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无不是之父母?成长不够的人,没有资格做父母

2019-06-01   有梦想的唐糖
父母,本应是这个世界上最神圣、责任最重大、难度最高的"职业",但现实却恰恰相反,是准入门槛最低、唯一不需要资格认证和培训考试就能直接"上岗"的职业。

我的微头条大多数来自我文章的节选,昨天我又随便找了一段发出去,令我始料未及的是,这个微头条竟然产生了十几万的阅读量和近千条评论、转发和点赞,讨论的激烈程度,令我这个"没见过世面"的"身披黄v的小散"瞠目结舌。评论区的共鸣声和叫好声让我更深刻的体会到:在"原生家庭带来的创伤感"这个话题上,事态远比我以为的更加严重。同时,也有很多反对的声音,说这条微头条冲击了传统的孝道文化,甚至其中还夹杂着谩骂之声。从言辞激烈的"反面意见"中,我也看到很多人在"承认事实、面对真实"、"构建科学的育儿观"这条道路上仍任重道远。

早上醒来,一则"河源一名7岁女童惨遭家暴!下体撕裂、全身淤青休克"的新闻再一次冲击了我的眼球,而据新闻披露:实施家暴者,正是女童的母亲。

父母,本应是这个世界上最神圣、责任最重大、难度最高的"职业",但现实却恰恰相反:父母是准入门槛最低、是唯一不需要任何资格认证和培训考试就能直接"上岗"的职业。这样巨大的反差,使得"孩子"也随之成为一项高危"职业"——ta的成长和一生的人格、命运,从某种角度上说,完全取决于幸运:如果父母的人格相对健全,那么孩子就可以得到较好的心理滋养,拥有比较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发展;如果父母本身就有人格缺陷,那么孩子就成了为人格缺陷的父母买单的"背锅侠",从这个角度来说,真的让人不禁感慨:"投胎也是门技术活"。

但问题在于,虽然投胎是门技术活,但人的生命却是单程道,既无法重来又时间有限,正如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所言:"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如果我们把时间都用来修补创伤,那么注定没有时间完成高质量的自我实现。所以,"我们能够给到孩子一个什么样的养育环境?"是为人父母者必须思考的课题。

今天就着这个微头条的话题,我想再谈一谈我对"家庭教育"这个话题的理解。

1. "初心和方式",是父母与子女之间最大的误会。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孝"字当先,我们听到最多的是"天下没有无不是之父母",然而,这些浸入骨髓中的文化基因,我们仍需要辩证对待。

主流文化从小就教导我们:"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最无私的爱"。且不说这个论点是否真的成立,单从它的表达上来说,我想这句话里的"爱",应该指的是父母对孩子的"初心"——除去极少数特例,绝大部分父母对孩子的初心,都是毋庸置疑的。不管是出于动物本能的血缘关系,还是出于想要让孩子"变得更优秀"的殷切愿望,大部分父母,从内心最深处是希望孩子"好"的,是希望孩子健康、幸福、快乐的。

但是,正如我们想达成一个目标,不能光凭美好的愿景,还必须辅以坚韧的精神、正确的方法、艰苦的耕耘一样,父母爱孩子,仅凭初心,是远远不够的。

但是,太多的父母被"初心"绑架,也被"初心"自我催眠,挥舞着"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的遮羞布,拒绝成长、拒绝改变。不肯承认自己在抚养方式、教育理念有很多谬误,不肯承认自己带给了孩子很多伤害,自己的行为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的事实,塞耳闭眼,固执己见。

良好的初心≠正确的方式。如果说把"抚育孩子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作为父母的终极目标的话,那么"正确的方式",就是通往这个目标的桥梁。只强调初心,逃避方式的偏差,是对"父母之爱"的亵渎,从本源上也背离了父母之爱的初衷。

孩子对父母的"怨恨",实际上也来自于父母使用了错误的抚养方式,带给自己的"伤害感",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每个人都具有"伤害优先原则"——相比快乐,我们对伤害的记忆更深,更为敏感。这是被伤害的感觉,虽然真实,但却不一定最接近客观,因为一旦进入到主观记忆中的东西,都会伴随着我们当时的刺激和感受,自动叠加来自主观的无意识的偏差。所以,我们常常会不自觉的"放大"自己的"被伤害感"

从父母的角度来说,初心和方式的不统一,带给了孩子严重的被伤害感,这种"创伤体验",造成了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情感隔阂。从而造成了父母和子女——这对原本应该是最亲密的关系,伤痕累累,甚至让很多孩子都产生了"还不如是一个孤儿"的结果。

"初心"和"方式"的概念如果不加以澄清,就会在错误的道路上继续滑行,拿初心掩盖方式的错误,让更多的孩子受到影响。

2.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深远,为人父母,必须成长。

毫无疑问,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终生的、深刻的,一个人后天再怎么修正,也始终会带着原生家庭的烙印——这也是为什么要强调原生家庭的意义。

