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有电影号写了一篇《张艺谋已死》,怒其不争。
后引来国师夫妇的口诛笔伐打官司,双方后来都挺委屈。
引发这场论战的,就是今天我要说的电影:《长城》。
败家子一直觉得,这是近年来中国在商业IP打造方面,最惨痛的一次失败。
本来由中影、传奇、环球联合出品的《长城》,有机会成就一个纯东方的怪兽大IP。而主创人员,最初也是这么打算的。
在早期宣传中,一直声称饕餮是所有怪兽的祖宗:
这是制作方的野心,希望凭借中国新兴市场的资本、流量、名导、名优,造就商业上的怪兽级成功,可惜,适得其反,贻笑大方。
如果有机会重来,哪怕预算减半,明星砍掉三分之一,相信能拍得更好。
为什么?因为电影是滞后的,张艺谋没死,他只是老了,预判错了观众的喜好。唉,当年《英雄》伤他太深——多好的片子,结果不叫好也不叫座。
所以他拿出了群戏版的“恐龙战队”,把好好的《长城》守卫战,拍成了巴啦啦狗魔仙……流量们来来回回,刘德华连扮相都还是狄仁杰的,景甜比马特·达蒙和红蝎子俩鬼子还违和,中不中、洋不洋,全无章法。
浪费了宏大的初衷和故事框架。
在2016年的时候,传奇的“怪兽宇宙”、环球的“黑暗宇宙”都有了雏形。
《长城》这部电影,本来是美国片,就是为了尝试将“怪兽和黑暗”电影宇宙的边疆,扩展至远东,才联合中影一起创作。
可惜,中影的高层和张国师,不知道是不是不屑搞什么电影宇宙,还是被乐视审美带得跑偏,完全把它当成了《小时代》在拍:堆流量明星、花里胡哨、拿着土鳖当地气。
我们试想:
如果当年《长城》的班底,有《流浪地球》一半的魄力,想着去开创中国奇幻的新台阶,结果会不会不一样?
看完《长城》点映的那天,我做梦梦到《长城》只是个先导预告,正片叫《饕餮》。没有流量明星,肃杀的氛围向《权力的游戏》前五季看齐。然后“饕餮”这个形象就站了起来,跟哥斯拉和金刚并驾齐驱。
不过这终究是做梦。懒得查《长城》的美术设定是谁做的,因为当“饕餮”的形象被塑造成恐龙+僵尸的时候,《山海经》里那头狂暴的异兽,就已经夭折了。
这哪里是《长城》,分明不过是简配版的《侏罗纪公园》、四足版的《僵尸世界大战》,差别仅在于:角色们穿着天线宝宝色号的盔甲。
有人说,没啥可惜的,《长城》不行,我们可以再拍啊。
他们不懂,商业的成功,需要无数精英成炮灰,才能换了一搏之机会。
《九州》的主创班底不可谓不强悍、底蕴不可谓不深厚吧?可惜写手终究不懂资本和高维度娱乐,整个世界不接地气,不死不活撑在那里而已;《画皮》系列想深耕聊斋,却终究跳不开卿卿我我的肥皂剧套路,心智逼仄、器量狭窄。
要说这几年还有点庞然色彩的,反而是动画《白蛇:缘起》。
我为什么如此看重巨兽的IP,首先当然是因为喜欢。其次是不服气:我看了那么多年的奥特曼,我们的孩子居然还是在看奥特曼,我们的特摄,居然在2019年还在山寨奥特曼。
烂泥扶不上墙!
而在国际上,我们的国家也走到了一个直面最强者的关口。这时,文化的力量能自骨髓深处给予力量——而巨兽的IP,是能够承载万民自豪感的具化。
所以,当我看见那一个个养鲲的垃圾广告,却看不到一个骄傲的巨兽IP时,才会想起《长城》,觉得分外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