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丰人文历史--海丰五坡岭 热血勤王抗虏 孤忠一饭千秋

2019-07-23     汕尾海陆明珠

文天祥(1236—1283年),乳名云孙,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宋宝祐四年五月状元出身的文天祥先后任刑部郎官、瑞州府知事、学士院、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宁国府知事、湖南提刑、赣州府知事等职务,期间政绩突出,为民请命,造福一方百姓。宋德佑二年任右丞相兼枢密使,不久元兵大举南侵,文天祥在江西起兵勤王。

海丰县政协常委、文史委副主任吴福钦讲述:

[宋德祐二年(1276年),端宗在福建省三山登基为帝,改年号景炎元年。文天祥被任命为右丞相兼枢密院使、都督诸路军马。宋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初,文天祥移师江西,在大雩都大败元兵接着攻取兴国,收复赣州、吉州十余县,为奄奄一息的南宋朝廷注入一支强心针,元兵急调大军围剿文天祥部在兴国的大营,文天祥损兵折将 被逼离开江西,率领残部进入广东循州(今龙川县),准备与在广东一带活动的南宋行朝会合,十一月 文天祥从船澳移船向东,沿着现在的汕尾、捷胜、碣石海面航行,进屯潮州府潮阳县,继续开展战斗平治群盗,安定人心,忽然接到刺探的可靠的军事情报,元兵大军已侵略到漳州、泉州,很快就要侵入到广东境内,势不可当,十万火急。]

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二月,为寻找宋端宗的文天祥率部进入海丰,在海丰士族首领范良臣、庄应祥、郑复等人的帮助下,克服碣石、甲子等沿海重地。并驻军于丽江浦有二个多月之久。之后休整练兵,上表崖山自劾兵败罪状。在崖山行朝诏加文天祥少保衔,封信国公。此时,湘粤抗元义军风起去涌,颇有声势,元军元帅张弘范命西路主将阿里海涯向广东进军,形成合围夹攻之势。四月,宋端宗因台风掀船溺水不治,宋卫王赵昺继位,改年号祥兴。同时,文天祥留其弟守惠州,以少量兵力及其母亲和长子驻丽江浦。文天祥率部击败降将陈懿兄弟,诛杀刘兴,东进潮阳,欲借山海之险,屯粮招兵,以期兴师。十二月,元军水陆并进向广东宋师残部大举进攻,文天祥大败,率麾下西撤。

海丰县政协常委、文史委副主任吴福钦讲述:

[当时,文天祥率军向海丰的目的是要寻找皇帝行朝,随征保驾,集中力量,商讨一致抗元的大计。到了海丰,听说行朝早已向西出发了。于是,派出杜浒等十几名将士化装成老百姓,从沿海线向西寻访皇帝的车驾。这时候,因文天祥是从陆路辗转而来,只好在丽江浦搭营休养兵马,备购粮食、船只,以便出海。之后,文天祥带着五、六千将士登船航行离开海丰丽江,随行的还有文天祥的母亲曾氏、四弟文璋、长子文道生等。]

祥兴元年(公元1278年)十二月十五日,文天祥率领兵将五千人从潮阳陆路退入海丰。当时的福建省已被元兵占领,而江西省大部分城池土地也被元兵占领,只有海丰才是最佳的转移路线,又因为文天祥的二弟文璧任惠州知府和海丰的老百姓们具有强烈抗元热情。因此,文天祥带领五千将士直奔地属惠州府的海丰。文天祥兵败退入海丰后,在赤岸渡留下了少量兵力布防,便率领大军驻扎五坡岭,待整顿后入莲花山脉扎营固守。

