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份结束了,迎来八月。
然而在七月份即将结束的时候,椒妹我去看了剧版的《七月与安生》。
看得我简直就是如坐针毡,不得安生。
我觉得如果用一句话总结,那就是:苍天啊, 放过我们吧!
真心不懂制作团队哪来的勇气翻拍电影版《七月与安生》。
也不懂沈月和陈都灵哪来的勇气接这部戏。
《七月与安生》
一言难尽的烂。
各种生硬的剧情一个接一个堆在一起。
只剩下满屏的尬。
剧集一开头就是放了一整首的《童话镇》。
歌好听是好听,但是尬拍成唯美的MV,画风是不是就有点不对劲了?
两名少女在铁轨上跑啊跳啊,洋溢着青春气息的笑脸。
迷之慢动作加上迷之配乐,我感觉仿佛走错了片场。
然后穿黄格衫的少女把手里的数码相机还给后面追着她跑的蓝裙子少女。
顺便刮了下对方的鼻子。
又哈哈大笑地跑了。
恕我不能理解,都高中生了还这么幼稚的吗?
在欣赏尴尬而不失礼貌的MV之后,我们的两大女主,需要正式出场了。
陈都灵饰演的是七月,乖巧娴静内心却隐藏着叛逆因子的七月。
沈月饰演的是安生,看似叛逆不羁实则渴望温暖安定的安生。
电影里的七月和安生是从小就认识,一起长大的那种友情。
电视剧版里面,却变成了在高中临时认识。
而且从认识到成为闺蜜的过程,异常简单。
几乎是眨眨眼的功夫,就完成了陌生人到闺蜜的一个关系的转变。
第一回是在下雨天,七月没有带伞,安生递给七月一把伞。
第二回是安生迟到,被教导主任逮住罚站。
碰巧路过的七月想帮助安生。
第三回,安生挑衅教导主任的儿子,借此想退学。
之前只见过安生两次面的七月专门去找安生的班长了解情况,知道安生这么做的原因就是想让她的妈妈回来陪她。
加上这次,只和安生见过三次的七月主动提出想要助安生一臂之力。
七月认为安生的方法都太蠢了。
于是七月出主意:在主任经过的路边卖小黄片。
难道这个方法就不蠢了么......
这么三个回合下来,七月和安生就成了无话不说的闺中密友。
这其实是第一集中的前15分钟而已。
这对于闺蜜友情的设定,是不是太单薄了?
各位小仙女都是这样简单粗暴将不熟悉的朋友变成闺蜜的吗?
反正椒妹我不是。
剧情的Bug实在是太多。
明明是叛逆期的安生,非要黏着为自己提供更好经济条件而一心忙事业的妈妈。
即使单身家庭长大的孩子,到了十六七岁这个年纪,也应该懂事了吧。
何况安生是一个拥有独栋大别墅的富二代。
居然还喊苦,卖惨。
有什么想不开的呢我就很想问问。
安生的妈妈因为工作原因不得不回北京,安生大受打击,冲进雨中直奔七月的家。
躺在七月的腿上诉苦。
七月一直来回抚摸着安生的头发,安慰安生。
此时我感觉到七月全身散发着的母性的光辉。
安生说道:那你答应我,永远陪着我,永远不离开我。
......
百合的气氛就要溢出屏幕了。
导演我很想请教一下,你是怎么把刚认识不久还没来得及升华的友情拍出百合的感觉的?
然后安生顺理成章到七月家蹭吃蹭喝蹭床睡。
如果说这些都可以接受的话,那接下来的这个大Bug我真的忍不了。
七月的爷爷因为工厂变故,工人暴力闹事被误伤住院。
这个时候,刚好赶上七月和安生高考(明明在剧中看到两个人还在读高二,一下就跳跃到要高考了)。
爷爷因伤去世,为了不让七月因为爷爷的事影响高考,七月身边的人都瞒着她。
眼看就要露馅,安生在高考开始前立即飞奔到家中,让人帮忙剪辑一段爷爷生前的录音,想办法放给七月听。
听到爷爷的声音,七月终于安心进入考场。
然而就在开考前的一分钟,安生就这样错过了高考。
本来安生可以顺利进入考场的,但是安生在如此紧急的情况下还慢悠悠地走着。
考场的保安同志对只差几步路就可以进考场的高考生视而不见,缓缓关上门将其拒之门外。
导演是不是拿我们当傻子呢?
