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堡垒》:中国科幻电影的小插曲

2019-08-12   第十电影

几部有实力的大片撤档后,这个暑期档,在网络话题度上唯一能够对《哪吒:魔童降世》构成威胁的,只有这部电影了:

《上海堡垒》

光看讨论度,你会觉得两部电影的票房都很高,而事实是,《哪吒》收获了超过35亿+的票房,而《上海堡垒》只得到1亿多的票房。

成为年度现象级烂片,《上海堡垒》凭什么?

江南同名原著的“大IP”+鹿晗、舒淇的“大明星”+耗资超过3亿的“大投资”+中国科幻片的“大话题”

这样的元素组合聚集了大量的吵闹人口:原著党、鹿晗粉、影评人、科幻迷、路人甲……

大家站在不同的角度上各抒己见,侃侃而谈,唾沫与口水齐飞。

随着全民讨论的激烈进行,《上海堡垒》的口碑评分,却下来了。

豆瓣:3.3分。

好于2%的科幻片,好于0%的爱情片。

“好于2%的科幻片”是什么概念?

这也就是说,刘镇伟在2009年拍摄的《机器侠》:

王晶在2010年拍摄的《未来警察》:

都可以把《上海堡垒》踩在脚下。

平心而论,过分了。

《机器侠》和《未来警察》都是“伪科幻片”,而《上海堡垒》在特效场面上烧的钱,起码还在人类肉眼可见范围之内。

那么到底什么原因,造成了《上海堡垒》的票房惨败?

1、不达预期

我看的那一场人不多,目测只坐了十几个人。

但我细心数了下,前后共有5个人中途退场。

《上海堡垒》强大的“劝退功力”,不禁令人啧啧称奇。

但细想想,劝退观众的只是电影吗?

错了,首先是观众自己。


春节档里,《流浪地球》的总观影人次是1.05亿。

在绝大多数的电影观众心里,“中国科幻片”该是什么样?“中国科幻片”能做成什么样?他们已经一清二楚。

所以,当《上海堡垒》打着“中国科幻”的旗号来圈钱时,观众便会自然形成一定的心理期望。

而这种期望带来的鲜明对比,让许多观众在影院的每一刻都如坐针毡,度秒如年。

与其花钱自我折磨,不如早早退场,将对中国科幻的希望留在心底。


其次,便是《上海堡垒》带给我的最直接观感:

两个字:分裂。

《上海堡垒》中对抗外星人的线索,与主人公江洋爱情的线索,是完全分裂的。

分裂到何种程度?

完完全全可以把《上海堡垒》剪成两部短片,而且看不出丝毫联系。

以文风细腻著称的江南,与擅长硬科幻的刘慈欣,本就不是一路作家。

而滕华涛,也是拍摄都市爱情片见长的导演,《失恋33天》、《蜗居》、《双面胶》是他的代表作。

从2013年起,滕华涛接手《上海堡垒》的项目。

据说,剧本就写了两年?

在成本预算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与郭帆一样,滕华涛的团队也是一边学习摸索,一边准备制作。

而最终成片中的效果,让我觉得滕华涛从一开始就走错了方向。


谈感情,是编剧江南和导演滕华涛擅长的事情。

做科幻,却是中国电影人集体的专业技术盲区。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觉得《上海堡垒》的科幻场景展现,更接近于一种粗暴赤裸的“炫耀”。

“炫耀”我们可以做出效果逼真的外星母舰;

“炫耀”我们可以做出活蹦乱跳的星际机甲:

“炫耀”我们可以做出巨硕震撼的上海大炮;

等影片将这些所谓的“科幻感”,不顾三七二十一的全部丢进银幕里时,整个故事的方向和叙事的节奏,也就彻底被扰乱了。

是,你是做出了特效还算逼真的科幻场景,那又如何呢?

这只是技术。

而电影,更要强调叙事的艺术。

所以,如果想要用几个上个世纪好莱坞就已经玩烂的特效技术,来展现中国科幻电影的牛逼,那就已经被《流浪地球》甩掉了十几条街。

其实,一般写影评时,我都会在前面加上一句话:剧透慎点。

但这次没有了。

我也不知道,上海堡垒》到底有什么好剧透的?

