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力》告诉你:做个能被别人“利用”的人,真爽

2019-09-28   麦穗小鱼

文/麦穗小鱼

题记: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等价交换,是商品价值等量交换的原则”,这在市场经济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动漫电影《钢之炼金术师》片首说到:“没有牺牲就没有获得,想得到什么就必须付出同等的代价。”这是人际相处遵循的法则。

当下,人们都在处心积虑地聚集自己的人脉资源。

殊不知,能过事儿的才叫人脉,不能过事儿的只能叫认识。

孔子说:“不患人之莫知己,求为可知也。

意思是:不怕人们不认识我,怕的是自己身上没有值得他们结识的价值。人们更愿意结识那些在某些方面可以给自己提供帮助的人,一个人越有独特的技能、明显的标签,强大的光环越容易交到朋友。

所以,人脉的本质是等价交换!说得粗俗点就是相互“利用”!

真正的人脉,是有多少人认识你

某日,突然遇到一件棘手的事,思来想去,好像之前打过交道的陈某或许会帮我这个忙。但是,当时我没有留他的电话。只是互相扫了微信,亦没有作备注。

没办法,只好打开微信,从第一个开始往下划慢慢地找。不划不知道,一划吓一跳。原来这几年我的微信里竟有这么多“朋友”,这可都是我辛辛苦苦积累的人脉资源啊。欣喜之余,又倍感失落。因为,里面好多人都记不起名字,也模糊了印象。

一如这个陈某,让我找得好辛苦。整整让我划拉了好几分钟,他竟然藏在微信通讯录的最后几个。幸好总算找到了,于是,发了条信息,简单说明了一下希望他帮忙的事情。可悲的是,他竟然回了我一条信息,其实也就两个字“你是?”我赶紧回过去,“我是xx,我们在小南湖新天地一起吃过饭。”可笑的是,对方这次更吝啬,只回了一个字“哦”。

不用说,大家都知道这一个“哦”字代表了什么。

我摇摇头,实乃可悲,实乃可笑!区区三个字,就让他在我朋友圈里冒充了一年的“朋友”,占用了手机一年的存储空间。

不值!于他,亦是于我。

不由地想起京东大佬刘强东说过的那句话:“你所谓的朋友,所谓的人脉资源,只不过是静静地躺在电话簿里的人名而已。”

深以为然!

有人说:“现在的社会,比的就是人脉。人脉就是钱脉,人脉就是你行走江湖的资本。你有多强大的人脉,就会取得多大的成功。”

用数学公式表达就是:人脉=钱脉=成功

这句话在官场,在生意场,在人情场被奉为信条,屡试不爽。而这个“成功学公式”似乎也是个恒等式,相当灵验。

还记得,十个亿的“世纪赌局”吗?格力的董大姐和小米的雷军,经常“商人相轻”,互不承让,但这是人脉。

还记得,国内互联网三巨头,阿里巴巴的马云、腾讯的马化腾、百度的李彦宏经常隔空互怼,相互调侃吗?这也是人脉。

还记得,在乌镇互联网大会,号称“东半球最贵的饭局”上,大佬们举杯同庆,相谈甚欢的情景吗?这还是人脉!

而我们普通人,通常也会费尽心思地积累自己的人脉资源。似乎,看着手机通讯录里的人员名单越来越长,就油然地产生一种自豪感和成就感。

中国人是最依赖“熟人关系”的,总认为有熟人,好办事。所以,无时无刻不在扩大自己的“熟人”圈子。这些“熟人”,当然就是我们所谓的人脉。

比如,在酒桌上,菜还没上,大家便会掏出手机互相加个微信;生活中,去医院看个病会跟医生要个微信;送孩子上学会跟学校的老师要个微信;就连有时候买件衣服都会跟店员加个微信。

在我们大部分人的心里,存有一个执念——朋友多了路好走。加了微信便成了朋友,以后多多少少都会有点帮助。

其实,这就是自我安慰,或者说是自欺欺人。我们哪里是在积累自己的人脉,我们只是患上了“微信社交依赖综合征”。

有一种说法:“朋友圈里的朋友不叫朋友”。

很拗口,但的确如此。文章开头,发生在我自己身上的那个例子就是最好的说明。

如果你翻开自己的微信朋友圈,会发现少则几百人,多则上千人。而这些让我们引以为傲的广阔人脉,其实只是表面虚荣。他们善做的仅仅是锦上添花的事,雪中送炭就免谈了。所以,只有在我们遇到事的时候,才知晓谁是真正的朋友。

看过一首打油诗:

“人情如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有酒有肉多兄弟,患难何曾见一人。”

当然,无意于批判人性的薄凉,也不想站在道德的高度去指摘人心难测。

只是想告诉大家:真正的人脉是价值交换,是彼此有对方需要的资源。这样的人脉关系才是可靠的,长久的。

一如黄渤所言:“真正的人脉,不是你认识多少人,而是多少人认识你。”

似乎很悲冷,却颇为现实!

人脉关系的本质是相互“利用”

罗伯特·西奥迪尼在他的《影响力》一书中总结到:互惠是影响力的关键要素之一。

有资源、有能力给他人带来价值,也就有机会从他人身上得到你想要的资源,能力和人脉之间是相互促进的。

抽丝剥茧,人脉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

每个人心目中可能都会有不同的定义,理解也不尽相同。

人脉对我们这些处在权钱末端的普通人来说,似乎只能称得上是相互走动。更为可悲的是:有时候,你走,别人未必动,或者根本就懒得动。

为什么?因为你没有利用价值,你身上没有对方需要的资源。

每当谈到利用两个字,大家都会嗤鼻,甚至会咒怨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但是,彼此交换、相互利用确实一个不争的事实。它几乎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朋友、与同事、与行业伙伴、甚至与自己的亲人。

我们无需抱怨,这就是社会的运行规则。无所谓好坏,也无所谓冷暖。

说回人脉,正如黄渤所言,真正的人脉是多少人认识你。说得刻薄点,就是你有没有利用价值?你的利用价值有几何?

