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的野望:打垮宇文化及就能成功“上洛”,谁知跳出一个王世充

2019-12-18     霂霖清看世界

前文提要:李渊登基后不久,就先后派出李世民与虎视眈眈的西秦进行了两次浅水原大战,为此李渊不惜极力讨好突厥,做低伏小,以免陷入双面作战的困境。而手下云集了众多名将的李世民在第一次浅水原之战失败后,终于不负众望,在第二次对决中平定西秦。在此期间,被派往岐州任刺史的李靖被人诬告谋反,险些又丢了性命,只好回到秦王府中继续重新担任幕僚。此时已获大胜班师回朝的李世民却在豳州遇到了李渊派出慰劳的使节——大唐光禄卿上柱国邢国公李密。


话说大业十四年的四月——也就是义宁二年的四月,打酱油的李唐大军刚从东都抽身返回关中,洛阳又迎来了宇文化及的江都骁果——其实所谓的“江都骁果”一般来说并不是江都人而是以关内人居多,隋炀帝组建骁果军,是在大业初年开始的事情,这本来只是十六卫中的左右备身府下属的一支武装力量。但是随着十六卫武装力量的国家化和地方化情形的加剧,常规的十六卫武装帝王禁卫和私兵的性质淡化,骁果军成为禁卫武装的代表和骨干。所以炀帝巡行天下都带着他的骁果军。当然事实上即使在炀帝南下江都之后,长安和洛阳两京也依然驻守有一定数量的骁果军,作为当地的机动战力。明显的例子是,李渊从太原出发挺进河东的时候,屈突通派遣桑显和率领骁果军去救河东,就是抽调的驻长安的骁果军。不过作为皇帝的禁卫武装,骁果军的主力还是跟随杨广到了江都。


宇文化及剧照,图/网络。


宇文化及干掉隋炀帝之后,就兼并了江都骁果军的主力。不过在骁果军内部,并不见得就卖宇文化及的账,一方面是存在着象沈光那样的忠于杨隋准备伺机揭竿而起的反宇文化及思潮,化及虽然通过及时的内部清洗搞定了沈光,暂时解除了这类威胁,但是对于下一次危机何时爆发的疑问恐怕也没办法回答;另一方面则是骁果军内部整体的思乡情绪,骁果军成员大多是关中一带人,当时思乡情绪强烈,都希望早日返回老家,虽然杨广为了使他们安心待在江都甚至给他们在当地找了老婆,但是依然不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宇文化及准备利用这股思潮,他在到达洛阳附近后就放出消息说准备西进夺取长安,带领关中籍的士兵打回老家去。这是一石二鸟之计,只说要去打长安是为了既对内进行政治动员以鼓舞士气,又尽量不刺激东都的交战双方,降低他们的戒备心理。


不过对于这种说法,东都和瓦岗军方面都极其怀疑:你宇文化及这种小人手握强兵,虽然宣称不来打我们,但是又有谁知道不是假途灭虢之计呢。这个时候,东都和瓦岗军的战争已经持续了将近一年半,艰苦卓绝的东都攻城战将双方拖得筋疲力尽——杨侗一方虽然勉强守住了东都,但是正时刻被饥饿困扰着;李密的瓦岗军内部则由于翟让事件的发酵正日益的离心离德,而洛阳的久攻不下也渐渐使得一些人失去了当日的豪情与忠诚。对于东都来说,宇文化及无疑是当前最大的敌人——杨广身死的消息分别传到洛阳和长安,杨侗和李渊的反应是截然不同的——东都方面给杨广的谥号是“明”,庙号世祖,这是一个相当正面的谥,表明东都是在继续维护杨广的政治正确性,对于宇文化及这个弑君的乱臣贼子自然恨不得生食其肉。而长安方面给杨广的谥号是“炀”,这是一个极度贬义的谥,李渊虽然也声言讨伐宇文化及,不过是基于舆论宣传的需要做做样子罢了,其目的绝不是为了给炀帝报仇。——在这种情况下,东都和瓦岗军的矛盾就退居次要地位,为了对付宇文化及这个国家的首敌,东都开始联合曾经的死对头瓦岗军因此也就不奇怪了。


隋炀帝杨广剧照,图/网络。


对此李密当然是欢迎的——在和东都的长期对峙中,虽然看上去瓦岗军方面还是处于强势的攻势地位,由于一系列决策的失误,其实内部的裂痕却正在生长——比如瓦岗军的二号人物、自成一系的徐世勣,自从李密火并翟让事件后就基本上退出了东都前线,而自个儿跑到黄河以北去守黎阳仓去了,其他原先名义上归附瓦岗军的小股义军转投周边势力的则更多——除去内部的不安定因素,仅就外部威胁来说,现在李密面临着前后两个敌人的夹击,如果不选择一方作出妥协的话,在双重打击之下搞不好连内部也会出现崩溃。

