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部电影叫做《银河补习班》,真的是给父母们好好上了一课。影片中由邓超饰演的爸爸马飞,虽然曾经做了一些无可弥补的事情,但是在教育孩子方面,却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儿子马飞期中考试倒数第一名进步成为倒数第五名,爸爸竟然说:"你看,稍微努力你就夺得了全班倒数第五名,再这样下去,你还不成精啊?"
爸爸的反应让马飞觉得,自己根本就不是一个学习成绩倒数的孩子,简直就是少年霍金啊!
在爸爸眼里,自己的孩子什么样子,都是最好的
作为父母,我们能不能做到这一点呢?似乎很难。生活中我见过了太多父母,因为孩子成绩不好,训斥、打骂,甚至想和孩子断绝关系的都大有人在。
在综艺节目《向往的生活》第一季中,宋丹丹骂巴图的场景就让很多人都印象深刻。早上起来,其他人都在准备早餐,巴图却什么都没有做,宋丹丹不假思索地就说了一句:"怎么这么笨呢,我生了一个废物!"
这样的话,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听到
也许宋丹丹只是开一个玩笑,但是宋丹丹的脱口而出,一看就知道心里真的是这样认为的。
面对孩子的种种问题,愤怒又或者是批评真的有用吗?我们究竟应该给予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成长环境,才能真正促进孩子成长呢?这是我们每一位家长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不过,如果可以,希望父母们可以给予孩子提供抱持性的环境,究竟什么是抱持性环境?抱持性环境对于孩子又有什么意义呢?
01 什么是抱持性环境?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曾经提出过一个概念,叫做"抱持性环境"。
所谓抱持,在心理学里,就是指父母能满足孩子早期的各种生理需要,但是,随着这一概念的广泛应用,它不仅仅被应用在孩子小时候,即便孩子长大了,也是一样,父母要看到孩子的各种需求,然后提供给孩子。
抱持性环境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与孩子有共情
不过,这里所说的提供,并不仅仅是说要给孩子物质上的满足,比如早教、兴趣班、学区房,又或者是各种游戏机、玩具,抱持更多的是指父母意识到孩子的需求,与孩子产生共情。
当孩子感到挫败的时候,不是雪上加伤,而是要用身体拥抱孩子,更要提供给孩子一个完整的环境。而这个环境也会成为孩子的安全基地,让孩子在里面感受到力量。
由此我们就发现,抱持性环境有两个最基本的特征:
一个是,孩子发展得好的时候,肯定孩子;
另一个是,孩子受挫折的时候,支持孩子。
这样的做法可以让孩子呆在被抱持的环境中,既充分地被喂养,又能体会到真实的生活,产生安全感。长大后,他不会轻易怀疑别人,怀疑自己,他的内心会源源不断地滋生出力量,当他遇到苦难的时候,有勇气去面对。
抱持性环境要求父母在孩子挫败的时候,一定要给予心理上的慰藉
这两个基本特征,很多父母也都很了解,不过想要做到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在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很多父母的第一反应都是指责。
"你怎么这么笨,别人家孩子考试都是第一名,你连前十都进不去?"
"你就不能努努力吗?吃的饭都白吃了吗?"
"你别上学了,去了也是浪费钱,回家喂猪吧!"
父母总是喜欢在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对孩子进行批评,我们觉得这是在促进孩子的发展,其实,往往我们只是在发泄自己的情绪,仅此而已。
但是,我们这么做给孩子带来的是什么呢?是压力、负担,还有痛苦。而这些负面感受都将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打击。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说:"没有一个孩子愿意承认自己比别人差,他们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他们对自己的认识也往往来源于成人的评价。所以经常遭受父母打击的人,常常容易自卑,并且会陷入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的情绪中不可自拔,严重时还会患上心理疾病,导致许多极端行为。"
02 无法提供抱持性环境的父母,都做了些什么呢?
