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早起来就酒驾?都是“隔夜酒”惹的祸

2019-07-23     临沂公安

相信大家对“隔夜酒”并不陌生

但很多人不能正确认识它

总以为前一天喝酒

晚上睡一觉就没事了

没想到人醒了

酒还没“醒”

这不

又有人酒后驾驶被查获

还是两位营运车司机

这样的车您敢坐吗?

7月10日6时30分许,临沂交警直属二大队执勤民警在双岭路与蒙山大道交会路口开展早查行动时,对一辆由北向南行驶的出租车例行检查,驾驶人张某疑似酒后驾驶。经现场呼气式酒精检测,显示结果为56mg/100ml,属饮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原来,张某是昨天晚上喝的酒,本以为经过一夜就没事了,没想到栽到“隔夜酒”上了。

酒驾听多了

但是酒后驾驶公交车

你听过没有?

7月14日7时许,临沂交警直属二大队执勤民警在双岭路与蒙山大道交会路口开展早查行动,根据群众线索加大了对公交车酒后驾驶的查处力度。民警在对一辆由北向南行驶的公交车进行例行检查,发现驾驶人朱某疑似酒驾。经现场呼气式酒精检测,显示结果为26mg/100ml,属饮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驾驶人朱某称是昨天晚上喝的酒,没想到还能检测出来。

蜀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

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对以上两位驾驶人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

的违法行为做出了相应处罚

蜀黍提醒大家,

不要以为喝了酒,稍作休息,

过几个小时酒精就“去无踪”,

小心被“隔夜酒”坑!

喝酒后多久才能开车?

酒精在人体内的代谢速率是有限度的,一般每小时仅能代谢10克至15克酒精。因每个人在年龄、体质、解酒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不同的人体内酒精消散所需要的时间不一样。因此,建议驾驶人朋友饮酒后第二天尽量不要驾驶机动车。

法律后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第九十一条 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暂扣六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因饮酒后驾驶机动车被处罚,再次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吊销机动车驾驶证。

醉酒驾驶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饮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的,处十五日拘留,并处五千元罚款,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醉酒驾驶营运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十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后,不得驾驶营运机动车。

饮酒后或者醉酒驾驶机动车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代价成本

经济成本

1、醉驾的员工被单位辞退,且无任何补偿。

2、酒驾或醉驾发生交通事故,保险公司不予理赔。

3、职工因醉驾导致本人在工作中伤亡的,不认定为工伤,不享受国家有关工伤保障。

4、如果醉驾发生意外导致自身伤亡,即使没有伤及他人,也会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

职场成本

1、按照相关规定,党员和国家公务人员出现饮酒驾驶违法行为,除受到上述成本外,还将通报纪检监察机关,受到党纪政纪处分。

2、从事出租车、货车、客运车辆等营运行业的驾驶人,更是面临失业的危险,尤其是醉酒驾驶将终身不得从事营运类工作。

时间成本

1、酒驾付出的时间成本是巨大的,二次酒驾或醉酒后开车,即使不发生事故也会失去人身自由,面临最高15天的行政拘留或最高6个月拘役的刑事处罚。

2、发生事故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逃逸或者有其他恶劣情节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

家庭成本

酒驾违法行为人被追究刑事责任,全家将为其承受巨大的心理负担,特别容易对家中未成年子女造成阴影。家长醉驾被判刑,犯罪记录将伴终生,子女考公务员、上军警校、入党等受到限制。

社会成本

办理移民签证需要提供无犯罪证明,否则拒签,而醉驾犯罪记录则会伴随终生。受到刑事处罚的公民,不得征集服现役。因酒驾造成事故,后果影响深远。致伤、致残、致死亡,都会对双方当事人家庭造成严重伤害,也会对社会和谐稳定造成影响。

看完以上酒驾后果和代价成本害怕吗?

酒后开车,你支付得起吗?

那么,切记做到

“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

为自身、乘客以及他人的生命安全

请远离酒驾,文明出行!

来源|临沂交警直属二大队

精彩推荐

李登全同志对中心城区扬尘污染防治强化攻坚工作提出要求

一张图说清楚户口迁移那些事儿!

李登全:锻造沂蒙公安铁军 担负起新时代使命

扩散!即日起,临沂全市整治电动车、摩托车!这些行为一律处罚!

临沂市公安局举行新招录特警入营仪式暨开训动员大会

微信号:linyigongan

临沂市公安局政务微信

平安临沂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Q_RlH2wBmyVoG_1ZYrz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