但很多人对"原生家庭"抱有误会:或者是将自己的所有人格问题都甩锅于原生家庭之中,或者是矢口否认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尤其是伤害。

这两种态度毫无疑问,都是偏激的。前者过分强调"成因",却忽视了个体自身拥有自主选择的能力——即"即使出身于恶劣的环境,但生而为人,永远都有自主选择自己命运的自主权",忽视我们面对伤害,依然可以选择自我疗愈和自我成长,尽最大努力祛除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的事实。而后者,则试图否认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否认"不合格"的父母对孩子心理成长造成的恶劣后果,是一种自欺欺人的愚蠢逻辑。

这个微头条的留言区的大量留言已经充分说明了带有破坏性的抚养方式对子女的影响。

读者A:"我在成长过程中无数次感到来自父母的深沉恶意,但却无法形容也无法向任何人描述这种感受,年幼时的我,在困惑、痛苦与自我怀疑、自我否定中挣扎不休,爱很模糊。",读者B:"如果可以,我宁可不来这个世界,如果一对夫妻生孩子之前可以经过这个孩子的同意,我相信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人都会不孕不育",读者C:"当我意识到我的人格并不足以当人家的父亲,我就感觉家庭毫无意义,只是又一个悲剧的重复。"读者D:"我的父母对我很好,但是他们不太尊重我喜欢的,或者说我的爱好,他们只认为读书才可以让人出息,有时候我很迷茫,我不知道应该遵循我的内心,还是顺从他们"……….

留言区有太多留言,不能一一列举。我们必须承认:在家庭中,挑剔、指责、抱怨、羞辱、控制、敷衍、道德绑架…..这些常见的错误的抚养方式,每一种都会给孩子的心理留下程度不同的创伤,如果更加不幸,遭遇人格、心理有严重问题的父母,例如文章开头提到的新闻中那样的母亲,那给孩子留下的就不仅仅是心理阴影这么简单了,这种创伤性伤害将伴随一个人一生,可以部分疗愈,却永远无法完好如初。

在我学习心理的道路上,我的老师李少成——一位从事心理学临床和研究工作36年的教授曾多次提到这一点:一个人的成长,错过了抚养的最佳窗口期,再想实现人格的重塑,就会困难重重,需要花十倍、百倍的时间和精力也只能部分弥补。正是因为见过太多饱受错误家庭教育方式摧残的孩子的血泪史,才使他痛心疾首,不断教导我们这些学生,要重视家庭教育对人格、心理的塑性作用,要将正确的教育理念传播给更多的家庭。

正如一枚硬币的两面,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全方位、潜移默化的,错误的教育方式催生不健全的人格,而正确的教育方式也会滋养健康积极的心灵。从这个角度说,父母这个身份承载了太大的责任。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很多无意识的方式,都对孩子施加着深切的影响。所以,身为父母,必须成长——只有父母自己成长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才可能做到对孩子施加积极的影响。

一个无法管理自己情绪的父母,会养育懦弱或残暴的儿童;一个对孩子严格控制的家长,会养育强迫和自卑的孩子;一个缺少同理心的父母,会养育自私的白眼狼;一个只关心对错,对孩子只会讲大道理的父母,会养育一个逆反的孩子;一个满口谎话的家长,会养育一个无法与人建立亲密信任的孩子……

父母必须成长,那些笼罩在"父母"外壳下的心灵巨婴,必须直面自己的缺陷

3 .从创伤中走来的孩子:直面心中的恨,爱才有生长的空间。

曾奇峰在为《心灵的面具》一书做序中这样写到:"中国人的防御特点其中之一…在群体中的具体表现之一就是过度的呈现和提倡孩子对父母的爱,而忽略甚至否则孩子因为各种原因(比如成长和独立的需要)而产生的对父母的恨。这使得假装孝顺的伪君子可以大行其道,而敢于直面人性负面的人难以生存。"

正如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心理防御机制一样,民族、群体,也会有群体防御机制。就像曾奇峰所言,中国人的防御特点之一,就是"专注于一种情感,而回避另一种。"这样的文化背景,使得我们很难面对自己真实的心理感受,当有创伤体验的时候,我们如果因此而对父母产生"恨意",是不被允许的——既不被社会主流文化允许,也不被自己内化的道德标准允许。

羞耻感,是人类的一种防御机制。而回避对父母带来创伤的恨意,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我们的羞耻感。

这也是为什么有不少人在这个微头条下面说"你讲了真话,说出了别人不敢说的话"的原因。很多人无法面对自己真实的感受,面对自己真实的痛苦感受,选择了压抑或逃避,然而,压抑和逃避从来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直面真实,才可能解决问题。

如果一个人很不幸,遭遇了来自父母的伤害,内心有非常大的创伤,那么直面自己的创伤,甚至直面自己对父母的恨意,是疗愈自己的第一步。我们的传统文化太逃避"恨"、"气愤"、"悲伤"等等这些负面情绪了,常常引导人们"面不改色"才是正确的对待情绪的方式,但事实上,这些富有攻击性的负面情绪在一定的程度上,表达了人们的"生本能",只要在安全、可控的范围内,尽量面对和接纳自己的负面情绪,是疗愈和成长的第一步

