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默克尔颤抖的消息刷屏国际新闻,这位德国女总统得到了很多人的赞扬,那些经典的德国神话也让德吹在中国甚嚣尘上。
为什么“德吹”在中国这么流行?
青岛下水道的故事大概是朋友圈里流传最广的德国神话了。
德据时期的青岛下水道修的好,是公认的事实。
但中国人将青岛下水道神话完全推给德国人的故事,是不准确的。
对于1914年的青岛,全城只有五万多居民,而今天青岛市民超过450万,当年德国人所修缮的下水管道只占全城管道的3%,所以这些下水管道与“青岛的德国奇迹”并无关联。
- 建国之后的青岛之所以不内涝,原因很简单:
因为地形限制,主要的高档住宅区沿着市南区和崂山区沿海依山修建,山体地势本来就有利于向大海排水,即便排水系统设计的再渣,出现内涝反而是不正常的。
青岛实际上工业产值很高,工业配套比较完善,所以在市政管网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工业用地以及相应的管网标准,设计和执行标准是很严格的。
而在2018年5月29日,德国伍珀塔尔,当地遭遇暴雨天气,街道被洪水淹没。
为什么人们要神化德国?
一方面可能是因为近些年随着媒体互联网的开放,要想博眼球就必须夸大事实,胡编乱造,断章取义。
媒体为了抓眼球而生成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飞速传播。
而揭露真想的文章往往却得不到应有的关注。
这也就不难想象,为什么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德吹文章会在网络上流传至今。
另一方面,德国确实是一个优秀的国家,无论是制造业,科研,教育产业,都体现出其民族认真,勤奋的特点。
但是在德国生活久了,也会被德国人固有的固执,繁琐的程序累的够呛。
要知道,德国也存在食品丑闻。
德国一样也会大型活动后垃圾满地。
2010年也发生过踩踏事件,年轻人天天坐车捧得大多数也都是手机,上各种培训班的孩子也多的是,初高中的课本毫不夸张的说,知识点比中国教程多几倍。
曾经炙手可热的“德国制造”标签,却曾经是假冒伪劣品的代名词。
19世纪3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接近尾声时,德国却依然是一个农业国家。
1871年,废除了行会学徒制度的德国,开始利用贸易保护,全力扶持劳动密集型的外向经济。由于当时英国制造是品质与市场的保障,德国人开始仿造英国产品。
在大量合法或非法渠道获得的经济情报的支撑下,德国仿造英国产品,再用“英国制造”的标签出口到世界,从铅笔玩具到钢琴家具,“德国制造”甚至完成了德国军队不曾完成的壮举:占领英国。以至于有愤怒的作家出了一本叫做《德国制造》的讽刺书籍。
比如发明了坩埚钢工艺的英国厨具品牌“谢菲尔德”。
德国索林根餐具使用低劣材质和错误百出的技术指标生产出冒牌谢菲尔德,无论锋利和坚硬都不能与原版相比,但却用低价极大影响了正品的销售市场。
1887年8月23日,深受来自德国工业仿制品侵害的英国厂商推动议会,通过了商标法案,要求用“德国制造”的标签用来标识来自德国的便宜复制品。
谁能想到,以质量著称的“德国制造”,曾经是英国赐给德国的劣质标签。
2011年,罗永浩声称自己购买的西门子冰箱和洗衣机都有质量问题,“再也不买这个倒霉牌子了,电器还是日本人做的靠谱。”
同年11月20日,罗永浩在北京西门子总部门前,用锤子当众怒砸3台冰箱。不仅是罗永浩,很多西门子用户也反应质量问题。西门子中国区的总裁被迫道歉。
而德国人的生活也不是都很尽如人意。
据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的一项研究表明, 41%的德国成年人的资产低于10000美元(约合8900欧元)。与其他国家相比,这一比例是非常高的。
美国成年人资产不到1万欧元的穷人比例为28%,英国为18%,澳大利亚为6%,韩国仅为2%。
其他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根据Ing Diba的调查,三分之一的德国人根本没有存款, 主要原因是因为收入不足。
德国经济对于出口贸易的依赖巨大。
据德国科隆的商业研究所的研究,德国四分之一的工作岗位都取决于出口。德国最重要的出口产品是车辆和机器,以及化学和电子技术产品。
所以睁大的你的双眼,别再被德国神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