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草香满村繁华已去

2019-08-28   阿杰传承闽南文化



杨忠正用力把草席推紧

在漳州,“天宝草席”以其柔韧、透气、保暖、结实耐用而深受人们的喜爱,一床草席可用上十几二十年,到外地的漳州人,也以能用上家乡的“天宝草席”而欣慰。“天宝草席”名闻遐迩,但你可能不知道,“天宝草席”并不是天宝镇产的,而是出自一江之隔的南靖县。只是因天宝镇历来为漳州西郊物资流通的重要集镇,南靖织的草席要拿到天宝镇上卖,人们就误以为是天宝镇产的,而真正的产地反倒被人们遗忘了。

席草还没长高,但田里已拉上方格网。


割席草


在2米20处把草尾割去,这样就能织出宽度2米的草席。


席草茎的剖面为三角形


把刚收割下的席草剖成两片


草席的原料为席草与麻。席草一般开春种,立秋前后收割,收割后留下的茬会再次长出新芽,成为晚季草。席草的花梗成熟后最高的可达2米多,虽然具有很好的柔韧性,但如果遇到大风天,席草会被风吹倒甚至折断。所以,当席草长到约1米高时,就得在田里立起竹子,用绳子拉出方格网,大风吹来时,席草只在方格内摆动而不会倒伏。黄麻在夏初种,秋季收。黄麻收下后,要经剥皮晒干等多道工序,最后用纺车纺成麻绳。

晒席草


席草晒得快干了,变成黄绿色。


席草收割时,要按长短分开,把草梢切掉,然后用小刀剖开,在石埕上摊开晒。天气好的时候,一般两天就能晒干。把席草的未端扎牢,双手握紧,高高扬起,重重甩下,把蘖叶分离出去,甩干净的花梗,就可以织成草席。

席草晒干了,双手握紧,高高扬起,重重甩下,把蘖叶分离出去。


晒干后的黄麻皮,要用铁耙耙松,撕成细丝,在土纺车上纺成细麻绳,以作为草席的径线。纺时把细麻丝沾水,使其变得柔软。把两条细麻丝绕在纺芯,双脚踩动纺车脚踏柄,带动纺芯转动。随着纺芯的转动,两条细麻丝扭成绳,绕在纺芯上。纺时一手抓着一把细麻丝,一手拉住纺绳的一端,不断添加细麻丝,而纺芯上的细麻绳也慢慢地绕成麻团。

把麻沾水,使麻软化,以便纺麻绳。


用纺车纺麻绳


织草席所用的草席架,由两根立柱、上下横杠、牵绳铁棍及席扣组成。席扣为长扁方形,上面钻有圆孔,圆孔下转为三角扁长方形斜孔,三角扁长方形斜孔下面则为圆孔,并按一圆一斜顺序排列。细麻绳绕过上下横杠,再穿过席扣上的孔,最后在牵绳铁棍上固定。向上提起席扣手柄时,圆孔里的麻绳保持垂直,三角扁长方形斜孔下面的圆孔带着麻绳向手柄方向移动;向下压席扣手柄时,圆孔里的麻绳依然保持垂直,三角扁长方形斜孔下面的圆孔带着麻绳向手柄反方向移动,形成缝隙,席草在席梭的牵引下穿过缝隙,再在席边上把席草头部拆成结。席草头尾粗细不同,在织的时候,要一条头先穿过,下一条尾先穿过,形成头尾相交,织出的草席才会平整。织草席得两个人配合,织一床得花上五六个小时。

把绳子穿在草席架




绳子穿好了。后面是做好的草席。


横杠的孔倒进点油,以使润滑。


刚织好的草席带有绿色,如果在太阳底下晒,一般夏天晒半个月左右就会变成黄色;而冬天如果再遇上阴天,则需要一个多月。由于各地购买习惯不同,有些地区喜欢绿色,有些地区喜欢黄色,就要根据需要调整日晒时间。因为晒草席的时间长,而且草席如果沾上水会变色,在晒的时候,最怕突然下雨,所以要专人照看,以便及时收回来。

席草先淋上水,使其变软,否则织时易断。


织草席


把席草套在席梭上,就可以穿过绳子。


用席梭把席草引进绳子的间隙


把草尾折进去


晒好的草席还较稀松,得用脚踩在草席上,一点一点的挪动脚掌,同时双手用力往上拔,将草席一点点推紧,使其硬挺。然后解开绳头,编好席头绳,再编出两条边绳,最后割掉不用的绳头,修剪草席边上的草梢,一件草席才算做完成。因为推紧的草席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造成松动,所以一般是在要卖前才把草席推紧。

草席织好后,得推紧。


扎席绳


割掉不用的绳头


修剪草席边上的草梢


南靖县靖城镇下魏村,是“天宝草席”的原产地。下魏村距天宝镇只有约3公里,隔江相望。该村织草席的历史悠久,而且其工艺一直处于保密状态,尊祖宗遗训,村里的女人嫁到外地后,不许将制作工艺外传,即使是所生子女也不能教。但到20世纪60年代“文革”初期,因社会动荡,旧的传统观念在“破四旧”声中被打破,加之当时农村经济几乎崩溃,如果能做点手工赚点钱,可解燃眉之急,下魏村邻村郑店村的一些与下魏村通婚的家庭,便开始学着做草席,并很快形成规模。郑店村的杨忠(1949—)从18岁就开始织草席。他种了约三分地的席草,可收干草约500斤。他与妻子杨阿花一年只能织上一百多床草席,收入也就几千元。

晒草席


由于做草席劳动强度大,利润低,一床草席赚不了多少线。虽然鼎盛时期下魏、郑店两村几乎家家会做,但现在当地转而把目光投向利润更高的食用菌及其它产业,以致原产地的下魏村如今竟然没人织草席,而郑店村也仅剩下几户老年人在织,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也许再过不久,郑店的草席将会消失,“天宝草席”这一个具有地域特色的漳州名产,也将成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