孩子对父母天生的忠诚,和父母错误的抚养方式给孩子带来的创伤体验之间,纠缠着复杂的爱恨交织的情感纠葛,如果你不幸生长于这样的家庭,那么请你首先面对自己真实的感受,请你记住:在伤害性体验面前,恨若没有充分表达,爱就没有存在的空间

4.从创伤中走来的孩子:原谅不是为了"放过"别人,而是为了实现和自己的和解

当我们有了直面自己创伤的勇气之后,我们就有了与自己和解的可能。人这一生,如果想获得内心的充盈,体验内心深处的幸福和愉悦,最终,都必须完成和自己内心世界的和解

正如托马斯·摩尔所说"最好的治疗,是拉近一个人与他生活真相的距离。"有被伤害的感受是事实,然而真相可能比我们感受的更加复杂。

事实上,家庭教育之所以重要,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它的影响是代际传承的,如果没有人率先打破原有的链条模式,错误的家庭抚养方式就会一直传习下去:错误的爷爷养育错误的爸爸,错误的爸爸再养育错误的孙子….相同的错误一直轮回。

很多曾饱受家庭暴力伤害的孩子,长大后反而也变成了曾经恐惧的"施暴者",这是因为他们心中深藏着无处安放的恨意,已经扭曲了他们的灵魂。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我们遭遇"恶劣"的父母,那很可能是因为他们也是"家族错误教育方式"的牺牲品

我有一个朋友,年近40还被自己的父亲一言不合就一脚踹飞,完全谈不上半分尊重和爱护。他的家庭是典型的家长制,父亲跋扈,说一不二。按照力量对比,正值壮年的他可以完败人近暮年的父亲,但是他亲口承认,虽然他和控制欲极强的父亲非常不和,甚至也表现出极度的逆反,但是在骨子里,他对父亲的恐惧深入骨髓。然而在他的印象里,他的爷爷对他非常亲切,但爷爷对待他父亲的方式,和他父亲对待自己的方式,如出一辙。

当他爷爷去世后,他爸就正式"掌管了"家庭大权,成为一个和当年的爷爷一模一样的跋扈而独断的家长。

真相是:他的父亲也是他自己家庭的受害者,但是一个不成长和觉悟的家长,意识不到这一点,他们反而会将自己习得的错误的教育方式像圣旨一样传袭下去,成为曾经"残害"他的教育方式忠实的"实践者"。

同时,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会打破很多心中曾经的“幻象”,作为天生忠诚父母的孩子,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理想父母”的影子,而成长本身,会帮助我们祛除幻象,回归真实。

我们需要探讨原生家庭的重要性,目的是为了追根溯源,找到困扰自身问题的关键所在,但是我们同时也不能沉溺于此,找到了原因,下一步就是实现"自助"。

作为被这样错误教育方式伤害的我们,除了真实的面对自己的"被伤害感以外",还可以有多种方法,面对和处理自己的创伤

生而为人,最珍贵的就是拥有"选择权",诚然,我们的原生家庭无法选择,父母无法选择,被迫遭受伤害的经历无法选择,但是我们却可以在成年之后选择更为宽广的道路:我们可以选择提升认知——了解自己的心理创伤从何而来,该向何去;我们可以选择疗愈,用"正确的"抚养方式重新养育自己——认真的爱自己、尊重自己、信任自己、共情自己;我们可以选择成长自己——懂得自己,也懂得别人,包括那些曾予以我们伤害的人;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自己和自己内心的和解。

这个和解,不是为了任何人交代,而只是忠诚于自己。和解的道路注定漫长,需要脱离幻象、修正认知,最终实现心灵的成长和人格的完善。和解之路,是一场不折不扣的蜕变之旅

有人说:我无法做到原谅,因为父母给我的伤害太深了,他们不值得被我原谅。同样,生而为人,这也是你的选择。

原谅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完成了原谅,我们的内心才能真正放下仇恨和伤害。但原谅不是必须的选择。

我们曾经的伤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选择,但是之后的疗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可以选择,可以真正做一个独立自主的人,选择我们想要的生活

选择权,是一个人最可贵的人权。当我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人生,选择自己的方向,选择自己的道路,我们就真正走在了"活出自己"的道路上。

家庭教育的理念对于刚刚解决温饱问题时间不长的国人,才刚刚兴起,这其中,还掺杂着大量浑水摸鱼的"伪命题",作为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可以选择从自己这一代人开始,努力成长自己,践行正确的教育理念,正如一个读者留言:"我们无法选择我们的父母,但我们可以选择做一个什么样的父母"。

与天下所有勇于自我成长的父母共勉。

如果喜欢,请点赞并关注我:“有梦想的唐糖”。持续输出原创好文,从心理学角度帮你拆分生活里“鸡毛蒜皮”背后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