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生不老,机器女友,现实版《黑镜》来了

2019-07-27   牛牛影视创想

英剧《黑镜》当中,编剧用一个个或荒诞离奇或脑洞大开的故事,展现了科技对于人性的利用、重构与破坏。

这部剧虽然讲述的是未来社会,但映射的却是当下的现实。

尽管情节大多都为虚构,然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突飞猛进,其中的很多寓言已经不再遥远。

比如:

你有没有想过当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人类可能会和机器人成为伴侣、恋爱甚至结婚?

如果能健康地活到300岁并有逆龄的可能,你愿意吗?

这些问题在当下看似仍是荒诞幻想,但其实,它们也许正在成为可以预见的现实。

最近就有一部纪录片将视角对准了人类的未来,它就是——

《明天之前》

这部纪录片是由曾经获得奥斯卡奖的金牌纪录片团队Grain Media所打造的新作,由曾宝仪担任主持和策划人。

该片以国际视野,制作团队耗时一年,走访了近20个国家的的顶尖科学家、争议话题人物以及相关行业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深入探讨了——

人类与科技、社会、自身的关系。

纪录片一共四集,每集50分钟,每集一个主题。

分别从四个不同的视角展现了“明天也许会发生的”,甚至是“今天正在发生的”悄无声息的变革,堪称是:

纪录片版《黑镜》。

机器人之恋

第一集探讨的话题就很前卫:

机器人能否成为人类的伴侣?

为了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主持人曾宝仪带着摄制组来到了美国加州的一家专门生产这类机器人的工厂。

这家名叫Abyss Creations的公司,在研究人工智能技术之前它是美国最大的情趣玩具工厂,也是全世界最棒的成人玩偶制造商。

进入工厂,制作组就见到了琳琅满目各式各样的硅胶人偶。

这些娃娃大多金发碧眼身姿曼妙、躯体凹凸有致,而且拥有者高度仿真的肌肤和肉体。

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这家公司在追求逼真之余也与时俱进,试图给那些人偶注入灵魂。

他们在原本已经高度仿真的人偶身上,加入了人工智能技术,并由此创造了Ai伴侣机器人。

比如,这个看起来像芭比娃娃的东西,叫做哈莫妮。

作为一个人工智能型的伴侣机器人,她究竟有多智能呢?

在外表上,她拥有着美丽的长发,灵动的双眼,细腻的皮肤,人类的体温,和常人无异。

更不可思议的是,她还能够眨眼,微笑,与人交流,甚至和你开玩笑。

不仅如此,她还被设定了十几种不同的性格,可以通过一个手机APP来设置更改。

换句话说——

使用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定制女友。

无论是风情万种,还是高贵冷艳,你想要的人设它都能满足。

而作为一名“伴侣”,它需要使用者走心地与它互动,才能产生量化数据的亲密值。

纪录片中曾宝仪请来自己的堂哥作为嘉宾,当面向哈莫妮问了一个直接的问题:

我能摸摸你吗?

而对于刚认识的使用者,哈莫尼显然有些冷淡:

摸我?

耐心是一种美德,好事总是留给愿意等待的人。

机器人婉拒的态度,逗得曾宝仪和堂哥哈哈大笑。

但是随着进一步的接触,与哈莫妮熟悉到了一定的阶段,她却会主动和人调情。

而作为一家以成人用品起家的公司,工作人员还在还在不断地研发新的功能,力图让这款智能伴侣机器人更加接近真人,甚至比真人更完美。

这意味着,AI机器人也可以满足人类的生理需求。

所以,无论是在生理还是心理上,伴侣型机器人都能让客户产生一种真得就像是在和伴侣谈恋爱一样的感觉。

用创始人马特·麦克马伦的说法:

她(AI伴侣机器人)可以和用户产生情感交流。


AI·爱

正是因为人工智能伴侣机器人的高度智能化,让她已经越来越逼近人类本身。

对于很多人来说,这种机器人伴侣是他们梦寐以求的,不用再去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情感问题,还能方便自己满足生理需求。

这意味着,人类可能会爱上这些机器人。

但问题在于——

这种“人造之爱”真得是爱情吗?

