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州区扶贫故事:从挑水吃到户户通自来水

2019-08-26   开州刘登平

净化自来水(资料图片) 特约通讯员 田浩 摄

村民用上干净的自来水 记者 熊程成 摄

人饮工程解决村民用水问题(资料图片) 记者 刘康 摄

整治后的山坪塘(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熊程成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保障。对于“十年九旱”的南门镇东阳村,一直以来,靠天吃饭、靠天吃水是群众解决生产生活用水的基本方式。

受地理环境复杂、水资源严重短缺等条件限制,用上干净、卫生、充足的自来水简直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滴水贵如油、吃水不方便曾是南门镇东阳村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如今,家家户户用上自来水,群众彻底告别了四处找水、扁担挑水的苦日子。

第一次变迁

小时候跟着父母挑水喝

日前,记者来到东阳村1组,村民刘安菊正在院坝前清洗午饭后的餐具。记者看到,一股涓涓的自来水,顺着水管流到餐具上,溅起朵朵水花。

说起用水变化,刘安菊感触颇深。作为土生土长的当地人,刘安菊是用水时代变迁的见证者,她对国家的政策充满感激。

看着晶莹的水花,刘安菊回忆道,小时候,她喜欢玩水,每次都要挨一顿打,父母总会边打边念叨吃水的不容易。他们每天都要到地里干活,挣完工分回来已筋疲力尽,还要拖着疲惫的身躯,到几里远的河沟挑水。那时路不好走,一趟下来,一桶水到家后只剩下大半桶。这样一来,要来回好几趟,才能将家里的大水缸灌满。

刘安菊渐渐长大懂事,为减轻父母负担,空闲时,她会和兄弟姐妹一起抬水,将家里的大水缸灌满。为了节约用水,夏天时,兄弟姐妹们直接到河里洗澡。

刘安菊说:“那时物质条件匮乏,家里只有一口大水缸,人口多,一口缸的水只够家人用一天。因此,我们都要去挑水、抬水,常常把肩膀都压痛了。”

第二次变迁

家门前挖井就近取水

后来,河沟里的水也干了,村干部让村民挖井、挖池塘。通过实地测量和估判,刘安菊家院坝前的地底下有一条暗河,常年不干涸,适合挖水井。

刘安菊家门前的水井出水多,来取水的村民也越来越多。每天清晨,她总会听到村民们打水、倒水“叮叮咚咚”的声响。

“有了水井后,大家用水方便多了,不用来回跑几里山路挑水。村民也经常到我家门前水井取水,每天热闹极了。”刘安菊说,随着兄弟姐妹们渐渐长大,父母还专门在猪圈旁砌了一间茅草房,用于一家人的洗澡和入厕。

刘安菊说:“每次要洗澡时,才去水井打水,然后将水烧热,提着水壶到茅草房去,再准备一盆冷水和着热水,这样很快就能洗个热水澡了。再也不用像以前,洗个澡还得事先去几公里外的河沟里挑水,再回来慢慢烧水,花费大半天时间。”

第三次变迁

自来水管牵到家门口

后来,村里修了水库,建了蓄水池。于是,村支书发动村民购买水管,接蓄水池的水用。

“过了段一打开水管就有水的好日子,可是时间久了,塑料水管老化,且接头处稍微遇到外界干扰就会掉落。一遇到大雨天就没有水,我就得沿着水管寻找掉落的接头,然后接上。”刘安菊说,毕竟是塑料水管,且裸露在地表,很容易受外界影响而阻断用水。遇到恶劣天气,村民们又回到过去挑水喝的日子。

2008年,国家为解决农村饮用水源不足、水源水质不达标等饮水安全问题,在农村推进安全饮水工程建设,从此自来水不再是城里人的专属。

“现在好了,不管啥时候,水龙头一拧开就有水,方便又干净,大家喝得放心。”“自来水通到灶台前,用起来真方便。”“喝水不用找、不用挑,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说起自来水进村入户,村民们抢着发言。

刘安菊告诉记者,现在不仅解决了吃水难问题,为了杜绝水资源浪费,增强节水意识,还实行阶梯式收费,大家都乐意接受。

从找水喝、挑水喝到饮用自来水,人们对水的要求不仅仅是可以喝,现在更注重如何健康饮水。“有的家里还安装了饮水机、净水器,恒温、二次过滤也逐渐成了大家饮水的新时尚。”不少村民说起现在用水的变化,脸上乐开了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