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朔州最美8处古村落,桑干河上游古风悠悠

2019-11-12   古村记

山西,朔州。

位于山西北部,桑干河上游,西北毗邻内蒙古自治区,南扼雁门关。

千百年来,北方各民族交融在这片水土上,留下了浓浓的历史痕迹。

一起来看看这里最美的8处古村落,你到过几处?

1 旧广武村

旧广武村位于山阴县张家庄乡南,全村650户,户籍人口约1780人,常住户530户,约1300人,大都居住在旧广武古城内。全村城南房屋建筑年代较早,多为土木结构,所以老旧院落居多;城北以前为空置地,房屋建筑年代较晚,建筑风格偏现代化。

村内保存着一座古朴静美的辽金时期古城,依然原生态的环境和淳朴的民风民俗。据《辽史》记载,旧广武始建于辽、金,为雁门关之山前防御据点。今存较完整的古城墙系明、清修建,城墙东西长300米,南北长500米,城高 8.2米,女儿墙高1.7米,墙基宽6米,有东、西、南三门,是我国现存辽代古城最完整的一座。

2 青钟村

朔州市朔城区南榆林乡青钟村,位于朔城区紫荆山脚下,因是昭君出塞的第一村而得名。

在青钟村村北,昭君墓就立于一块四周平坦的耕地上。在这座隆起的一个高四五米的封土堆上,一座汉白玉石墓碑就在不远处。

碑阳镌刻首部浮雕左凤右龙,俗称“龙凤呈祥”,碑身两侧边做升龙盘曲于柱。碑首的“篆额”是“流芳百世”四个字。碑体正文用蒙汉两种文字镌刻了四句五言韵文:“头枕大青山,脚登雁门关,玉手嬉桑干,泪眼望长安”。碑阴镌刻线雕身着裘服、怀抱琵琶的昭君肖像,仪表端庄,神态安详,低首沉思。

3 七墩村

七墩村,是平鲁最北紧靠长城边上的一个小村庄。旷阔的河谷隘口成为出入山西内蒙的交通要道,晋蒙以长城为界,曾为内地与关外少数民族交战的战略要地,同时也是和平时期商品贸易交易的重要集散地。七墩村2016年列入第四批 中国 传统村落名录。

关帝庙在村东口一 高台 上,其始建年代不详,碑记清 咸丰 六年(1860)曾重修,正殿、钟鼓楼均为清代遗构。殿内壁画内容主要是三国故事和一些上古神话,具体作画年代,没有介绍和说明。该建筑目前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目前平鲁唯一的一座保存较为完整的清代木构建筑。

4 新安庄村

朔城区北旺庄街道新安庄村,原名米昔马庄,地处雁门关外桑干河源。现处市区西南端,距市中心仅 4 公里。这里有享誉三晋的“塞外清华园”朔县师范旧址、有闻名遐迩的“天主罗马教堂”、有朔县师范附小旧址、有朔城区农业综合观光园“新农苑”、葡萄采摘园、垂钓园等。

5 故驿村

山阴县马营庄乡故驿村,位于雁门关外“馒头 山”下,方圆五公里均为平原,因古代古城驿站得名。传说故驿村曾有 石狮压位。是适合居住的风水宝地, 现仍有“古城”的地名。故驿村选址于 馒头山下,倚青山,傍桑干河支流 流水,风光优美。

6 小石口村

小石口村,坐落于应县城东南约十五公里处,隶属应县南河种镇管辖。闻名、拥翠二山呈半月形环抱村庄,川区与小石村、丁堡、大石口三村为畔,山区和赵家窑、三岔、狼峪村为邻,是应县五大峪口村之一。其村史向上可追溯到夏禹时代,下延至今,时跨四千五百余年(不含初创时期),故可以称为古村。

7 北楼口村

应县大临河乡北楼口是一座千年古村。作为内长城翠屏山段的最大隘口,它有最古老的边防险关,最繁荣的边市商埠,最辉煌的寺庙群落。“先有北楼营,后有大同城。”,这句民谚真实地道出了北楼口沧桑厚重的历史。据史料记载在唐高祖武德七年,突厥颉利可汗曾“款至北楼关请互市”。说明在唐朝以前北楼关就是内长城线上的重要的边关互市商榷。

8 王皓疃村

王皓疃村,以古堡出名,位于怀仁市桑干河畔的河头乡。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甲子年(1385年),已经有600多年历史。大顶山北麓,与大同、应县、浑源三县接壤,依山傍水,交通便利,历来是商品交换的中心,兵家必争之地。

该古堡现存四方城墙,开东西两门(设瓮 城),东西长 200 米,南北宽 200 米, 总面积 4 万平米。现在这里已形成为怀仁市的一个城郊型新农村。追寻历史文化,观赏自然风光,开发旅游景点,建设综合经济景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古村记编辑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