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大兴机场内部景观,真是大国骄傲

2019-09-28   景观家

大兴机场在5个指廊末端分别设计有以丝园、茶园、瓷园、田园、中国园为主题的5个露天庭院,让古与今、民族与世界、人工与自然巧妙融合,相映成趣。


由于目前网络曝光的景观设计部分信息有限

下面展示“中国园”的景观设计

顺着中南指廊前行,一座雕梁画栋的中式古建大门出现在指廊的尽头,这里就是五座“空中花园”中最有特色的中国园,也是面积最大、唯一拥有建筑物的一座花园,总面积有2000平方米。走进中国园,天井式的空间内别有洞天,围绕中央的池塘排列着亭台楼榭,小桥流水、假山凉亭、长廊水榭,中国园林的造园艺术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垂花门、门墩、彩画、藻井、花窗,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体现在每一处细节之中。


中国园由北京建工的古建团队负责施工,为了向中外旅客展示古香古色的中国园林,施工团队坚持采用传统工艺。例如,建筑椽头上小小的一个“万字符”,需要先描五遍漆,每遍自然风干方可进入下一步骤,现场的1000个“万字符”,每个从出造型到完成需要9道工序;八角亭的柱子要选用至少自然风干13年的纯木;彩画全部采用中国传统彩画的样式和工艺进行施工,所有颜料都是在矿物质中提取,每一种染料至少粉刷3遍,每遍染料自然风干需要3-5天,这样能让彩画至少保持10年的寿命。




古建彩绘油漆工艺中的“一麻五灰”更为精细,施工中首先要从木料的“斩砍见木”做起,用小斧子以45°角凿砍,所有凿砍都必须保持深度2毫米、长度2厘米,凿痕间距2厘米,分毫不差。


另外

在停车场区域也设置了屋顶花园,可为人们提供临时休憩区域。




机场在公共区域修建了湖体面积10万平方米的超大人工景观湖,全场雨水收集设施总容积将达到280万立方米。该工程充分借鉴了“海绵城市”的环保理念,先后在机场飞行区和公共区建设了6个收集雨水的调节池,和总长9760米的调蓄明渠。

艺术殿堂

中央美术学院此次担纲“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公共艺术整体规划”项目实施,整体规划包括五个指廊、五个庭院、国际到达通道、贵宾厅等各处的艺术品与艺术化设施建设。该项目使中国“新国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处处洋溢着艺术气息,让世界各国的友人能近距离了解中国文化、感受中国精神。被誉为北京新地标的大兴国际机场也将成为世界“最繁忙的博物馆”。

设计规划理念强调以“艺术+交互(公共艺术)、+功能(艺术化设施)、+计划(遗产活化)、+平台(天空美术馆)”的四加原则。除目前已完成的公共艺术品和艺术化设施之外,二期规划还将发起“艺术+计划”的遗产活化,呈现“艺术+平台”的“天空美术馆”,逐步形成自我“生长”的活态文化氛围,以持久释放更多的多元可能性、文化生长性,使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公共空间真正成为一座公共、开放、共享的艺术“博物馆”。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公共艺术点位分布图

部分公共艺术作品及艺术化设施作品赏析


《丝路》,作者:张兆宏、李鹏

《丝路》位于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一层西北指廊庭院“丝园”,以丝为主题,结合水雾装置。丝般的线条在空间中自由流淌,如空间中的草书,在秩序与不确定之间,充满东方韵味。人们穿行其间,可游、可观、可坐、可感,在候机的短暂时刻,体会现代科技与古代文明的交融。





《石径》,作者:徐冰

《石径》位于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三层南指廊庭院“中国园”,本作品为一组石凳,上刻徐冰的英文方块字书法:“A small square pond, an uncovered mirror where sunlight and clouds linger and leave. I asked how it stays so clear. It said spring water keeps flowing in.” 原文为南宋诗人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英文方块字书法是徐冰设计的形似中文,实为英文的新书写形式,他将中国的书法艺术和英文的字母书写交织,创造出新的文字书法概念。




石径《观书有感》对比翻译图

《假山石175#》,作者:展望

在“中国园”里还有艺术家展望的一件雕塑作品《假山石175#》。它以不锈钢拷贝真实的太湖石,再抛光成镜面,塑造出真正的“假山石”。它融古今哲理之逻辑矛盾于镜面光亮的美妙反射中,可谓既人工又自然,既传统又现代。




《禅境》,作者:王中、陆志成

《禅境》位于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一层东北指廊庭院“中国园”,作品以中国茶文化为灵感,通过不锈钢古茶树映射水面虚实空间,体现虚实有无的禅意,将中国茶文化的茶道和茶文化的现实状况再现在新的茶园中。寂是茶之性,也是禅之境。清是茶之味,也是禅之理。




《意园》,作者:朱锫

《意园》位于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二层西南庭院“田园”,采用亚克力管、内置LED光源、碎石制作而成。