巴菲特就曾在BBC制作的纪录片中说过,"我收到的最棒的礼物,就是我出生时所拥有的那位父亲。"
巴菲特说,自己收到的最棒的礼物,就是自己的父亲
巴菲特的母亲曾经因为患有严重的头痛症,经常在家里发脾气,恰巧有一天,巴菲特情绪低落,就带着姐姐和妹妹离家出走了,最后三个人被警察拦截在高速公路上。
当时他恐惧极了,结果父亲不仅没有责备他,还告诉他可以选择更好的方式来处理。
对于父母来说,我们给予孩子什么样的态度和环境,孩子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可是,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知道要如何给孩子提供抱持性环境,所以,他们总是很轻易地就走向两个极端:
一个极端是大包大揽。
无论孩子是否需要,我们总是在第一时间就把所有的东西都提供给孩子。孩子想吃饭,我们不仅给孩子做饭,还要给孩子喂饭,看着孩子吃下去。
孩子要学习,我们给孩子买文具、买资料,但是,我们也还会看着孩子,直到他把每一道题都做完,然后让孩子去休息,我们来给孩子收拾书包。
父母大包大揽,把本该孩子做的事情,自己都做了
我还见过很多孩子根本记不住自己的作业有什么,每天要写作业之前,父母都会去找老师再问一遍,然后帮孩子记下来。
孩子不休息,父母就也不睡觉,生活中完全没有自我,一切围着孩子转。
也许最后孩子的学习成绩是还不错,但是毫无生活能力。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么多因为成绩好上了大学少年班的孩子,最后却不得不退学回家的原因,因为他们毫无自理能力。
可是,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学习不再是孩子的全部,交友、恋爱、求职,哪怕是做饭,收拾屋子,这些都应该是孩子身上的技能,但是在父母的过度保护下,孩子却什么都不会。
父母大包大揽的结果就是,孩子什么都不会
另一个极端则是不闻不问。
父母工作忙、应酬多,觉得孩子长大了,自然什么就都会了,所以,他们从来不给孩子设定规则,更不会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支持。
在这种类型的父母眼里,养育孩子就是一件顺其自然的事情,如果孩子需要额外费心,那么就证明这是一个坏孩子,那就更没有抚养的必要了。
对孩子的不闻不问,让孩子感受不到来自于父母的爱
无论是大包大揽,还是不闻不问,这两种状态都难以给孩子提供抱持性环境。而缺少抱持性环境的孩子,他们就会被迫早熟,对人生产生不正确的认知,对生活没有向往,就像心理学家弗洛姆说的那样:"他们戴着以道德为名的面具,束缚着子女对生活本身的渴望。"
孩子会因为父母的态度,失去对生活信心和希望、渴望,他们感受不到支持,根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怎么活。
03 父母应该如何给孩子提供抱持性环境呢?
《银河补习班》里的爸爸马飞就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告诉我们,如何给孩子提供抱持性的环境,那就是,不管孩子处于什么样的状态,父母都像容器一样,"容纳"你。
不过,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想要真正做到像容器一样容纳孩子,父母就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首先,不要总是强调给孩子爱,而是要让孩子感受到爱。
前两天有个朋友来找我借钱,说是家里最近事情比较多,手头比较紧,想要买点儿东西,钱不够了。
我问他:"你要买什么?"
他说:"买个平板电脑。"
我问:"给谁买啊?也不是生活必需品,不着急的吧。"
他说:"给我女儿买,别人都有,我家孩子不能没有,显得我好像不爱她似的。"
可是,朋友的女儿才只有三岁,有没有平板电脑对她而言,并不重要。甚至可以说,好几千块钱的平板电脑,也许都不如一个棒棒糖能让孩子感觉到开心。
但是,父母往往觉得,我给孩子买昂贵的东西,这就是我表达爱的一种方式。不过,有一点,我们要明白,你给不给是一方面,孩子能不能感受到,是另一方面。
给予孩子真正的爱,是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满足他的精神需要,让他感受到安全感,感受到的你的爱,这些都不是仅仅用物质就可以衡量的。
关键时刻,给孩子一个拥抱,远远比一个玩具来得重要
《银河补习班》里有这样一个镜头,让我记忆深刻。妈妈带着马飞去见爸爸,结束的时候,马飞非要和爸爸在一起。爸爸当时刚刚签完离婚协议书,在内心十分崩溃的情况下,还是和蔼地对马飞说:"我们比赛,看谁先到家?"