恰好在这个时候,东都开始向他表达善意——东都执政的“七贵”这个时候分成了两派,一派以元文都、卢楚等人为代表,主张同李密暂时合作,另一派则以王世充为代表,主张同李密继续作战。结果元文都等人的主张占了优势,东都派遣盖崇为代表去联络李密,双方一拍即合。李密大喜之下,立即遣使入觐表示愿意归附东都,并送上俘获的宇文化及部将作为见面礼。东都则册封李密为太尉、尚书令、东南道大行台行军元帅、魏国公,另以徐世勣为右武候大将军,并答应李密等击败宇文化及之后就让他入朝执政。双方相互吹捧各自说了一大堆肉麻的话,算是取得了一个皆大欢喜的局面。


李密在和东都修好后避免了两线作战的尴尬境地,从而可以腾出手来专心对付宇文化及,而作为交换的条件是瓦岗军不再对东都进行封锁,甚至开放粮仓向东都大量供应粮食——当然洛阳方面是拿堆积如山的布帛来交换的。东都也算暂时解决了粮食供应短缺的现状,并抓紧时间作了一定的储备。——当时天下的六大官仓,除去李渊控制的永丰仓和常平仓之外,其余四座都为瓦岗军所控制,这四大粮仓就是李密得以号令天下的最大本钱——其中最大者就是洛口仓,设计仓容为24000000石:假定一个成年人一年的基本粮食需求量为六石,则洛口仓的储粮如果全部装满可以满足400万人一整年的需求,再加上回洛、河阳、黎阳三仓的储备,李密确实不缺粮食(当然,当时洛口仓装没装满那就不知道了)。不过也正因此,李密如果不在这方面作一定的妥协的话,那么饿红了眼的东都必然和宇文化及联合来打他——此正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而已——前述东都在面对宇文化及的问题上,有两种处置意见,一种是以元文都为代表主张联合李密打击宇文化及的,另一种则是以王世充为代表主张联合宇文化及打击李密的(至于王世充私下里接触宇文化及势力这个事情大概是真的,因为毕竟老王担任江都郡丞及江都通守那么多年,在当地的人脉可以说是非常的广泛,宇文化及从江都带来的那帮人中肯定有不少人都和王世充有些交情,这就为双方的暗箱交易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如果李密不及时和东都妥协,那么东都方面必然是主张联合宇文化及的王世充势力占上风。


李密剧照,图/网络。


仅就此后的事件发展来看,李密的选择至少大方向是没错的——和东都言和至少暂时避免了腹背受敌的局面——李密也得以放心抽调主力去对付宇文化及。


宇文化及在占领东郡以后,渡过黄河北向攻击驻守黎阳的徐世勣——化及为何不西向渡过通济渠去打东都呢?宇文化及自从脱离江都北上之后基本上都是沿着大运河北进,江都军拥有号称当时天下最强的水师,正因为有了这个优势,所以黄河的存在的对于江都军来说倒不是太大的难题。当时李密控制的四大粮仓之中,洛口、回洛、河阳三仓都位于东都附近的通济渠沿线,瓦岗军主力云集于荥阳、东都两郡,为了应付宇文化及的到来做了不少的准备。江都军看着瓦岗军严防死守,情知西进无望这才东出占领东郡,东郡并没有隋朝屯粮的基地,宇文化及大队人马的到来很快就耗尽了东郡的粮食,这时候化及自然就把眼光盯上了东郡的以北的黎阳仓——那里囤积有炀帝三征高句丽时候积存下来的大量战争剩余物资,而渡河对于江都军来说并不是问题。拿下黎阳仓,全军就能吃饱饭,以此为基地,北上可以沿永济渠夺取河北诸郡,那南下还可以和李密争夺东都,所以化及就率领主力渡过黄河去攻黎阳。


李密当然也知道其中的诀窍,他深知仅以徐世勣所部恐怕难以抵挡骁果军精锐的全力攻击,所以率领两万瓦岗军的精锐主力也渡过黄河来增援黎阳。双方就隔着永济渠在汲郡境内对峙。


其实李密对宇文化及还是蛮欣赏的,自从双方对峙开始,李密就有意把化及招致麾下——当然李密大概主要不是为了化及本人,而是相中了骁果军的精锐。不过双方的开价相差太远,最后也没谈成功——成不成功的李密也没啥直接损失,反正粮仓里有吃不完的粮食,后勤对他来说不是问题。只不过江都军可就惨了,很快就存粮告罄。眼看着就要饿肚子了,再这么下去士气也没法保证,化及决定干脆放手一搏——皇泰元年七月,他亲率江都军主力渡过永济渠寻求与李密决战。