人脉的构建,本质上是价值交换。

如果你没有“利用”价值,别人不可能永远围着你,更不可能永远帮你!

一个人的人脉光环就像这个灯泡,如果你能持续地给他人带来光亮,带来他们可用的价值,人们就会围着你。即,所谓的人脉聚。然而,你这个灯泡一旦灭了,没有利用价值了,他人就有可能离你而去。即,所谓的人脉散。

这人脉的“一聚一散”,其实全在于你。

有价值则聚,无价值则散!

很诛心,却又很现实。

曾无意间看到黄渤的一段采访,他云淡风轻地说:“以前在剧组里,总能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小心机,别人对你也是爱理不理。但现在(成名了),身边全是好人,每一张都是洋溢的笑脸。休息时,会有很多人跑过来问候你。黄老师,你累不累?黄老师,休息一会儿吧;黄老师,你要喝点什么,我去给你拿;黄老师,你太辛苦了……。一口一句黄老师,黄老师这,黄老师那。”

黄渤经历的这一切,也恰恰印证了人脉的实质就是相互利用。只有别人认为你有利用价值,才会愿意与你建立人脉关系。

所以,别总是抱怨为什么别人不帮你,也别总是怀疑自己为什么人缘这么差。改变这一切的最好办法就是让自己变强大,让别人知道你是有可用之处的。

人脉是成功的前提,人脉更是成功的结果。

人脉是成功的前提不难理解,人脉是成功的结果第二节也做了分析。正所谓,没有谁愿意一直帮助一个对自己毫无用处的人。这里,我们除却了单纯的慈善,只是从人际交往层面去探讨。

人脉是成功的结果,说的通俗易懂点,就是如果你想拥有高质量的人脉资源,就必须让自己先强大起来。

那么,什么是高质量的人脉资源?

坦白的讲,我们手机通讯录里,微信朋友圈里的人脉资源大多数低质量的。有的人,或许你这一辈子都不会给他发一条信息。

当然,高质量的人脉资源并不是指能够给你提供金钱上的帮助,而是一种能够让你获得上升通道的稀缺资源。

所以,那些成天黏在一起的哥们,形影不离的姐们,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同事,看似离你最近的“人脉”,实则不然。

其实无论是黄渤所讲的“真正的人脉是有多少人认识你”,还是“人脉是成功的结果”,亦或是“人脉的本质是等价交换”,都在向我们传递一个信息。那就是——先强大自己!

不断塑造一个强大的自我,是你拥有人脉的前提。不然,一切都是镜中花,水中月。就如孔子所言:“不患人之莫知己,求为可知也。一个人越有独特的技能、明显的标签,强大的光环越容易交到朋友。

比如,你的专业性很强大,有一项过硬的技术,别人自然会结交你;比如,你掌握的资源是独一无二的,别人也会对你趋之若鹜。如果你什么都不会,啥特长没有,甚至净给别人添麻烦,人家会主动结交你吗?恐怕是避之不及吧。

当下,很多人有热衷于“无效社交”。跑到一个聚会上,跟一群陌生的人嘘寒问暖,满屋子的客套话,敬酒、扫微信、留电话,三天以后便互相不记得对方是谁。看似多了一个人脉关系,但是这样的人脉对你有用吗?

所以,与其整天屁颠屁颠的到处交朋友,搞所谓的人脉,还不如先提升自己,强大自己。

判断一个人是否强大,情商大师蔡康永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标准:

“真正的强大,不是以认识别人为荣,而是别人以认识你为荣。”——蔡康永

我有位中医朋友,针灸推拿技艺高超,尽管为人很低调,也不善交往,依然朋友极多。别人一提起他,都颇为自豪地说:“我认识他,那是我朋友。”所以,个人核心优势和人际关系互为表里,能够互相促进。如果你不够优秀,人脉是不值钱的,它不是追求来的,而是吸引来的。只有等价的交换,才能得到合理的帮助。

换句话说,人脉不在别人身上,而是藏在自己身上。唯有让自己变得强大,你才能获得有用的人脉!聪明的人是这么干的,成功的人也是这么干的。

一如,做出了QQ的马化腾,做出了微信的张小龙,做出了Facebook扎克伯格......

所以,我们要果断地放弃那些“无效的社交”。因为,它不仅帮助不到你,甚至还会让你变得不自信、变得浮躁和焦虑。

想要拥有高质量的人脉关系,就必须从“外求”向“内需”转变。“外求”就是求资源、求渠道、求关系、求人脉,到头来却发现竹篮打水一场空。“内需”就把精力放在自己需要提高的地方,比如,业务技能、专业水平等等。将你的特长发挥到极致,将你的能力提升到更高层次,人脉会自然而然地聚拢到你身边。

有人说:“混迹人脉圈子,就好比耍太极。内功深厚的人方能发挥其威力,如果“内家功”练得不好,任凭你招式再花哨,最终也不过是一场自嗨的表演。”

所以,当我们再次看到“人脉=钱脉=成功”这个公式时,是否有了新的认识?

或许,把“成功”这个因子拿到等式的最前面会更加合理。

即,成功=人脉=钱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