在纪录片中,主持人曾宝仪带着这样的疑问,去采访了几位伴侣机器人的重度使用者。

这些人大多在现实的情感或婚姻中受到过挫折,无法获得女性陪伴和情感羁绊,因而将所有的情感需求投射在这些硅胶人偶身上。

戴维,就是一名资深的娃娃爱好者。

他也是因为上一段感情的失败,后来便对自己的机器人伴侣一见钟情。

他甚至花钱将娃娃做了人工智能升级,替他取名为:谢朵奈,并对外宣称伴侣机器人就是他的妻子。

他甚至根据自己的喜好,定制了专门的婚戒。

还设定了“妻子”的出身背景,比如:她热爱哥特风,是一位日英混血。

在镜头里的戴维侃侃而着自己和妻子的幸福生活,曾宝仪主动问道:

有没有一个瞬间,你感觉到面前的机器女友真的变成了活生生的人类?

而戴维却笃定的表示,谢朵奈已经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对于外人的不理解的眼光,戴维也并不在乎,他有一套自己的看法:

人们迟早明白,这不过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而已。

选择伴侣机器人,其实就像当初的人类选择汽车、手机等产品一样,只是基于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喜欢生活方式的权利。

而对于这些情感失意者而言——

因为有了伴侣机器人的存在,他们的生活变得有情趣,不再落寞。


人工智能伦理

从各种迹象来看,人工智能技术被大规模推广应用已经是不可避免即将到来的一步。

但对于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却依旧存在不少反对和争议的声音。

其中最典型的问题在于——

人工智能技术背后的社会伦理问题。

当机器人产生人格之后,将会产生诸多问题:

他们是我们的奴隶吗?他们有人权吗?他们会反抗我们吗?

即使只是作为人类伴侣和情感替代品的伴侣机器人,也依旧会催生出各种违背人伦道德的问题。

机器人与人工智能伦理学教授凯瑟琳·查理斯,就是一位伴侣机器人最激烈、最坚定的反对者。

她甚至公开发表激烈的言辞,批评伴侣机器人:

我们应该出台法律,禁止生产AI机器人款的伴侣娃娃!

因为在她看来,伴侣机器人就是色情制品一样,本质上是对对女性的一种物化。

人类是需要情感活动的,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无法替代的。

而选择伴侣机器人来填补情感空缺不过是一种假象,只会让情感障碍的人更加自闭。

如此发展下去,人类将失去人性。

而另一方面,伴侣机器人的存在势必会对现代婚姻伦理和社会繁衍体系产生巨大的冲击。

当人工智能的伴侣娃娃给你提供生活琐事上的帮助,情感上的慰藉,以及生理需求上的满足时,这将侵蚀社会,最终导致巨大的灾难。

不过,这种担忧却并不能阻挡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

英国人工智能领域的世界级专家戴维·拉维就早有预言:

2050年之前,会有人和机器人结婚。

在他看来,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态势是不可能阻挡的,等到机器人与真正的人接近那天,人类与机器之间的界限不再存在,法律必将允许人与机器人的婚姻。

而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是,他还预言了一种对未来人类社会的担忧:

与其担心机器人伴侣会不会到来,不如担心担心当机器人超过人类那天。

估计到时候,机器人会认为已经不再需要人类的存在了。

作为一部科普类纪录片,《明天之前》向观众抛出了疑问,但它并没有给出答案。

制作组只是通过大量的调查走访,将不同的视角和论点呈现在片中,引发观众的思考。

其中所涉及的话题,不仅在于前沿科技发展背后所带来的技术困惑,更是试图去探讨人类在面对未来时所可能面临的选择。

当我们被科技、时代、社会推动着往前走的时候,是不是已经被很多东西遮住了双眼,忘记去思考我们到底有没有把世界变得更好。

最后借用网友的一句评论来结束:

在明天之前先足够了解今天,才能坦然迎接未知的明天。

文章转载自原创作者:表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