就这样一个小细节,深深地打动了我。试想一下,当我们情绪崩溃的时候,我们能否和颜悦色地和孩子说话?不得不说,这些时刻才是让孩子感受到爱的时刻。
其次,父母要学会肯定孩子的努力,而绝不仅仅是只看结果。
结果固然很重要,但是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其实每一个结果也都是成长的一个阶段,一个过程,父母不要过分在意结果,但是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努力和进步。
《少年说》里有一个叫做小袁的女孩儿,她从未得到过妈妈的认可和肯定,因为妈妈总是在拿别人家的孩子和她进行比较,妈妈总在关心是不是超过了别人家的孩子,而不在意,自己家的孩子究竟有多努力。
小袁的妈妈其实是很多父母的缩影,他们打着"一切为了孩子好"的旗号,毫无掩饰地将自己的孩子与别人进行比较。就算初衷是好的,但是,方法却是错误的。
因为打击教育让孩子学会的是自卑,而不是抵抗。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孩子在被打击的时候,感受不到爱,而缺乏爱的孩子,自然也就缺乏力量,他们无法在困境面前勇敢地站起来。
所以,即便父母想要激励孩子,最好的方式也是应该先看到孩子的努力,肯定孩子的进步,让孩子感受到爱与尊重,之后我们再去找到孩子的缺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孩子成长。
最后,父母要学会给予孩子真正的支持。
支持是创建抱持性环境最重要的一个因素。缺少支持的环境,对于孩子来说,几乎是无意义的。
动画片《狮子王》里有这样一个桥段,辛巴对爸爸说:"我是森林之王!",而老狮子也回应道,"你就是森林之王"。
“我就是森林之王”,老狮子也回应道:“你就是森林之王”
如果你是辛巴,那一刻你的感觉是什么?激动、欣喜?无论是什么,你都会感受到支持。
但是,这样的话,又有几个父母会告诉孩子呢?似乎不多。父母在听到孩子这样的话之后,往往都喜欢说,"就你还森林之王?你可拉倒吧,你能在森林里活下去就不错了"。
孩子一听到这样的话,一定就会产生深深地挫败感,那么也就无从谈起接下来的努力了。
父母对孩子的支持,往往都体现在生活中的一些小时刻,所以父母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在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给孩一个拥抱,告诉孩子"别怕,爸爸妈妈永远都在你身边"。
父母的不支持,会加剧孩子的挫败感,让孩子不知所错
这样的感受会让孩子感觉到安全,他也不会担心因为自己做的不好而被批评、甚至是被羞辱,而这才是真正的"抱持性环境"。
电影《银河补习班》里,马皓文和儿子说过这样一段话:每个人心中都有座桥。把自己的桥修好,是世界上最大的事情。
修桥是自己的事情,而不是父母的事情
作为父母,我们可以帮助孩子提供修桥的工具。也可以给孩子讲解如何去修桥,但是,有一点我们绝对不可以去做,那就是替孩子去修桥。
谁的生活应该有谁做主,谁也不能代替别人去生活,给予孩子抱持性的环境,鼓励孩子去独立生活,这才是我们给孩子最真的爱。
陆北老师专业解密青春期,做你最温暖的陪伴。我的头条号是陆北老师,欢迎大家关注!同时,也十分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育儿烦恼,陆北老师将陪你一起面对解决。
本文由陆北老师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如需转载,私信联系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