作品创意源于唐代诗人李峤的诗句:《风》中的“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诗意情境。作品似山、似林、似雾、似云,人游走其间,似穿林驱雾,感悟“藏、息、休、游”之经验,暗含中国传统建筑园林之艺术精神。晚间,“竹林”由明渐暗,节奏犹如人的呼吸,暗示大自然的生命。作品不是模仿真实的自然,而是映射心境自然。



《归鸟集》,作者:费俊

《归鸟集》位于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二层国际到达通道处,是一组互动影像装置。作品运用中国宋代花鸟画的视觉语言营造出一幅精妙灵动的数字花鸟长卷,作品在宏大的现代建筑中创造一种富于人文精神的自然景象,画面中形态各异的飞鸟以意趣盎然的方式来迎接远道而来的宾客,同时也蕴藏归鸟回乡之意,映照出人们身心的回归与安宁,饱含着“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诗情画意。


画面还会实时接收气象数据使画面产生变化。大风,画面上树枝也会晃动;下雪,整座花园就会变得银装素裹。数字画面还会与机场航班起降数据实时联通,每有航班起飞或降落,都会有一只鸟儿“载”着这架飞机的航班号飞入画面。遇到起降高峰期,可以在屏幕上看到群鸟共舞的精彩画面。


看了大兴机场内部景观,真是大国骄傲


《微笑窗口》

初始方案提供单位:湖北美院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深化作者:费俊

《微笑窗口》位于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二层国际到达通道处,是一组互动影像装置。《微笑窗口》是一面以多语言“欢迎”文字以及多种族“微笑”图像构建的数字画壁。运用互动影像的方式,将表达欢迎的“语言符号”与“表情图像”进行实体化和空间化,形成了既有浮雕质感又富有动态美感的交互式数字画壁。



《二十四节气》,作者:盛姗姗(美国)

《二十四节气》位于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二层东南指廊端头,整个作品采用艺术建筑玻璃、不锈钢制作而成。作品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二十四个节气,用艺术玻璃材质组成一件悬挂式抽象雕塑。



多种渐变的颜色在多个角度光照下,呈现气韵生动的画面,连续的曲线轮廓像天空、宇宙、河流……代表二十四气候在时空中不知不觉的交替变化,不断出新的气象和隐形约约二十四节气的书法字体。在夜晚作品绚丽的色彩,透过玻璃幕墙,在户外也缤纷可见。



“每画一种颜色就要以600摄氏度至800摄氏度高温烧制一次,经过24小时至48小时缓慢退温后,才可以画上另一种颜色。”盛姗姗介绍,玻璃表面用汉字写下的立春、立冬等节气名称,出自她本人的书法。



《花语》,作者:马浚诚、张默一

《花语》位于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二层西南指廊端头,整个作品采用金属机械、弹力纤维织物制作而成,每个电机驱动的单元可以随着音乐律动开合,在半空间中做优美的集群运动。根据日照变化,花开大小也会实时发生改变,起到自动调节光线的作用。





《其名为鲲》,作者:熊时涛、王维东

《其名为鲲》位于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二层东南指廊,是一组儿童公共艺术化设施。鲲是中国古代生活在北方海里的大鱼,有文献曰“其广数千里,其长称焉”。作品以钢板和木制材料呈现出鲲的轮廓,再以挂网悬挂其间,创造出儿童攀爬玩耍的场所。


看了大兴机场内部景观,真是大国骄傲



《水墨互动》,作者:李震、曹雨西

《水墨互动》位于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二层西北指廊,篇采用LED屏幕、综合材料、铝板制作而成。该数字艺术作品利用计算机粒子模拟算法,重新演变生成数百万的水墨粒子的运动轨迹,从而重新演绎动态抽象的水墨丹青韵律。

看了大兴机场内部景观,真是大国骄傲

同时互动装置的版本将观众身体形态通过三维摄像机捕捉进作品的视觉画面之中,将观者的身影动作韵律与作品的水墨抽象概念融为一体。



《爱》,作者:许小艺、邵旭光、赵莉娜

《爱》位于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三层南指廊端头,整个作品采用不锈钢、综合材料制作而成。作品以世界上不同语言的“爱”组合成为一个心形悬挂装置。使旅客到达新机场,就可以看到中国面对世界的第一个字——爱”,因为,“爱”无国界,“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看了大兴机场内部景观,真是大国骄傲

大兴国际机场公共艺术氛围的营造还在持续进行中。除了艺术+交互的公共艺术、艺术+功能的艺术化设施之外,未来二期还将通过艺术+计划的遗产活化、艺术+平台的“天空美术馆”形成自我“生长”的文化氛围。其中,天空美术馆将成为中央美院美术馆的分馆。未来,来机场接机的人们不必再对着小小的出口望眼欲穿,而可以置身一个艺术空间里,一边欣赏艺术品,一边透过玻璃墙壁寻找自己正在等待的亲友。

还是那句话,不要太忘我

错过飞机哦!

25日下午,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通航当天

首都航空首航机长李大兴,和新机场意外撞名

“首航大兴机长飞大兴首航”的梗被玩坏了


一切就是这么机缘巧合

一切都刚刚好

恰逢祖国母亲70华诞

这座外形酷炫、极具现代感与科技感的超级机场

用行动、智慧、汗水在中国民航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