宇文化及剧照,图/网络。


一方是“江都骁果”,另一方则是号称“可抵百万”的“瓦岗内军”,这是又一次硬碰硬的战斗。战斗进行的非常激烈,从早上7点钟开始一直打到晚上7点钟(自辰达酉),双方的部队陷入胶着状态。宇文化及亲自组织对瓦岗军司令部的突击,李密猝不及防竟被冷箭击中,掉下马来,差点一命呜呼,其部下四散奔逃,幸亏亲信秦琼(就是秦叔宝,当时为瓦岗军内军骠骑将军,“瓦岗内军四骠骑”的名头可是很响亮的,排开《隋唐英雄传》以及《说唐演义》这些没谱的小说不谈,历史上真实的秦琼在隋唐群雄中也足以排在顶尖高手的行列)力战才将其从乱军中救出。瓦岗军随即集中主力发动反攻,江都军终因后继乏力而败退回永济渠以东。


这次江都军和瓦岗军的决战,双方主力的伤亡都极其惨重,尤其是宇文化及的江都军,损失重大但是并没有达到攻克黎阳仓的战略目的,其军粮供应就更加难以为续。化及为了保证军队不致溃散或者哗变,只好拼命向汲郡、东郡两处索取粮食。东郡王轨(这个王轨和北周时代的大臣王轨不是同一人,北周的王轨是隋文帝杨坚的政敌,而这个王轨和前一个王轨虽然同名,但是在隋朝竟然能继续做官,也算奇事一件)投降宇文化及本来就是迫于形势,现如今看到瓦岗军击败江都军成了中原最大的势力,情急之下就转投瓦岗军作靠山了。王轨手下有个通事舍人名为许敬宗的是个大才子,李密很是喜欢,就让他做自己的记室参军,和魏征一起掌管瓦岗军的文书档案,这两个人后来都成为唐太宗时代的著名宰相。


王轨降密之后,宇文化及只剩下半个汲郡的地盘,情知再无力与瓦岗军决战,只好放弃夺取洛阳或者长安的计划,转而往河北诸郡寻求发展。江都军很多人本来就是被挟裹来的,和化及不是一条心,于是乘机纷纷转而投向了李密,其中有陈智略帅领的岭南骁果万余人,樊子盖之子樊文超帅领的江淮排槊(长枪兵,专门对付肉搏骑兵的),以及张童儿帅领的江东骁果数千人。


宇文化及剧照,图/网络。


瓦岗军精锐虽然在和江都军的作战中损失惨重,不过在得到这么多骁果军的补充后其整体实力倒未必下降多少。如果假以时日,李密能够将这些来自不同系统的百战精英加以整编融合的话,相信瓦岗军的战斗力应该会有一个质的跃升。不过李密等不及整编完成的那一天了——因为就在他和宇文化及拼死作战的那段时间里,东都发生了一次政变——王世充以武力为后盾,联合段达,杀死“七贵”中的内史令开府仪同三司光禄大夫左骁卫大将军摄右翊卫将军鲁国公元文都、内史令左备身将军摄尚书左丞右光禄大夫涿郡公卢楚、内史侍郎郭文懿、黄门侍郎赵长文等四人,并诛灭他们的宗族子弟,只有兵部尚书右武卫将军皇甫无逸仓皇出逃亡命至长安,这样东都政权就破坏了原先“七贵”共同执政的集体领导体制,而完全落入了王世充、段达一系的操控中,段达依附于王世充,因此东都的实权完全由王世充来掌控了。


李密击败了宇文化及之后,率军退回到河内郡的温县休整,信心满满指望东都大开城门迎接他这位大英雄“上洛”。(这是一个日本传过来的名词,玩过光荣游戏的各位应该都知道,指的是日本战国时代的大名进京执政的意思,日本的战国时代,人们因仰慕隋唐时代的中国,而将京都称作洛阳,上洛的字面意思就是“去洛阳”,也就是进京都见天皇”,这实际上是对强势的日本战国封建领主——即大名夺取政权的一种比较委婉的说法。日本战国的封建领主开始玩“上洛”这种游戏那是距离李密的时代至少几百年以后的事情了,而李密所要做的,才是真正的上洛——去洛阳执政。)哪知传来的却是元文都、卢楚被杀,而王世充严阵以待的消息。既然洛阳城内的亲李密势力已经被老王一锅端了,那么李密只好改变以和平方式接管东都的计划——看来只有在战场上压倒对手才最有说服力。


