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书协副主席生于书香世家,未上大学却是博导,出书狂销20万册

2019-07-02     清风画院

每一个真正能被时代所记住的书法家,除了自身的刻苦努力之外,也有一些客观条件相辅助,才能奠定他在生前就被人津津乐道的社会地位。

至于他真实的书法水平,以及在书法传统历史中的地位,这都是百年以后的事儿了。 现实就摆在这里。全中国从事和喜爱书法的人,至少有数千万,能被老百姓广泛了解和知道的书法家能有几人呢?常常是那些身居高位的书法领导,或者是已经被定格为“书法大家”的前辈。

但这并不是说书法领导中,就没有书法实力出众的人物。也并不是说,书法领导中,全数都是书法大家! 笔者只是阐述了一个老百姓普遍感知的现实现象。

在当今的书协领导中,有名且有利的书法家,多集中在中书协领导层或省级书协领导层,这些人不管字好不好,他的位置就决定了他的书法所创造的“价值”不菲!

本文中所谈到的这位主人公,身兼中书协副主席、江苏省书协主席等职务,没上过大学,却是博士生导师,又曾获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艺术奖”……这些明晃晃、亮闪闪的头衔和成绩,一亮出来就令人感叹不已,毕竟当今一些省份的书协里面,还不一定能找出一位这样的人!

但你知道她是一位女子吗?

你知道她是一位十分刻苦,却在书法领域里走得十分顺当的女子吗?

从她的履历来看,她并不特别。只是在合适的年纪,写了一本关于书法感悟的著作!

本以为这部著作会像一般文化人出的书籍一样,一次印刷多年卖不完,但出人意料的是,这部著作问世16年来,先后被重印23次,印数在20万册以上!

她就是孙晓云,当代书法圈,女性书法家中为数不多的,具有全国性知名度的书坛人物之一。

在孙晓云的《书法有法》中,她简单地回顾了自己的书法经历。自小生在一个书香世家,母亲,舅舅都是传统书法的好手,外公是古文字学家,金石书画家朱复戡,文从沈梦了解,这浓郁的书香气息,熏陶着她,三岁(根据《书法有法》自序推算)就开始提笔练字……

母亲对于孙晓云的功课并不十分在意,但每天都要检查她的毛笔字……

这有意无意间,对提升她书法水平,给了很大的助力。

也许是练书法过于扎实、专注,多年后,当孙晓云静下心来,反省自己为什么要那么辛苦去练字时,她以“现在每天要喝咖啡一样”举例,认为这是一种习惯。 毕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么,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不会书法反倒是奇怪的事儿了!

因此看来,孙晓云的书法完全是在有意无意之间,并不十分辛苦,打下的童子功!

那她的字基础好不好呢? 孙晓云回忆:十多岁时,她曾模仿母亲和外婆的书法手迹,给关在牢中的舅舅写家信,居然还“骗”了他好几年。要知道,孙晓云的舅舅,还是书法行家!

1978年,孙晓云去了军队,头衔是图书管理员。这时,她开始有意无意间,自我梳理书法传统和文化!

七年后,她被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尉天池请调到南京书画院,从此,正式全职开始了对于书法的创作和研究。

此后的30多年,孙晓云的书法名气和实力,渐渐走出江苏,走到全国,走向世界! 这其中,不得不提到《书法有法》。

这是孙晓云在1998年,耗时八个月,从严冬到酷暑,所创作的书法理论专著。这并不是完全专业性质的书法理论书籍,其中,有一些文段是日记性质的口气,相当接地气,却也在专业和非专业之间,建立了一个桥梁,起到了雅俗共赏、意趣盎然的书法理论普及作用!

也许,正是因为这种有别于枯燥乏味、严肃的论述方式,反倒让书本有了长久的生命力!

在2017年9月再版的后记中显示,《书法有法》已经累计出了23版,印数已经突破20万册,开创了近20年来全国书法理论领域书籍销售纪录!这本书的日文版、韩文版也早已相继出版……

如今再回首,孙晓云以她的书法和著作,丰富了作为一个书法家的内涵,也让她的社会地位有了更坚实的能力支撑。至于其他问题,还需要时光的检验!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QfYiJGwBmyVoG_1ZS6Y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