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二人创作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奖励竟然只有一碗红烧肉

2019-09-23   人民艺术家杂志

1933年,一个19岁的朝鲜小伙来到中国,进入朝鲜在华抗日团体开办的南京朝鲜革命干部学校从事抗日活动。为了掩饰身份,组织上资助他到上海学习音乐,他与音乐不解之缘自此开始。因为热爱音乐,他给自己起了一个新的名字——“郑律成”。

郑律成

1937年秋天,郑律成背着小提琴来到延安,在这里遇到了他此生最重要的革命战友和合作伙伴——公木。

视频加载中...

一拍即合,写进行曲

1939年7月中旬,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总校职工万余人在校长罗瑞卿的带领下,东渡黄河,开赴前方。政治部宣传科只留下郑律成和公木两人,等待到筹办中的抗大三分校工作。

公木,原名张松如

一天,郑律成告诉公木,他为公木的《子夜岗兵颂》谱了曲。这是公木半年前在抗大一大队学习时写的一首短诗,意境非常优美。当郑律成用他那带有朝鲜族音调的歌声哼出来时,公木又惊又喜,他从没想过自己的诗还可以用这种形式表达出来。后来两个人就经常在一块,一个作词,一个谱曲。

当时的延安不仅是革命的圣地,还是歌曲的海洋,到处都飘荡着抗日的歌声,激荡着革命的旋律。1939年5月,冼星海和光未然合作的《黄河大合唱》在延安公演,大受欢迎,郑律成兴奋不已,主动找到公木,提出也写个大合唱。他们对什么是大合唱也不太了解,在他们的概念中,“什么叫大合唱,就是多搞几首歌嘛”。“郑律成对公木说,你是从前方来的,经历过战地生活,咱们也为八路军写个大合唱吧,写八支歌,八路军嘛”。

冼星海指挥鲁迅艺术学院学院排练《黄河大合唱》

敲石砸手,铸就经典

在郑律成的鼓励下,公木只用了三四天,便创作出七首歌词——《八路军军歌》《八路军进行曲》《快乐的八路军》《炮兵歌》《骑兵歌》《冲锋歌》《军民一家》,加上先前写成的《子夜岗兵颂》,共是8首。郑律成设想《八路军进行曲》要长短相间、寓整于散、韵律谐和、节奏响亮,中间还要并排安插上三个四字短句,两人反复推敲,苦心孤诣。

郑律成在延安

公木每写成一首歌词,就交给郑律成谱曲。在物资匮乏的战争年代,没有钢琴,连风琴也没有,郑律成因陋就简,“只是摇头晃脑地哼着,打着手势,有时还绕着屋当中摆的一张白木茬桌子踏步转悠”。意识到公木在带着笑意注视他,“他就走出窑洞,躲到河畔或爬上山坡去创作”。制谱似乎比作词更费斟酌些,郑律成也经常用鼻音哼哼出一个调儿来,征求公木的意见。

一天晚上,郑律成从外面回来,手流着血,吓了公木一跳。原来,郑律成谱曲的时候喜欢拿石头打节拍,一不留神,就砸到了手上。和郑律成接触过的老同志也回忆说,“郑律成是在窑洞里敲着盆、拍着腿写成此曲的”。

郑律成在防空洞里创作

1939年10月,全部编曲才算完成,作品取名为《献给八路军的军歌合唱集》(后改为《八路军大合唱》),《八路军进行曲》是其中的第四乐章。这便是最早在延安广大军民中传唱的版本,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的原创版。

1939年,郑律成在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教唱歌

最好奖励,吃红烧肉​

1939年冬天,在陕北中央大礼堂,《献给八路军的军歌合唱集》首次与世人见面。此后,8首歌曲印成油印小册子,传遍延安,传遍全军,甚至越过千山万水在抗日的前线唱响。

《献给八路军的军歌合唱集》

1940年夏季的一天,郑律成和公木接到了总政治部的通知,让他们去一趟文化沟青年食堂。在那,他们见到了时任中央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的萧向荣。

在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的条件下,肖向荣竟然请他们吃了一碗红烧肉,并告诉他们,《八路军军政杂志》决定刊登大合唱中的《八路军军歌》和《八路军进行曲》。这意味着,《八路军大合唱》已经被中央认可,这顿红烧肉就是对两位作者最好的奖励。萧向荣笑着说:“今天破例,都喝三杯。一杯酒,祝你们继续合作取得更大成果;二杯酒,祝你们更认真地向工农兵群众学习;三杯酒,祝你们再接再厉,继续写兵唱兵!”

此后,《八路军大合唱》的影响更大了,特别是《八路军进行曲》,在根据地几乎无人不会。

几经修改,广为传唱​

创作时,郑律成和公木对《八路军进行曲》最初的歌词始终不太满意。歌词一开头便是“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怎么想都缺少点气势。突然,郑律成想到了著名的抗战歌曲《大刀进行曲》的开头,一句“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将气势推向顶峰。他参考这首歌曲,喊出了最为经典的一句:“向前!向前!向前!”从此,这句铿锵有力的行军口号就成了《八路军进行曲》的开头。

《八路军进行曲》简谱

《八路军进行曲》不仅在八路军各抗日根据地唱得响亮,抗战后期,连国民党的部队也爱唱。1945年抗敌演剧队第5队进入缅甸慰问中国远征军,抗日将领、新一军军长孙立人把该队演唱的《军队进行曲》(1940年在重庆《新音乐》月刊发表时所用的歌名),也就是《八路军进行曲》,暂定为该军的军歌。他把“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修改为“新一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新音乐》是国统区影响最大的一家音乐刊物,抗战期间发表了大量反映抗日救亡的音乐作品和理论文章

1997年,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纂的《纪念孙立人文集》中记述:“他也特别喜欢‘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这支进行曲,并让在部队中教唱。直到后来听说这支歌成了《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才停止了传唱。”

1946年,解放区的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民主联军等人民武装队伍陆续正式改称“人民解放军”,《八路军进行曲》也随之改名为《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歌词进行了部分调整。1949年北平书店出版的歌本《大众歌集》中刊发的《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歌词如下。

1949年北平书店《大众歌集》刊登的《人民解放军进行曲》

这一版本的《人民解放军进行曲》被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演奏曲目,在天安门奏响。

1965年,《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1988年,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签署命令:“经党中央批准,中央军委决定将《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从此,这首歌正式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正式标志之一。

《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简谱

这是一首诞生于抗日烽火中的歌曲,历经半个多世纪,几经修改,薪火相传,始终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