为,自以为可以瞒天过海,霸凌良家少女,却被普通人家的女孩平平打晕在地。
我想,他在闭上眼睛的瞬间,脑海中出现的或许是冷漠的父亲,以及宠溺的母亲的样子,因为这样的他,是父母一手造就的。
1)母亲的过分宠溺
即使孩子犯了错,也可以不追责不教育,只是抬抬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就是素察的母亲拉韫,一个外表强势冷血,手段刚硬,却唯独对自己孩子束手无策无限溺爱的女性。
可能是因为独子,又因为丈夫常年不顾家不管儿子的原因,拉韫对素察的宠爱可谓到了没有底线的程度。只要不是杀人放火的原则性问题,她都一概选择了包庇和原谅,这在无形中让素察形成了蛮横骄纵的性格,以致最终自掘坟墓。
2)父爱的长期缺失
素察的父亲很忙,因为要参与竞选;素察的父亲也很冷漠,因为他对儿子可能早已失去了指望。
父爱的缺失让素察变得格外依赖母亲,又为所欲为。只要不踩到父亲的底线,父亲的眼里根本就看不见自己,这样的父子关系是畸形的不健康的。
丧偶式教育的最终结局,要么是养出一个无法断奶的“妈宝男”,要么就是一个为所欲为的“小霸王”,或者两者兼有。
都说子女是父母的镜子,素察之所以会走向悲剧的道路,和母亲的不称职父亲的长期缺失,有着很大的关系,我们不得不说,真正能够误杀素察的只有他的父母。
电影情节:被害者平平,一个普通人家的女儿,连中产阶级都有点够不上,身处异乡,父亲李维杰在外面拼命工作挣钱,母亲外柔内刚,是持家的好手却也总是难以走进青春期孩子的内心。
平平看似是被害者,但有一位名人说过:当雪崩发生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被害者在一定程度上,也不是完全无辜无错的。
1)父女关系的无法调和
仅仅是同桌吃饭都可以争论起来,女儿平平觉得父亲不理解自己,过于大男子主义,而李维杰却觉得自己工作如此辛苦,却得不到孩子的理解。
双方都很痛苦,而且不知道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只好顺其自然,殊不知却在无形中埋下了悲剧的种子。无法真正沟通走入对方内心的家人,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施害者。
2)母亲的不作为
看似平平的母亲是没什么错的,她照顾孩子操持家庭,在平平危难的时候挺身而出,可以不畏强权和警察局长拉韫据理力争。
但是深究下来,母女关系本应该是最亲近的,女儿有什么烦恼即使不愿和父亲开口,也应该会向母亲袒露。
但是平平在受到伤害后,却并没有选择向母亲求助,这可能是因为母亲日常在平平的心里是不够可靠的,只是满足了孩子的吃喝拉撒,却无法给予孩子内心深处真实的安全感,这样的母亲看似无过,在遇到大是大非时,就变成了摆设。
平平的悲剧看似是从天而降的,但深究起来她的家庭也有一定的原始问题存在,所以即使看似受害,也未必完全无辜。
1)高质量的沟通和关心
没有哪一个父母不爱孩子,不愿意关心孩子,但最重要的是要摒弃低质的无效的沟通和爱,变成高质的有效的陪伴和交心。
真正俯下身来作出愿意沟通的姿态,而不是居高临下想要随意点拨;真正和孩子实现目光的交汇,而不是三心二意随口问问。
孩子们都很敏感,他们会感觉到父母对自己的真心流露,孩子们也都很愿意回应,他们也会对父母给予相应的爱的回应。
2)建立有温度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孩子任何时候的港湾和避难港,如果孩子受了委屈遇到了困难,回到家里却不愿意表露,那这样的家庭就是缺少温度的。
父母是家庭的第一经营者,有责任为孩子营造一个充满安全感和温度的空间,让孩子可以在家里彻底卸下所有重担和伪装,就只是做一个简单的孩子。
3)父母的关系要成为孩子的榜样
父母的关系好坏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都至关重要,好的父母家人关系会让孩子感到舒适和放松,也会有助于形成好的亲子关系。
如果父母的关系不好甚至总是让孩子感到忌惮和反感,孩子对父母的信任也会随之减少。即使遇到了事情也无法相信父母。
建议父母们再三品看《误杀》这部电影,一定会有所思考和反思的,也欢迎留言评论,分享家庭教育的心得。
ps:本文配图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