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坑古村“千古第一村”流坑地处乐安县西南盆地,始建于南唐五代,为汉代大儒董仲舒后人聚族而居、繁衍生息的地方。历史上的流坑董氏家族,以科举鼎盛成一方之雄,从宋真宗到明宪宗的400余年间,产生了进士34名,状元1名,数量之多,人才之重,在中国同类村子中极为罕见。
九百多年了,这个村子依然延续和书写着中国古老的农耕文明。村子里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多达300余栋,堂构宏伟、工艺精湛,经数百年风霜,依然挺立;数量多达500余副的精致匾额、楹联,大多岀自历代文化名人手笔……
古村背靠青山,三面环水,处于丘陵地带的盆地中央,盆地东南角有个缺口,一条江从东南方向的崇山峻岭中逶迤而来,碧水澄澈,悠然一脉,至村边转绕而西,予流坑村以抱水枕山之胜,灌溉舟筏之利。远处,群山拥翠,岚雾飘拂;近处,江水环绕,参天古树掩映芬芳中洋溢出凝重祥和之气;村周江岸,野鸥翔集,百鸟和鸣;环村水面,清澈见底,晶莹可人,澄净里透射着灵秀之态;古村院外,青砖环护,绿柳周垂。
弯弯的江水,静静的古村,浩瀚的蓝天,悠悠的白云,窄窄的石桥,构成了古村诗意般的轮廊。一群农家女身着各色衣裳,顺着江边的青石板浣衣洗被,娴熟优雅,无意间为古村平添了几分妩媚艳丽,几分闲情逸致。这条环绕古村的河名叫乌江,与楚霸王项羽别姬自刎的乌江同名,但她却是千年以来哺育古村流坑的母亲河,给世世代代生活在流坑的乡亲无边的暖意,更给千千万万流坑的游子无限的乡愁。
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到流坑村游历,他说:''其处寰绕纵横,是为万家之市''。
全镇现有明清住宅260余栋,祠堂50座,宫观庙宇8处,文馆、戏台各1座。它们清一色的青砖灰瓦,朴实素雅。高峻的马头墙,仰天昂起。雕刻、彩绘,都很精致细腻,令人赏心悦目。数以百计的屋宇,堂上有匾,门旁有联。联匾皆有来历,内涵丰富,意境深远,且多出自名家之手,宋代朱熹,明代杨士奇、金幼孜、罗洪先、曾同亨,清代董士标、刘绎等,均有联匾留传。
流坑古村
乌江之畔的千古第一村
被誉为“千古第一村”的流坑古村,至今有一千多年历史,位于江西省乐安县牛田镇东南部的乌江之畔,四周青山环抱,三面江水绕流,山川形胜,钟灵毓秀。
流坑以规模宏大的传统建筑,风格独特的村落布局而闻名遐迩。流坑的历史遗存是罕见的,走进流坑村尤如走进了一座明清建筑的博物馆。
在流坑古村数以百计的屋宇中,其堂上多有匾额,门旁多有楹联,门头、墙壁上刻有不少题榜、名额。跨过流坑桥,登上东华山,一览古村的全景,那罕见的村落布局令人叹为观止。(图文内容来源于网络: 一人一车游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