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防控疫情,60后、70后、80后、90后、00后携手

2020-02-13     人民日报数字安徽

2020年的春节,一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在这场战斗中,庙岗乡的“60后”“70后”“80后”“90后”“00后”携手同行,不同的年代,相同的选择。

60后

家住尖山村老小方村的方国华于2014年识别成为建档立卡低保贫困户,处境虽艰,手脚一直勤快,在相关扶贫政策落实下,当年就实现稳定脱贫。现如今防疫形势严峻,他特意到村部为防疫工作捐款,积极配合村委会在村内巡逻站岗,用实际行动体现了一位贫困群众对党和国家的热爱。

方国华

童孝品生于1965年,是一名有着32年党龄的老党员。在疫情防控的这段日子里,他一直奋战在一线。村(社区)作为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任务多,责任重,童孝品丝毫不敢懈怠。白天,他和村干部们一起巡查宣传、走村入户;晚上,他要在工作群里布置第二天的任务。在他的带领下清涧村设置了8个卡点,排查登记16名湖北返乡居民,累计劝导群众取消48起红白喜事。

童孝品

70后

疫情防控期间,沿山村卫生室室长方金标每天上午、下午都要督促被监测对象上报体温监测数据。接到疫情防控任务后,有村民劝他,“你身体不好,其实可以申请不参加防控的。”方金标只是笑笑,坚持带病上阵,尽职尽责做好监控对象“一对一”监测工作,并耐心向监控对象宣传防疫知识、解答防护疑问、开展心理疏导。“我的身体还行,可以胜任当前的工作,大家不用担心。”这是方金标经常说的话。

方金标

疫情防控工作启动后,梁发花主动申请成为村民志愿者,每天清晨她都会戴着党徽和印有“疫情防控员”字样的袖章,协助村两委在村口设卡点,对过往人员测量体温,对外来车辆和人员进行劝返。一忙就是一整天,通常晚上摸黑才能回到家中。

梁发花

80后

89年出生的丁鹏浩总是自诩“准90后”,自疫情暴发以来,丁鹏浩一直坚守工作岗位,不辞辛劳。乡村泥泞的小路,有他张贴宣传画踩下的脚印;乡村的水泥路上,有他宣传车辆留下的车痕。作为乡里人数不多的年轻男性干部,他主动向组织要求值守夜班,成为疫情防护的守夜者。

丁鹏浩

最近,几乎每个庙岗人都听过高玲玲的声音,同事们开玩笑说:“这几天全乡都是高玲玲!”街头巷尾、广大农村循环播放的《致全乡农民朋友的倡议书》就是由她配音的。80后的高玲玲家住庙岗,从大年三十开始,她为了疫情防控工作就开始了连轴转的工作状态,从数据统计到宣传报道,从上传下达到物资管理,工作压力巨大,高玲玲默默承担,乐观对待。

高玲玲

90后

王伟,庙岗乡军高村人,98年出生的他是一名合肥工业大学的大四学生。因防控需要,学校至今尚未开学,每天看着周边的亲友早出晚归、参与村居的联防联控,作为党员的王伟坐不住了。他联系村委会的相关负责人,主动报名参加疫情防控工作。在军高村党总支的统一协调下,王伟参与到本村入村道路的巡视站岗工作中。虽然面庞稚嫩,但青年党员的初心火热。

王伟

张龙晨有一辆个人商务车,对车辆十分爱惜注意保养的他,在此次疫情防控工作却丝毫看不出对这辆车的“珍爱”。张龙晨先是开着车成了清涧村的专业宣传员,每天走村穿巷宣传防疫知识;集镇停止营业、道路封锁后,张龙晨又挺身而出,当起了快递小哥,主动帮助附近居民送快递、买药品、购食材。

00后

今年11岁的小雨嘉是庙岗乡参与疫情防控工作年纪最小的“志愿者”,宅在家的日子里,雨嘉用稚嫩的笔触和晶莹剔透的童心画了一幅画,送给众多和妈妈一样在一线奋战多日的叔叔阿姨。“这个寒假好久啊,听说是因为一种可怕的病毒。我和弟弟不出去玩,在家看书学习。妈妈告诉我们,只要我们一直乖乖呆在家里,病毒很快就会走的,妈妈也就回家啦!”小雨嘉认真地说道。

疫情当前,不论你是哪个群体,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出份力,这场战役,我们一起面对!(叶青)

责任编辑:王敏 实习生:雷鑫雨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Pr_PPHAB3uTiws8Kzju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