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洞察 丨作者 / 刘润 整理 / 程志
这是刘润公众号的第619篇原创文章
最近,印象笔记邀请我成为写作导师。
接到这个邀请后,我自己诚惶诚恐,受宠若惊。
我的公号和很多自媒体大号比起来,还很小,只有接近50万的订阅者,和那些知名作者比起来,自认为我的写作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但印象笔记的伙伴还是很坚持。
那我也就斗胆将我公号写作的一些感悟,分享出来,希望能给到热爱写作的你,一点点启发。
其实,如果熟悉我的朋友可能知道,我的本职工作是一名商业顾问,为海尔、中远、恒基、百度等多家知名企业提供战略咨询服务。
因为工作的缘故,我每年有大量的时间在外培训、讲课。
2018年,我一年有102天在外讲课,如果加上前后出差在路上奔波的时间,每次课算2天,那我2018年足足在外204天。
那我用什么时间来写作?只要空下来,我就会写。
在得到,两年《5分钟商学院》520期,写了超过100万字,还写了《商业洞察力30讲》,3门课程累积已经有40多万学员付费订阅。
只要有机会就会录语音,然后交给我的小伙伴,请他们帮我把语音整理成文字,变成文章,交付给刘润公众号的读者。
截止目前,整理了600多篇原创文章。
下面,我就把刘润公号整理了600多篇原创文章后总结的4点经验分享给你,期待能给一点启发。
— 1 —
在介绍方法前,我想和你说说,我对写作的兴趣和热情是怎么来的?
我是一个极其热爱写作的人,从1994年开始,我已经写了整整24年。
我在和张泉灵老师的一次对谈中,泉灵老师提到,她在做一件事:把孩子们自驱力种子,种进热情的保护区。
只有有了自驱力,我们才能驱动自己主动去学习,在遇到困难时挺过去。
那么我是如何喜欢上写作的呢?
有一次,我在小学生报上读到一篇作文,叫《我的十岁生日》,心血来潮也写了一篇。
写都写了,别浪费,于是我把这篇文章给了语文老师。
没想到,我的语文老师做了让我至今难忘的事情:在课上朗读了这篇文章,并表扬了我。
那种感觉,像吃了5个鸡腿、10个冰淇淋。我找到了一点点写作的乐趣。
后来,我初中写诗,送给了老师;高中,给报社投稿,拿到人生第一笔稿费;大学,写散文集,印刷成册;工作后,写博客,写出传遍网络的《出租司机教我的MBA课》;再然后,写书,一本、两本、三本、四本;再再然后,连载专栏,《5分钟商学院》《商业洞察力30讲》……
每次倒带过去,我都会想起那个场景:阳光明媚的下午,笑盈盈的语文老师,给全班朗读作文。
她可能永远都不知道,一个孩子的热情不经意间被点燃,激发了他体内的增强回路,甚至让这个孩子一生都发生改变。
这就是我是如何爱上写作的,我的写作热情从何而来。
— 2 —
万事开头难。
很多人写文章都卡在了不知如何开始,半天写不出一段话。
我们也同样会遇到这样的问题,那怎么办?
后来我们想到了一个心法,那就是写任何文章先确定观点,也就是以观点为起点。
什么意思?
就是一篇文章一定要有我们的观点,这个观点是我们对发生的一些商业事件,去努力寻找一个我们认为对读者有益、有帮助的知识点。
比如,华为花201万招应届生,我们怎么看?
我们的角度是生意模型,因为华为做的是伟大生意,所以华为才能用顶级的薪酬去吸引顶级人才。
用生意模型这个框架去分辨一家公司,如果读者学到了或者掌握了,对读者会特别有帮助。
但是平时生硬的、纯理论的讲生意模型,读者可能看不下去。
正好,有了“华为花201万招应届生”这样的商业事件,这时候我们讲“生意模型”这个知识点、观点,读者就会更容易去接受、理解、学习,最终为读者所用。
再比如,垃圾分类这件事,我们怎么看?
我们的角度是北京更有用户视角。
如果读一篇文章像品一个人一样,那么这个对读者有益的知识点、观点就是这篇文章的灵魂。
— 3 —
一篇文章有了灵魂后接下来做什么?
搭骨架。
就是把我们要传达给读者的灵魂搭建出一幅骨架出来。
有人说,全天下最难的两件事情,就是把钱从别人的口袋里掏出来,以及把想法塞到别人的脑海当中去。
那如何才能让读者顺畅地读完,接受这篇文章观点呢?
那我们的骨架就一定要有三千尺的逻辑势能。
什么意思?
大部分人的思维是线性的,而不是树状的,更不是网状的。
树状思维,是极少数的聪明人;网状思维,是举世难求的大智慧者。
比如,一种典型的线性思维:“问题-原因-方案”。
老中医看病,一般都是先看你一眼,然后问,在你第三根、第四根肋骨之间按下去,痛不痛?
你一按,哇,好痛。
然后老中医说,这是因为什么原因。什么原因,你会真的在听,并且理解。
接着老中医不说,你也会问,那怎么办?
