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集忠、孝、义、谋于一身,可以说是公认的中国历史上忠臣楷模,智慧神的最杰出化身。历代朝野都对诸葛亮有很高的评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成了无数仁人志士的座右铭。
他初出茅庐,隆中对策,诸葛亮率军南征,平息变乱,所到之处,连战连胜。然而在诸葛亮的一生中,其作息时间没有形成规律性。他年轻的时候疏狂成性,或驾小舟游于江湖之中,或访僧道于山岭之上,或寻朋友于村落之间,或乐琴棋于洞府之内。
食无定量,睡不定时,缺乏有规律的身体锻炼。“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便是他的生活写照。又因国事、政务等繁杂,最终因积劳成疾而病倒,病情日益恶化。最终病死在五丈原时,只有五十四岁。读过史书的人都知道,诸葛亮46岁才得一子,所以对他疼爱有加。
而其病逝五丈原的时候,他的儿子年仅8岁,这个年龄正是天真无暇的时候,许多人想对他下手也是轻而易举的。听闻其时候怕有人加害于他的儿子,因此受尽苦难,所以他给蜀汉后主刘禅写一封信“我家中桑树800株,良田十五顷”
诸葛亮把自己所有的财产都向刘禅汇报了,意思就是,我的儿子没有多余的钱去搞政事,也就对刘禅构不成威胁,所以也不必对其下手。果然,诸葛亮死后,刘禅对诸葛瞻就像对待自己儿子一样,不仅如此,他还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诸葛瞻,成为了蜀汉的驸马,而且还做了蜀汉的大臣,被授予骑都尉。
有人说当时,由于蜀国人不忘旧德,十分怀念诸葛亮,便也爱惜诸葛瞻的品德情操以及才华,凡是有了成绩,都归功于他,说是他建议倡导的。实际上,他是借了父亲诸葛亮的余荫,只不过是一种美名虚誉而已。但他是孔明的儿子,想来也不会太差。
毕竟他自幼受到家教的陶冶,使他品学兼优。而且他他死得十分壮烈,实践了儒家“文死谏,武死战”的格言,成就为一个忠烈人物。诸葛亮对他的早年教育,如《诫子书》,对他的思想和品德的形成,起到了特别重要的作用。
在他36岁的时候,魏国征西将军邓艾甘冒奇险,率领军队从山地翻滚而下,绕开蜀国守军,攻入蜀汉腹地。诸葛瞻带领张飞的孙子等开国元勋子孙前往抵抗。临阵犹豫不决,错失先机,未能占领战略要地,致使邓艾长驱直入进入平原击败先头部队。
诸葛瞻退守锦竹。邓艾遣使送信诱降诸葛瞻:“你如果愿意投降,我一定上表封你为琅邪王。诸葛瞻受此刺激,大怒,诸葛亮的血液在他的身体中复苏,斩杀邓艾使者,率军出战。战前,诸葛瞻悲愤地说道:“我于内不能除去黄皓,于外不能制衡姜维,进军又不能守护国土,我有三罪,还有什么脸回去啊!”最终战死沙场。
古今中外,英雄如天上繁星,多不胜数。然而英雄不必非有有凌云之壮志、气吞山河之势,亦不必非有腹纳九州之量、包藏四海之胸襟;但凡英雄则必须肩扛正义,或救黎民于水火,或解百姓于倒悬,或在国家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