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宁波,鄞州,童夏家村。
在不少人心目里,这里是宁波隐匿世外的香格里拉。绿树、溪水、村居、古道,犹如一幅浓淡相宜的中国画,简简单单,又如此的和谐,生活在那里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活节奏较慢,仿佛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童夏家村位于鄞州区塘溪镇,由沿溪上下两个村组成,上为雁村,下为夏家。雁村因整个村庄形状像一只展翅的大雁而得名,由下游的童村童家人迁居而成,因此村民多姓童;夏家顾名思义是夏姓居民繁衍而成。
海拔600多米的白岩山,云雾缭绕,从这里发源的一条溪流,向山脚下飞驰,一路溪水潺潺,最终穿村而过,注入堇山湖,这条溪坑就叫梅溪,而这座沿溪而建、隐匿在山谷的小村庄便是——童夏家村。
古村依梅溪而建, 岸边古树众多, 古建筑保存完好, 村周边有多条古道, 可到横溪、奉化裘村、松岙等地, 为浙江省第一批省级传统村落、宁波市历史文化名村。
走进童夏家古村,清晨山村格外清净,村口的古樟树婆娑起舞,斑驳的树荫倒映在长满青苔的老石板桥上,溪水发出“哗哗”的悦耳声,不时响起的鸟鸣,在山谷回响。在门口的溪坑,老人们端着脸盆在淘米,屋里发出生火做饭的声响,几位老人正坐在竹椅上闲聊。
沿溪而建的民宅,多是木结构,青砖黛瓦,绿树掩映,让人产生一种错觉,仿佛进入一个世外桃源。
村里多是黛红色木结构的百年老屋,鹅卵石铺筑的路面,以及碎石垒砌的墙基,别具特色。在老房子间穿门走巷,石板路长起了青苔,屋后是竹林,风一吹,萧萧声起,十分静谧。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自然和谐相处,仿佛与世外的一切绝缘。
村内有童氏宗祠,据祠堂匾额记载,祠堂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后期曾多次修缮,童氏宗祠保存完整,2010年9月被公布为鄞州区级文物保护点。
宗祠坐南朝北,占地面积434.38平方米,由前后二进,左右两厢及戏台共5幢单体建筑构成,整个宗祠屋顶均硬山造,门厅面阔五开间,明间设双扇大门,戏台位于门厅明间后部,单檐歇山顶结构,内施藻井,台壁为木板,尚保留文革期间的毛泽东画像,大殿明间抬梁结构,五架梁架前后双步,用四柱,梢间进深五柱九檩,穿斗结构。厢房位于天井两侧,均面阔三间。
过去连接溪坑两侧村子靠桥梁,最早的一座桥大约是80年前建起来的,叫镇安桥,是一座石拱桥,现在早已废弃,上面长满了青草。现在村里的桥有永晏桥、永靖桥、中兴桥等7座,这些桥将两岸紧密地联在一起,组成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动人画卷。
沿溪坑边的石板路,往山里走,是菩提岭古道。菩提岭古道,从此上去可到达宁波“最美风车道”,可近距离欣赏“风车”。
古村记编辑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