正当元军五百铁骑奔袭海丰时,从江西随文天祥至潮阳的推官承务郎卢参,获知元兵逼近的军情后率数十骑兵星夜赶来,以图到海丰会文天祥部,不料,到赤岸渡时与元兵相逢,被追杀至赤岸渡,宋军难抵强敌,或被掳杀、或投水,卢参等三十六将士在赤岸英勇捐躬殉国。当年,海丰的老百姓和义士们将卢参等将士尸体三十六具埋葬于西浦。列墓一字排开,卢参墓居中,两侧兵墓连接,正中建造一座四柱单层攒尖顶墓亭,墓亭两柱刻有对联。“丹心卫宋稷英魂联五岭,忠骨埋西浦节气壮山河。”

海丰县政协常委、文史委副主任吴福钦讲述:

[当年,海丰的老百姓义士们偷偷地将宋军的尸首埋葬在五坡岭、赤岸溪东畔等地,不敢造墓立碑。清乾隆十年(1745),老百姓请海丰知县黄维乔禀请广东提督批准,为卢参公造墓立石竖碑,并建一座四柱单层的小亭,镌刻一副对联曰:“丹心卫宋稷,英魂联五岭;忠骨埋西浦,气节壮山河”。光绪十一年(1885)重修,碑文镌刻着:“乾隆拾年、禀宪示准捐修三十六位,宋承务郎卢讳参公之墓,光绪十一年、汀州约众信等捐资重修”的字样。]

元军先锋突破赤岸渡后,于祥兴元年(公元1278年)十二月二十日午时,此时宋军正处饭熟就餐之际,元军突然包围五坡岭,文天祥部猝不及防,仓惶中溃散,展开生死战斗,因疲倦战败,或阵亡、或被执、或突围。

海丰县政协常委、文史委副主任吴福钦讲述:

[这是他第二次到达海丰,行程五天,于十二月二十日,抵达海丰五坡岭,休息片刻,安排挖地造灶,砍柴挑水,洗米煮饭,宋军刚要吃午饭的时候,元虏前锋张弘正(汉奸张弘范之弟,)率带骑兵五百,凶猛追到五坡岭,宋军在仓惶中溃散,展开生死战斗,因疲倦战败,或阵亡、或被执、或突围;刘子俊被元兵俘执自称是“文天祥”,想使元兵不穷追天祥,可让他逃劫,这时,文天祥走到五坡岭下南侧的山坑(福临坑)取水、服吞随身所带的二两脑子(冰片),欲自尽殉国,却也被元兵俘执,因药性失效和水分不足而未死。仗义的刘子俊与文天祥相争大声叫称是“文天祥”,被认明真假后,刘子俊被元兵投入造饭的大鼎,活活烹死。邹凤在五坡岭拔剑自杀,被众将扶至南岭因流血过多死了。还有林琦、萧资等都壮烈牺牲。文天祥的四女鉴娘、五女奉娘也死于乱兵中。部分宋军将士冲出至龙津溪东畔(现龙津二环桥下)也壮烈牺牲。]

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元月,元军将领张弘范将文天祥押上船经珠江口伶仃洋,转向崖山准备消灭南宋小朝廷,张弘范先请文天祥写信劝张世杰投降,却遭到他的拒绝。在经伶仃洋时,文天祥感慨万千,提笔写下千古名句的《过伶仃洋》诗一首,以明心志,诗曰: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伶仃洋里叹伶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南宋灭亡后,文天祥被押大都,前宋恭帝及前宋相留梦炎均来劝降,文天祥忠贞不屈,他在狱内三年,面向南方,以表中原臣心的忠孝思想。此时,文天祥诗潮如涌,盘坐提笔写下五言六十句、共三百字的《正气歌》流传千古。

正气歌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

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

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

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

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

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

嗟予遘阳九,隶也实不力。

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

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

阴房阗鬼火,春院閟天黑。

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

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

如此再寒暑,百沴自辟易。

嗟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

岂有他缪巧,阴阳不能贼。

顾此耿耿在,仰视浮云白。

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

哲人日已远,典型在夙昔。

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明朝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为赞颂文天祥的浩然正气,由海丰秀才吴子昌提请广东提学章拯恩准,令海丰知事杜表等在五坡岭上建造表忠祠、方饭亭。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P_WTImwBmyVoG_1ZOre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