是不是觉得我们都没经历过高考?
现实中的高考,这种情况能不让进去吗?
保安大叔还不得赶紧吼两嗓子?周围的家长们光看着也要着急了吧。
再者,高考每场考试开考后迟到15分钟以内也是允许参加考试的。
七月刚刚进考场,还没开始答题,怎么就不让进了呢。
这种制造戏剧化的刻意安排,实在不敢苟同。
就算一门科目缺考,还是可以继续考其他科。
虽然可以理解缺考一门的心情,但是安生迟到这一次后,就彻底自暴自弃。
另一边,七月不知道在考场里待了多久,终于在进考场之后第一次出了考场,得知爷爷去世的消息。
我觉得这是科举考试吧,在考场需要待三天三夜后才能出来。
还是说导演经历的高考和我们经历的不一样?
导演的高考只有一门科目?
此外,安生放弃复读去西安也很让人费解。
因为妈妈在回北京前深夜为安生包好饺子,许诺只要安生成功考到北京或者上海的大学,她们就能在一起住了。
最后安生谅解了妈妈。
按照这个逻辑,安生不是更应该好好考试努力考到北京吗。
但是错失高考的安生没想过要复读,而是决定跟一个才认识几天,不知底细的男人去西安。
电影版的安生,是因为走投无路,无法选择。
妈妈把安生当做拖油瓶抛下了她,即使身边有七月,可七月即将开始崭新的生活。
安生也想和七月一样,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
所以安生才带着不舍离开,漂泊流浪,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安生。
然而在电视剧版里,安生的选择像是一个儿戏。
明明有爱她的妈妈,有优越的经济条件,安生完全可以选择复读或者有其他更好的选择。
最后却莫名其妙去给居无定所的乐手当保姆,去夜店卖酒赚生活费。
到底图什么呢?
还有在火车上安生流泪扔掉的电话卡,代表和过去告别。
可是后来又和七月发短信打电话。
这中间是怎么联系上的?
那还扔个毛线电话卡?意义何在?
总之,整个剧情前前后后的各种逻辑矛盾,各种Bug。
我在观看的过程中满脑子都是:
为什么?
这又是为什么?
怎么就成这样了?
此处手动挂上黑人问号脸。
除了剧情,两大女主的演技也是尬得我瑟瑟发抖。
大家也都是感同身受。
陈都灵和沈月,自出道以来,就是争议大过演技。
陈都灵,电影《左耳》出道。
不是科班演员,没有表演基础。
演了几部戏,没什么太大进步,一直在走清纯路线。
沈月的争议更大。
没有偶像剧女主的脸和身材,非要去接需要颜值支撑的偶像剧。
并且毫无演技可言。
在剧版《七月与安生》里,一个清汤寡欲式的面瘫。
一个动不动干瞪眼。
可以看出沈月在努力摆脱她以前在剧中饰演过的傻白甜的角色,力图让自己看起来真的是一个叛女少女。
与教导主任对抗,与七月的互动,都在试图展现一个大大咧咧的叛逆少女的形象。
可是,真的太用力了。
面对母亲离世,沈月用尽全力去诠释“我要哭”。
完全是为了哭而哭,没有一丝的情绪渲染。
表演痕迹太重。
对比下周冬雨的经典哭戏。
虽然哭到面部扭曲,但情绪的渲染非常到位,由浅入深,这才是真的发自肺腑的悲恸。
陈都灵哭泣更是绝了。
不知道是哭还是笑。
要不就是林黛玉式的矫情哭法。
车站告别是一场经典重头戏。
从此以后,七月与安生的人生轨迹开始背道而驰。
这场分别,也是两个人裂痕的一个关键节点。
我们来做个对比。
都是无意中看到吊坠。
剧版的七月居然拿在手上反复观看,还给了男主家明心虚的镜头。
影版,只要眼神就够了。
影版分开后,两个人都撕心裂肺的。
剧版分开后,两个人都不痛不痒的。
真是尴尬的演技PK。
......
整个剧情设定除了主演名字是七月和安生,其他注水的剧情根本与《七月与安生》没多大关系。
原著和电影里那种女生之间又爱护又嫉妒的细腻心思,在剧中的存在感为0。
可以去看看影版洗洗眼睛,何苦和自己过不去呢。
最后友情提示大家:珍爱生命,远离烂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