李密剧照,图/网络。


于是他立刻率领全军渡过黄河南下,赶到金墉城前线。而王世充也没坐着等死,他派手下军士假借周公托梦以鼓舞士气——他部下将兵多是来自江淮一带的老兵,自古有楚人迷信的说法,大多对周公托梦这一套说辞非常信服,于是士气大振——其实也不光是楚人了,古人大抵如此,所以才会有河图、天书、麒麟、灵龟、狐狸叫声、独眼石人这些玩意儿屡试不爽。王世充一改以往东都的防守策略,采取主动出击的方式,直接向偃师攻击——其实老王的这种玩法也没啥新鲜的,东都实在是没粮食了,拿下偃师就可以把河阳仓掌控在手中,至少能让部下吃几顿饱饭,才有资格作下一步的打算,否则让三军继续饿肚子的话,恐怕不等李密打进来就架不住士兵哗变了。李密当然不想让王世充的计划得逞,双方就在偃师附近的邙山摆开决战的架势。


有一个不大为人所关注的事实是其实王世充和李密算是师兄弟,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老师名为徐文远,是隋唐之际著名的大儒,(杨玄感也是徐文远的学生。)所以这场战争算来也是一出同门相残的戏剧。


隋末的六大强兵又发生了一次正面碰撞——这一次是瓦岗军对阵东都军。


王世充剧照,图/网络。


其实如果比照纸面上的实力这个时候李密应该比王世充强很多——虽然在和宇文化及江都军的战斗中瓦岗军主力遭受了惨重的伤亡,但是却及时补充了陈智略、樊文超等宇文化及的旧部,这些都是号称精锐的骁果军精英,因此在李密一方,无论是从兵力还是技术兵器的质量数量上来说,其实力都要超过汲郡会战之前。而在东都方面,王世充政变虽然最后获得了成功,却是以东都两派的决裂为代价的,元文都、卢楚等人虽然被杀,他们的老部下们对老王的忠诚度恐怕老王自己都不敢打包票,老王所能够仰赖的,也就是他从江都带来的那大约两万子弟兵了。当他率领他的亲信主力前出到偃师的时候,后方就主要只能靠段达来维持。(其实要说这个段达本来也不是省油的灯,他本来是隋文帝的近臣,当年文帝发动平陈之役的时候,他也在南征的大军中,主要是在安徽一带作战,不过当时他还只是一中层干部,在隋初那猛将如云的时代并不特别的出彩,所留下的记载也就不多。杨广即位之后他又任左卫将军,征高句丽之时又以他为涿郡留守,那是相当的器重了,所以樊子盖死后他留守东都时面对蜂拥而来的暴动武装时表现的还算相当的忠诚。)


对于王世充的虚弱本质,瓦岗军内并非没有有识之士能发现其中的端倪,上柱国裴仁基提醒李密说:“王世充全员出动,洛阳守备必然空虚,我们可以派兵堵住沿途关隘要塞,阻止其东进,同时抽调三万精兵沿洛河西进,以威胁东都。如果王世充回军救援,我们就退兵,如果他再出来,我们就故技重施,再进攻东都,只要这样我方轻轻松松,敌方疲于奔命,打败他是必然的(裴仁基曰:“世充悉众而至,洛下必虚,可分兵守其要路,令不得东,简精兵三万,傍河西出以逼东都。世充还,我且按甲;世充再出,我又逼之。如此,则我有余力,彼劳奔命,破之必矣。”)”老裴的这一招正是三十六计中的围魏救赵,乃是根据当前的形势所作出的策划——从东都到偃师有大约近三十公里的直线航空距离,如果按照当时正常的行军速度,单程需要花费一至二天的时间,一个来回大约需要三至四天,如果目标是洛口仓,则需要的时间大致正好还要再翻一番。而李密所占据的金墉城却就在洛阳城外,当李密主力转移到偃师之后,留守金墉城的是李密的亲信大将王伯当。如果瓦岗军抱定不在偃师和王世充决战的决心的话,而以优势兵力守城,那么王世充是很难在短时间内突破偃师这一带的防御的,这个时候如果王伯当能够得到支援,则可以优势兵力直接攻击洛阳城,如果洛阳被攻破,王世充就会成为孤魂野鬼,死无葬身之地,那么如果王世充这时候回军洛阳,王伯当只要缩回金墉城王世充一时半会儿肯定也奈何不了他。如此折腾上三五回的话,王世充的部队就算不散架也成残废了。这种打法虽然难看,但是几乎立于不败之地,所以应该说裴仁基还是很有战略头脑的。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Q6tqFm8BMH2_cNUgh2b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