就算是剧透了,我知道很多人也根本不会去看。

就算想去看了,你会发现影院已经基本没排片。

所以,电影扑街,是全体剧组人员的“共同努力”。

舆论只怪罪鹿晗一个人,不合适。

按道理,我也应该对影片提出一些关于剧作方面的建议。

比如,人物动机是否合理,剪辑节奏是否顺畅,故事文本是否平衡等等……

但所幸,这些作为一部电影该有的东西,《上海堡垒》都没有。

所以,也就没啥好说的了。

如果非要提出一个什么建议的话,那就是:

下次别拍了。

2、粉丝有罪?

其实,我特别能理解那些鹿晗的粉丝。

我知道,她们并不是昧着良心睁眼说瞎眼。

因为每个人的观影诉求不一样,在她们眼里,鹿晗几个摆拍的动作造型,几个闪展腾挪的步法,几个温情迷人的眼神。

对她们来说,就已经够了。

加上鹿晗在内的两千多制作人员,辛苦奋斗六年(实拍不到三个月),为中国科幻前进而努力的《上海堡垒》,绝对不是烂片!(超大声~)

好好好听到了,这位情绪激动的粉丝,请你先坐下。


有网友曝光,鹿晗在进组后常常熬夜打游戏。

圆圈数字代表游戏盘数

当然。

我坚定地相信鹿晗这只是放松解压,为了第二天能有更好的拍戏状态。

而鹿晗也呼吁大家理性看待差评问题,多体谅体谅自己。

出道7年。

鹿晗一直在努力转型,一直都在努力做一个好演员。

不是胡说,我有截图为证:

即将30岁的鹿晗,迎来了职业生涯3.3分的《上海堡垒》。

这难道不是一个绝佳的起点吗?


时势如逐浪,一时潮起,一时潮落。

很明显,《上海堡垒》是IP+流量的时代思维产物。

电影立项时,郭敬明的《小时代》正在中国电影市场大放异彩。

四部《小时代》,收割了超过17亿的票房。

彼时的“粉丝电影经济”,正在风头。


短短3年时间,郭敬明拍了4部小时代。

而《上海堡垒》一做,就是六年。

不禁让人感慨:吃shi饭都赶不上热乎。

关键,《上海堡垒》为我们扎扎实实的展现了,到底什么叫“慢工出糙活”

时间不等人。

很快,市场风向变了,观众逐渐理性冷静下来。


2016年,郭敬明的莲藕人戏《爵迹》,票房遭遇失利,仅报收3.82亿。

尔后2017年,由刘亦菲、杨洋主演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

豆瓣只有3.9分,而5.34亿的票房也远不及预期。

又两年,中国电影市场再生变化。

这部“姗姗来迟”的IP电影,落入了一种无比尴尬的境地。

在《上海堡垒》身上,投射出一种时代错位的幻觉。

这部为偶像粉丝定制的作品,却诞生在了粉丝失去话语权主导的时代。

粉丝文化,一场精神虚幻的狂欢。

在偶像身上,他们投射关于自我的想象。

而得到的,也只是自我沉溺的宇宙样貌。

在这一场所谓“精神交换”中,他们拯救了自我的孤独,但也催生了一批路人眼中的烂片。

3、中国电影不服输

昨天,导演滕华涛,编剧江南都在微博上道歉。

但依旧堵不住骂骂咧咧的悠悠众口。

拍电影:既看能力,也看时运。

如果一味强调真诚和努力真的有用,那么海底捞的服务员个个都能为大导演。

我们很难想象,如果《上海堡垒》早3年上映会是怎样?

或许还能再狂收个6亿票房。

那时,主流观众的审美口味没有完全进化,鹿晗的路人缘也没有特别差。

最重要的是,在那时,也还没有《流浪地球》这样的类型标杆。


《上海堡垒》如此状况,我不禁为尚未上映的《爵迹2》担心。

后又想想。

其实也不必担心,IP电影只是资本野蛮生长的产物。

凛风一吹,资本立刻抽离,IP电影便应声而倒。

如果,现在还有人愿意投资这样的电影,我就会十分怀疑他财产来源的合法性了。

什么“《上海堡垒》为中国科幻电影关上门”的话,都是豆瓣红人抖机灵的段子而已。

《上海堡垒》只是中国科幻电影进程中,一个意外的小插曲。

它若是就能让中国科幻电影丧失信心,那也未必高看本片的影响力了,也太小看中国电影积攒多年的工业实力。

虽然观众越来越“穷”,但未必是坏事。

穷,会带来理性的犹豫和思考。

观众只为好电影买单,让烂片自生自灭。

那中国电影的希望,就真的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