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大国初长成:从懵懂中起步的中国申遗事业

2019-10-11   国家人文历史

文|李思达

武当山金顶太和宫。武当山位于湖北,古名太和山,为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首

改革开放之初,刚刚打开国门的中国百废待兴,诸事千头万绪,并没有立即注意到《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直到1985年,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和另三位著名学者阳含熙、郑孝燮和罗哲文才联名提交了一份政协提案,详细阐述这项公约对保护中国珍贵的自然、文化遗产,以及在世界上宣传推广的重要意义。这项提案获得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就在当年11月,在有关部门的积极运作和推动下,中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缔约国行列,并且在同日获人大常委会批准。

虽然加入了《公约》,但此时中国刚和世界接轨,在申遗工作上也只能说是个懵懂的初学者,基本还处在熟悉《公约》相关程序,了解世界遗产理念和规则阶段,只能在摸索中展开申遗工作。不过,作为一个拥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丰富的遗产资源让中国出手不凡。1987年,首次申报世界遗产的中国就一举提交长城、北京故宫、莫高窟、秦始皇陵、泰山和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等6个遗产项目,并且都顺利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与此同时,中国在世界遗产领域的国际影响力也稳步增强。1991年,中国当选为世界遗产委员会委员国,并于1992年和1993年连续两届当选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副主席国。

1996到2005年,随着中国对世界遗产逐步熟悉,申遗工作也进入了一个成长期,世界遗产数量快速增长,初步成长为世界遗产大国。2002年,中国国务院授权予国家文物局设立世界遗产处(现由文物保护与考古司负责),统一组织协调中国申报、管理和保护世界遗产方面的各项工作。在国家文物局等相关部门的组织协调下,先后有峨眉山(包括乐山大佛)、庐山、平遥古城、苏州古典园林、丽江古城、颐和园、天坛、大足石刻、武夷山、皖南古村落、明清皇家陵寝、都江堰、龙门石窟、云冈石窟、高句丽王城、澳门历史城区等16项文化和混合遗产申报成功。值得注意的是,此时中国对世界文化遗产理解已经更加深入,开始采用历史城镇和城镇中心、系列遗产、文化景观等概念作为申报策略,使得中国世界遗产类型也变得日益丰富。此外,中国在国际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影响力也同步增长,2003年,中国当选世界遗产委员会主席国,并且先后在苏州、西安和上海成功举办了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国家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5届大会暨科学研讨会和国际博物馆协会第22届大会,成为富有影响力的世界遗产大国。

进入21世纪之后,世界遗产委员会对申报名额、条件和保护的要求日趋严格,这也促使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策略做出了改变,步入了一个成熟与理性期。从2006年到2011年,以国家文物局世界遗产处等牵头的有关部门开始重新梳理审视全国的遗产资源,精心挑选申报项目,大胆尝试新类型的遗产,一方面继续稳步推进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申报工作,另一方面加强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方面的工作,特别是针对“重申报、轻管理”的问题制定了一系列措施,颁布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积极探索、总结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原则、标准和措施,持续推动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事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