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瀛璐
龙凤喜床上铺着大红缎绣双喜字大炕褥,悬挂大红缎绣龙凤百子图的幔帐,婴童百态,象征多子多孙。床楣上挂有“日升月恒”匾。东暖阁共有东西两门,西门内与东门外均各立一座大红地金色“囍”字木影壁,取“开门见喜”之意。紫檀茶几上的油灯中,还加了蜂蜜,寓意生活蜜里调油。一把腰刀赫然悬挂在柱子上,是满族尚武传统的弘扬。为了帝后大婚,东暖阁内铺满了红色,一片喜气温馨。出了东暖阁的西门,便是坤宁宫的正殿。一墙之隔,竟然垒着灶台架锅,知道的是把萨满祭神的那一套搬进了宫,常人看到还真要为东边洞房花烛、西边杀猪祭神的设置大跌眼镜。
坤宁宫位于紫禁城中轴线北部,是紫禁城内廷后三宫之一,位处交泰殿之北,御花园之南。明代皇帝的正宫为乾清宫,皇后的正宫为坤宁宫,帝后大婚合卺礼在乾清宫中举行。一直以来,皇后都是住在坤宁宫的,到了清代这种象征意义也一脉相承。《大清会典》记:“坤宁宫,在乾清宫后,中宫所居。”“坤宁”二字为坤地宁定之意,与“乾清”二字相对应,语出《道德经》:“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坤”象征地与顺承,“宁”则是宁静、安宁的意思。“坤宁”二字意为:像大地一样宁静、顺承,意指皇后为后宫之主,母仪天下,应有大地般安忍、顺承的品质。
清代,顺治十二年(1655)对坤宁宫进行改建,此后又于康熙十九年(1680)修缮,嘉庆三年(1798)再次修缮。改建后的坤宁宫从形制上、使用上都大为改观。雍正以后,皇帝就迁居养心殿,皇后也都不在坤宁宫住,而是在东西十二宫择居,颇有些夫唱妇随的意思。
1873年 1月 11日《伦敦新闻画报》插图,描绘了同治大婚当日,迎接皇后的队伍
坤宁宫坐北面南,面阔连廊 9 间(室内 7 间,东西梢间为过道),进深连廊 5 间,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清代改建,在建筑风格上,殿门向东移,改变了“中轴对称”的传统。将原菱花隔扇门窗改为满族传统的窗纸糊在外的直棂吊搭式窗。室内格局,仿照盛京清宁宫的样子,把东一次间和以西三间打通,作为萨满祭祀区,室内南、西、北有环绕着成“匚”字形的“万字炕”,炕上铺毡条,陈设除神位、供器、乐器外,还有一些极具满族民族特色的萨满祭祀用器,如神刀、神箭等。正对着殿门贴着北墙建了隔扇灶间,内有大锅三口,两口用于煮祭肉,一口用于蒸糕。灶间前还置有锡面案桌,杀猪的事情也在这一并解决,处理完直接下锅。宫外院内东南方立有祭天神杆——索伦杆,祭祀杀牲剩下的内脏被放置杆顶圆斗供奉乌鸦,如今仅剩石座。