这就是一种正常人的思考线索。
如果医生用树状结构来讲,人类有35类疾病,主要分布是什么,成因有几种,每种概率是多少,他还没讲完,你就睡着了。
所以,我们的文章是为了帮助读者理解、接受、学习这个观点,而不是我们讲完。
如果这样,我们搭建的骨架就要站在读者角度思考,让读者能痛快淋漓的一下子读完整篇文章。
比如,我们《刘润对话张泉灵》的文章,明确了灵魂是“把孩子们自驱力种子,种进热情的保护区”后,我们搭建的骨架是这样的:
这就是三千尺瀑布的逻辑势能,每一步都能引导读者的思想,能非常精准的揣摩读者如何思考。
提问,回答;再帮他问出来,接住再回答;再问出来,接住再回答……
三千尺瀑布逻辑势能,我们追求的结果是什么?
应该是能让读者读完文章后感觉淋漓畅快说:简直就是我肚子里的蛔虫,把我想说的话都写出来了。
— 4 —
一个人、一篇文章有了灵魂、有了骨架之后,接下来需要什么?
血肉。
血肉的意思是,一篇文章搭好骨架后,文章中要有充分的案例、详实的数据、照片、视频等等这些,这些是血肉。
只有把血肉填充上去,一篇文章才能说是一篇真正的文章,才能丰满。
这时,你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导游,你的目的,是把游客从A点,遵从一条每步都有台阶的路径,带到B点。
你要懂得铺设一路的台阶,让游客有个安全、完美的体验,而不是自己站在C点,自嗨。
铺设台阶,是个大学问。
每一步台阶都要是坚实的(无法否认的事实),台阶与台阶之间,必须相连(无可辩驳的逻辑)。
你说的每一个案例,都要是经过谷歌;每一个数字,都要经得起百度。这是整个文章的台阶。
万万不可为了某个观点,胡编乱造。
这会让你的读者踏上这个台阶的时候,轰然倒塌,摔向深渊。
更重要的是,你的每一个案例,和你的结论之间,必须有严密的因果关系。
这时候,读者才会心悦诚服的抬脚,从上一个台阶,迈向下一个。
否则,你就是把他拽上去的。他会很不满意。
多拽几次,他会觉得自己智商受到侮辱,会和你打架。
在跟随你的过程中,读者一定会打破砂锅问到底,心中不断的闪现出各种疑问。
那我们就要用不可辩驳的事实,翔实的数据材料,让读者迈向下一个台阶。
— 5 —
一篇文章有了灵魂、有了骨架、有了血肉,是不是就可以了?
还不够。
一个人若是出门见人,总归要穿衣打扮。
一篇文章同样如此,这时,我们还需要游标卡尺的用词拿捏,需要给这个人、这篇文章添加上一点情绪。
让这篇文章给读者更亲近、感同身受的感觉。
什么是游标卡尺的用词拿捏?
游标卡尺式的用词拿捏:第一点就是改,写完之后要不停修改删减。
这个比较好理解,我们公号写作有个Tapd流程,一篇文章小伙伴写完,要进入质监站。
其他成员都是审核人,会对文章提出各种修改建议,只要有一个小伙伴不通过质检,这篇文章都发布不了。
第二点就是短。
著名的作家马克吐温,他曾经给朋友写信,表示抱歉:我今天没有时间给你写一份短信,所以今天只好给你写了一封长信。
这句话听上去很颠覆,这也说明了他有时间才能写短信,为什么?
因为写长信很简单,但把长信变成短信要更花时间。
所以“删”的目的是什么?是把没有价值、没有知识含量用词剔除。
第三点就是准。
文章中用的词要确保准确,不会产生歧义,不会让读者产生误解。
改、短、准,是游标卡尺用词拿捏的三板斧,三字诀。
最后,一路走下来,会很幸苦。
你要不断给读者看到一些美丽的风景,补充一些可口的食物,那是对精神、身体的奖励。
幽默感,是最好的奖励,那是听懂一个知识点后奖励的欢乐,是豁然开朗、顿悟的快乐。
最后的话
总结一下:
1、找到一个商业问题的独家洞察作为起点,这是灵魂;
2、用三千尺瀑布的逻辑势能为这个灵魂搭建好骨架;
3、用无可否认的事实、无可辩驳的逻辑填充进血肉;
4、最后要做到游标卡尺式的用词拿捏,并给文章附着上情绪,附着上一些幽默。
作为一名商业顾问,每年有100多场线下课程,如果说演讲是在现场影响更远,那么写作在时空上就可以影响更深。
我也深知,在接近3000万的公众号中,刘润公号只是那个有一点点影响力的公号,和很多自媒体比起来,还很小很小。
而写作方法,江湖上一定有8万4千个门派。
那我们这个门派,这样的写作方法目的是什么?
我们这套写作方法的目的是为了能更准确传递信息,把晦涩难懂的商业知识传递给更多人,让更多热爱商业的小伙伴能看得懂、学得会、用得到。
这就是,我们刘润公号关于写作的4点感悟,今天拿出来与你分享,希望能给热爱写作的你一点点启发。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